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窒间隔穿孔封堵治疗的疗效.方法 12例临床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心脏超声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经药物治疗调整心功能后实施介入治疗封堵术,其中2例患者择期实行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1)全部12例患者,缺损累及膜周部2例,肌部10例(其中心尖部3例);12例患者,9例封堵成功,9例患者存活;相关的并发症封堵器脱落2例和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1例.(2)室间隔穿孔发生到行封堵术的时间间隔为(15.5±9.2)d,9例存活患者术后至出院天数为(11.3±5.2)d.(3)2例患者同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地于严重狄窄处共置入支架4枚.结论 采用导管法封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病死率,但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P)的防治方法。方法对6例AMI合并V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内科治疗仅可使AMI合并VSR患者获得暂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对60岁以上、首次发生、特别是前壁AMI患者1周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实现再通治疗,防止VSR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应用药物稳定病情,适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四例张会琴,孟杰,陈宏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为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不良。现就我院1991年以来收治的4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例1男性,60岁,诊断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于1991年5月1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病例特点,为该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室间隔破裂穿孔常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穿孔部位多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60~69岁)、女性、缺乏侧支循环和广泛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右室梗死(常可导致低血压)、无心绞痛病史。患者多存在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预后严重不良。室间隔破裂的预后很差。内科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高。结论注重体征及尽早行超声心动检查是早期诊断该并发症的关键,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并力争外科手术的机会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 1 患者女性 ,89岁。胸痛 12d ,呼吸困难 3d ,查体 :血压 12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神清 ,半卧位 ,两下肺闻及湿音 ,心界略大 ,心率 10 0次 /分 ,律齐 ,心前区Ⅳ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 ,肝颈回流征阳性。心电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二维超声 (two 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 ,2DE)示前间隔活动减弱 ,心尖段 0 4cm的回声缺失 ,左房增大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dopplerflowimaging ,CDFI)示回声缺失处收缩期左向右分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急…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 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2 0 5 7例 ,发生室间隔穿孔 16例 ,发生率 0 7%。其中男性 8例 (5 0 % ) ,女性 8例 (5 0 % ) ;平均年龄 5 9 4± 11 6岁 ;合并高血压病 7例(43 8% ) ,合并糖尿病 5例 (31 3% ) ,吸烟 5例 (31 3% )。 16例中前壁心肌梗死 15例 (93 8% ) ,其中前壁合并下后壁 6例 (37 5 % ) ;单纯下壁 1例 (6 3% )。 11例施行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中前降支占 90 9% (10 /11) ,完全闭塞占 81 8% (9/11) ,无侧支循环形成。心源性休克 3例 (18 8% ) ,Killip分级心功能Ⅳ级 11例 (6 8 8% ) ,Ⅲ级 5例 (31 3% )。 12例 (75 % )室间隔穿孔发生在梗死后的 1周内 ,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 0 6 8~ 2 5cm ,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 10例 (6 2 5 % )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中 3例存活 ,6例药物治疗者经保守治疗 30d内均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 ,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病例:患者,女,68岁,因胸痛3天呕吐一次入院。胸痛的部位为从咽喉至剑下。曾在我院消化科就诊,拟诊返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给予治酸、保护胃粘膜等治疗无效。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转入我科,检查:T 35.8℃,P 100次/分,BP 100mmHg/55mmHg,半卧位,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胸骨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01-2011-10收治的8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50.0%)并发高血压,3例(37.5%)有糖尿病史,1例(12.5%)有吸烟史。前壁AMI 7例(87.5%),下壁AMI 1例(12.5%)。心功能Ⅳ级5例(62.5%),Ⅲ级3例(37.5%)。持续性胸痛的时间为14~336h。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6~22mm,均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5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循环;5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其中左前降支开口闭塞4例(80%),右冠脉闭塞1例(20%);1例仅行室间隔封堵术。1例(12.5%)行急诊PCI术4周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存活;死亡7例(87.5%),7例内科治疗患者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大多发生在广泛前壁AMI的患者,迅速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若能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同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IABP支持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8周行室间隔修补术,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间隔破裂穿孔是一种少见但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自然病程凶险。早期诊断、积极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入选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2544例,将并发VSR的患者作为VSR组(n=40);同时采用单纯随机抽取的方法,在同期住院的其余AMI患者中选出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120)。回顾性地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结果 VSR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62.5% vs 36.4%,P<0.01)和年龄[(66.85±10.92) vs (60.79±12.65)岁,P<0.01]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VSR组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血肌酐(SCr)、肌钙蛋白T(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计数(RB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高龄,CRP、D?二聚体、SCr、TnT升高,Hb、Hct、RBC降低,可作为AMI并发VS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AMI后VSR的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近期(1月内)死亡率.结果 73例AMI后VSR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多于下壁、后壁,穿孔部位亦以室间隔心尖部常见.在梗死后1个月内有34例(46.6%)患者存活,39例(53.4%)死亡.与近期存活组相比,近期死亡组的女性比例、VSR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是否置入I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与近期死亡相关.结论 AMI合并VSR近期死亡率高.左室射血分数低、VSR直径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女性、未置入IABP辅助为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MI后VSR有近期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及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基础上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证据。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保守或外科手术疗效与生存率等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发病率约为1.88%;好发因素有:高龄(61~70岁),未行再灌注治疗,无既往心绞痛/心肌梗死史,伴随高血压及高血脂等;易于发生室间隔破裂的最常见梗死部位为同时累及前壁和下壁的大面积梗死;大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胸片肺水肿者约30%,约半数患者入院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累及前壁梗死者其破裂部位多为前间隔远段,下壁+后壁/右心室梗死者破裂部位多为后间隔基底段。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室间隔破裂者多为前降支单支或三支病变,侧支循环少见。罪犯血管以前降支最为多见,其中又以前降支中段居多。保守治疗的住院死亡率高达65%,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死亡率仅3.85%。结论尽早、成功的再灌注治疗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心脏超声是敏感且简便易行的确诊手段,外科手术治疗明显提高生存率,早期外科手术(梗死后1个月左右)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3例确诊为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AMI患者5 300例,其中合并VSR 23例,发生率为0.43%.其中男性15例(65.2%),年龄(71±10)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4例,前壁心肌梗死1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4.2%±20.1%.诊断VSR的平均时间为3.6 d.5例患者择期手术治疗.COX回归模型发现女性(P=0.009)、心率(P=0.002)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结论 AMI合并VSR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内科保守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6.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 is a rare but fatal complic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ith an associated mortality that ranges from 41% to 80%. The treatment consists of supplemental oxygenation, afterload reduction,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and surgical repair. In selected patient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and/or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the defect can be considered if anatomically appropriate. Echocardiography evaluates the morphology and location of the defect, anatomical concerns for percutaneous closure, and accompanying pathologies. We present a 48‐year‐old man with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basal VSR who was not a candidate for percutaneous closure. Surgery was planned, but he died from extensive subarachnoid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10例A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者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1例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着重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20%(2/10),均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分流,7例有轻度二尖瓣反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有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0±8.2)mm vs.(48.0±8.3)mm,t=1.6262,P=0.121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12%vs.50%±6.2%,t=0.4682,P=0.6452)。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后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围手术期的积极治疗能明显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