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在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发现一种地黄叶枯病。采集具有褐色病斑症状的地黄植株,从叶部感病部位分离、纯化出3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典型特征观察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3株病原菌,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其中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尚未见有侵染地黄的报道,是地黄叶部病害的新型致病菌。为明确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光照、pH、温度、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在5 d的培养期内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探究了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菌丝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在5~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1均可生长,最适生长pH 7.0;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燕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多种碳氮源均可利用,其中利用率最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利用率最高氮源为硝酸钠;菌丝致死温度51℃,10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引起的地黄病害田间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从重庆云阳橘红基地采集到疑似橘红褐斑病样品病原菌。方法:使用组织分离、形态学鉴定、真菌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橘红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胞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5℃,37℃时不能生长;pH值为4~12时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10;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该菌可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和D-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结论:不同褐斑病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9,(9)
目的:旨在分离鉴定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该病原菌的发病条件,为该病原菌引起的三七病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三七根腐病幼苗,用PDA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2株真菌。通过对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及ITS序列的比对,对其中1株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病原菌回接一年生三七植株,发现其有很强的致病性。该病原菌在30℃、pH 5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快,可有效利用多种碳和氮源,其中以淀粉、乳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孢子在30℃、pH 6~7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结论:明确了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该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5)
目的:分离和鉴定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掌握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测序,在Genbank中经Blast搜索相似性序列,以ITS序列经MEGA 6.0程序构建其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15b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结果:菌株15b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24 h黑暗条件有利于促进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 min。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是引起木香根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和鉴定三七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三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根据致病性测定,选择强致病力菌株A和B用于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菌株A和B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pH值范围为2~11,在燕麦培养基、有机氮作为氮源、12 h光暗交替等条件下生长最好,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8℃,最适pH分别为11和10,最适碳源分别为马铃薯淀粉和麦芽糖。菌株A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产孢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11,12 h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孢子产生;菌株B几乎不产孢。1%葡萄糖溶液可促进菌株A分生孢子的萌发生长,孢子在25℃,相对湿度达93%,pH为4,光暗交替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结论:明确了三七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燕麦培养基,25~28℃,12 h光暗交替下培养有利病菌生长、产孢及其萌发,高湿度下分生孢子大量萌发。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9,(5)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煤污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高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药剂,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11种常用抑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结果:从采集的栀子煤污病典型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显微观察并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该致病菌为隔孢从壳菌Glomerella septospor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实验结果显示,43%戊唑醇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结论:确定栀子煤污病致病菌为隔孢从壳菌,高效抑菌剂为43%戊唑醇、70%甲基硫菌灵、60%苯醚甲环唑和80%代森锰锌。  相似文献   

7.
重庆党参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材》2015,(6)
目的:明确当前重庆党参主要栽培品种川党参主要真菌病害及对应病原菌种类。方法:对川党参主产区进行系统调查,对所得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共调查到真菌病害5种,分别为党参锈病Puccinia campanumoeae Pat.、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白粉病Sphaerotheca codonopsis(Golov.)Z.Y.Zhao、斑枯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目前,危害川党参最严重的为党参锈病、根腐病和紫纹羽病。结论:重庆巫山、巫溪、奉节、南川等地锈病发病率为100%,严重度2~3级,是川党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白庆荣  姜旭宇  高洁 《中草药》2014,45(21):3165-3171
目的研究蝙蝠葛新病害—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方法组织分离法获得分离物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菌分类地位;研究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光照对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蝙蝠葛靶斑病由Streptobotrys caulophylli引起。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核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25℃;菌核产生适宜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30℃;p H 4~9适宜菌丝生长,p H5~11菌核产生数量最多;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L-谷氨酰胺;菌核生长最佳碳源为菊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全黑暗利于菌核形成。病菌对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腈、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的敏感性较高,其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1.0 mg/L,EC90<5.0 mg/L。结论首次报道蝙蝠葛靶斑病的病原菌为S.caulophylli;确定了适合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以及光照条件;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晴、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6种药剂可作为病害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来确定病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值、湿度,观测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菌株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加了莪术汁的PDA培养基更利于生长及产孢,温度20~30℃、PH值5~6条件下适宜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RH为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homopsis longicolla;中温、潮湿、偏弱酸性环境条件适宜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0.
荒漠肉苁蓉茎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离和鉴定肉苁蓉茎腐病病原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室内筛选对该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方法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得到主要病原菌,通过测量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直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的生物测定。结果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sambucinum是肉苁蓉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首次记录;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对碳和氮的吸收主要以蔗糖和蛋白胨为主,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适宜生长pH为6~8;多菌灵、菌线威、绿享二号在室内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结论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为该病害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柘荣县太子参黑斑病常于每年4—6月份的多雨季节暴发,为太子参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对该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太子参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柯赫法则对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为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其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产孢表型特征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类似,且由ITS、tef1、gapdh、endoPG、Alta1、OPA10-2和KOG1077这7个组成的串联序列在20个链格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上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聚为一支,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贝叶斯后验概率1.00。生物学特性表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8,最适培养方式为24 h暗培养,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0℃处理10 min。由A.gaisen引起的太子参黑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太子参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测定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等条件对根腐病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回的典型病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菌落生长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全黑暗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 min。结论: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um。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菀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相似文献   

