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加恒 《实用癌症杂志》2022,(12):2028-2031
目的 研究术前纤维蛋白原(FIB)、铁蛋白(SF)、GM2神经鞘脂激活蛋白(GM2AP)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62例胃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2例同期正常胃粘膜入选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血清FIB、SF以及GM2AP水平;对实验组随访1年,对比分析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术前血清FIB、SF、GM2AP水平以及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MN分期),并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术前FIB、SF以及GM2AP水平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前血清FIB、SF以及GM2AP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未复发组患者相比,复发组患者术前血清FIB、SF以及GM2AP水平显著升高(P<0.05);复发组低分化以及黏膜下浸润比例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术前血清FIB、SF、GM2AP水平,分化程度以及浸润程度均是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FIB、SF、GM2AP联合检测诊断...  相似文献   

2.
丁汉琳  金胜 《实用癌症杂志》2018,(3):405-407,411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应用于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有效性以及对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89例,根据患者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2组患者均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记录2组患者1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后Ransay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检测2组血清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患者的Ran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 h,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加用丙泊酚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且可降低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105例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且平均肿瘤直径较大(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随访1年,创面愈合良好,均未发现复发及胆胰管通道狭窄及十二指肠主乳头狭窄。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非乳头区黏膜下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整块切除率、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胃癌患者共78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两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1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ansay评分;检测两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 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an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 h和6 h,观察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丙泊酚麻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胃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并根据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判定疗效.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INR、APTT及PT值均较本组术前降低,D-D、FIB水平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观察组的INR、APTT及PT值低于对照组(P<0.05),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IL-6、IL-8水平均较本组术前升高,术后24 h,各指标水平均逐渐降低,术后6 h、术后24 h观察组的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炎性因子介质的释放有所减少,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但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大,治疗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两组APTT和P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和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和D-D显著低于老年患者(P<0.05),肿瘤侵袭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袭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和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和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监测外周血凝血指标,能够较早了解凝血功能异常及出血倾向,及早给予科学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胜  丁汉琳 《实用癌症杂志》2018,(4):609-611,614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在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患者9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维库溴铵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持续泵入丙泊酚。对两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Ransay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检测两组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 d,两组患者的Ransay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P<0.01)。研究组术后3 d认知障碍发生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h和6 h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使用丙泊酚麻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下调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早期认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98例,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持续吸入七氟醚。对2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Sp O_2)、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术后6 d的疼痛和镇静评分。检测2组简易智精神能量表(MMSE)评分及认知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CVP和HR及术后6 d的VAS和Ransay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认知障碍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七氟醚麻醉的效果良好,且可明显改善患者早期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应用于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胃癌患者66例,依据麻醉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芬大尼和维库溴铵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性吸入七氟醚.2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术后6d镇静和疼痛评分.检测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VP、SpO2、HR以及术后6d的Ransay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c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E/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七氟醚麻醉效果良好,且发挥了较好心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期胃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EMR治疗,观察组予以ESD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率、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8±6.25)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9.63±6.12)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89.74%)、完全切除率(79.49%)高于对照组(71.79%、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3.15±0.42)μg/L]、癌胚抗原(CEA)[(6.89±1.13)μg/L]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2.89±0.38)μg/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7.63±7.15)分]、心理领域评分[(86.59±6.78)分]、社会领域评分[(88.57±6.58)分]及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食管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术后均持续观察3个月。比较2组病灶切除效果、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4.59%)、病灶完全切除率(89.19%)均高于对照组(72.97%、64.86%);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48±6.72)min、(6.97±1.83)d,短于对照组的(79.35±7.01)min、(8.96±2.04)d;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6.32±11.46)ml、0.00%,低于对照组的(145.17±18.59)ml、16.22%,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当(8.11%VS 13.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SD在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彻底剥离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程璞  卢召  黄飞 《中国肿瘤》2020,29(5):396-400
[目的]探讨追加补救腹腔镜根治手术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T1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的行补救腹腔镜根治手术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T1期结直肠癌患者(补救根治术组)122例和直接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T1期结直肠癌(直接根治术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ASA分级、手术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失血量、检出淋巴结数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日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尽管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补救根治术组吻合口瘘发生风险增高。补救根治术组中患者更年轻并且男性患者较多,首次进食时间较早,术后大体标本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也较高(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增加进行补救腹腔镜手术的困难程度。不过补救根治术组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同时要密切关注补救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但是对于非治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患者,补救手术是有益的并且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黄根钻  曹晓朋  苗满园  李仁拴  李伟 《癌症进展》2021,19(21):2203-2205,2256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指标,并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D-D、FIB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D-D、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下降,NO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相比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且术后并发症风险低,更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早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癌肿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术后溃疡愈合率、局部残留率及复发率,对所有患者行治疗后1年、2年和3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9.0%和0.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7%和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65±27.07)min,平均住院天数为(8.37±1.71)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65.04±17.12)min和(12.75±1.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8.3%和87.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9%和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外科手术,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预荷包缝合对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病灶清除率、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预荷包缝合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病灶清除率、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病灶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消化道狭窄及穿孔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及一年,研究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预荷包缝合治疗较单独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在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病灶清除率和胃肠功能及减少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试验组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理组织学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00%(45/45),略高...  相似文献   

18.
高蕊  张秋艳 《癌症进展》2022,20(1):67-7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外科手术组(41例)和ESD组(41例)。外科手术组行D1+β或者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ESD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质量、手术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ESD组病变部位水平切缘阳性率[7.32%(3/41)]、垂直切缘阳性率[4.88%(2/41)]和完全切除率[92.68%(38/41)]与外科手术组[2.44%(1/41)、0(0/41)、97.56%(4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外科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外科手术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外科手术组有1例(2.44%)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2.44%)患者发生局部复发,ESD组有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68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予以喉部分切开术治疗,观察组予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黏膜恢复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语音变化情况(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黏膜恢复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2/34)]与对照组[14.71%(5/34)]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黏膜恢复,改善语音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