14.
胡耀龙  高龙  申昊  乔凯  贾龙  李文强  任斌 《中药材》2023,(6):1348-1352
目的:发现一种新的黄芪根部病害,症状表现为根冠部表皮褐色至黑色、呈龟裂状,定名为黄芪冠腐病。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患有冠腐病的黄芪典型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结合病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基于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得到52株菌株,分为3类病原菌;选取代表性菌株,对rDNA-ITS序列、TEF1-α、β-TUB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后,进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其中菌株HJ108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聚为一支;菌株HJ201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聚为一支;菌株HJ305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聚为一支。结论:将引起黄芪冠腐病发生的致病菌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中木贼镰刀菌分离频率为57.7%,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15.
陆洁淼  张家豪  明乾良  王洁  周桂芬  朱波  秦路平 《中草药》2022,53(10):3165-3170
目的 筛选西红花Crocus sativus球茎腐烂病拮抗真菌,探讨其抑菌机制。方法 以前期分离得到的24株西红花内生真菌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球茎腐烂病拮抗真菌;应用ITS分子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用扫描电镜观察拮抗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形态;检测拮抗菌株CS05菌丝产生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的含量及病原菌产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的含量。结果 筛选得到对尖孢镰刀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8株,其中CS05抑制效果最好,相对抑制率为(76.53±3.82)%;将CS05鉴定为担子菌门多孔菌目栓菌属真菌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CS05能产生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促使尖孢镰刀菌胞外AKP含量增加,菌丝出现稀疏紊乱、缠绕皱缩等现象。结论西红花内生真菌CS05能较好地拮抗球茎腐烂病菌尖孢镰刀菌,为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小菇属菌,扩展萌发菌种质资源和优化萌发菌培养条件,为天麻萌发菌菌种的生产提供资料和指导。方法:采用米麻组织块分离法和转接纯化培养技术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运用传统形态学、显微技术对分离菌株的菌落、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rDNA(Ribosomal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测序分析,进一步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利用MEGA6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萌发菌生长条件。结果:分离获得86株菌株,分别属于12个属的21个物种,其中WMMFJ,SHXG,WMM-21和MFJ8103菌株鉴定为Mycena purpureofusca,ZT01-6和ZT01-8菌株鉴定为M. cf. purpureofusca。萌发菌在麦麸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PDA培养基,且萌发菌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土豆100 g,麦麸150 g,玉米粉100 g,葡萄糖20 g;间苯三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有显著促进生长作用,对WMM-21和ZT01-6菌株有促进作用;2-甲氧基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也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新分离鉴定6株萌发菌菌种,其中4株为M. purpureofusca,2株为M. cf. Purpureofusca,采用的分离方法提高了萌发菌菌株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大别山区射干、鸢尾、蝴蝶花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文根据柯赫法则对鸢尾科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化学杀菌剂、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5种微生物菌剂对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射干、鸢尾、蝴蝶花感病植株分离得到的SG-Q,YW-Q,HDH-Q菌株通过形态鉴定,18S rDNA,rDNA-ITS以及TEF序列分子鉴定均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通过田间调查及回接实验表明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田间发病率是射干>蝴蝶花>鸢尾,菌株致病力强弱则是SG-Q>YW-Q>HDH-Q。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白绢病菌菌株SG-Q适宜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9种化学杀菌剂中29%石硫合剂和10%氟硅唑对病原菌SG-Q菌丝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种植物源杀菌剂1%蛇床子素、20%丁子香酚、0.5%小檗碱均对SG-Q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可使该菌菌丝形态发生变化;5种微生物菌剂中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SG-Q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江西省不同地区栀子褐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块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不同种属的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寄主范围。结果:从收集的栀子褐斑病病原菌感染的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初期气生菌丝绒毛状,白色,菌落的颜色初为白色,后变为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隔及分枝,子实体球型,灰色至褐色,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栀子叶片产生褐斑病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 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泛,供试的10种植物中对白花前胡的致病性最强,对千日红则没有致病性。结论:明确了栀子褐斑病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白及叶枯病于2021年首次在云南栽培白及上被发现,本研究旨在描述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离纯化和鉴定其病原菌。方法:用病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获得真菌菌株,用柯赫氏证病试验确定致病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致病菌株的ITS序列,由此做Blastn和系统树演化分析,结合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结果:该病害侵染叶片形成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典型病斑,病斑后期扩展使叶缘或叶尖大面积枯死,重病植株可枯死。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菌株BJ02为白及叶枯病的致病菌。菌株BJ02在PDA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特征与水稻弯孢菌和里斯弯孢菌的形态相似。PCR扩增获得菌株BJ02的ITS片段长度为574 bp(OL587997),Blastn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里斯弯孢Curvularia reesii(菌株BRIP4358)的ITS序列(MH414907)相似率达99.27%,在系统演化树上,菌株BJ02与菌株BRIP4358聚集于同一末端分枝(置信限100%)。结论:菌株BJ02为里斯弯孢菌Curvularia reesii Y.P.Tan&R.G.Shivas,...  相似文献   

20.
半夏块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和药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夏块茎腐烂病的病原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为半夏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分离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菌丝生长条件采用2因子饱和D-最优设计,室内药效比较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结果: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表明,引起半夏块茎腐烂病的病原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xysporum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1.9℃,适宜pH为6~8,最适pH7.2;室内药效比较表明,70%甲基托布津和58%甲霜灵锰锌对F.oxysp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2 7,0.066 2 g.L-1。结论:明确了半夏块茎腐烂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