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合并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的肾功能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利伐沙班治疗(≥3个月)AF合并SCAD的老年患者(≥65岁)4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始用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10 mg/d)、常规剂量组(10~15 mg/d)和高剂量组(20 mg/d)。治疗的主要有效终点包括心血管相关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治疗主要安全性终点为出血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结果3组患者基线血肌酐清除率和利伐他班用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随访期间,高剂量组AKD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P <0.05)。经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校正利伐沙班用药时间和初始血清肌酐清除率后,利伐他班20mg/d为AF合并SCAD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579,95%置信区间:1.87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抗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30例。利伐沙班组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0.0%(3/30),华法林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3%(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3%,低于华法林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华法林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华法林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利伐沙班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NVAF患者3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利伐沙班20 mg/d+DAPT的123例患者作为高剂量组,利伐沙班15 mg/d+DAPT的137例患者作为中剂量组,利伐沙班10 mg/d+DAPT的110例患者作为低剂量组。统计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出血事件严重程度。结果 3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项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16 7)。3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轻微出血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16 7)。结论 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NVAF患...  相似文献   

4.
谭晓明 《北方药学》2021,18(6):92-93
目的:探究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设为观察组)及华法林治疗(设为对照组)的≥60岁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各30例,分析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小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大出血事件、大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栓塞事件、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T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及TBIL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18例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或并发肺栓塞)患者,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根据日剂量分为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抗凝治疗周期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基线资料、静脉通畅情况及出血事件。结果 3组患者年龄及血栓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g组年龄≥75岁的患者占比更高且患者多为周围型血栓(P<0.01),经过6个月的随访,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患者的静脉总通畅率分别为87.64%、91.52%及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0 mg组静脉不通畅的患者呈现增加的趋势;随访期间10 mg组、15 mg组及20 mg组分别有3例、5例和1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mg组和20 mg组各有1例大出血事件,10 mg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20 mg组。结论 利伐沙班15 mg同样适用于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能否使用利伐沙班10 mg仍需大样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满意度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内二科就诊的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加利伐沙班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试验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片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02月—2011年05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术前68 h给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连续14 d;低分子肝素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1次/d皮下注射,连续14 d。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10%(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能更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相关出血事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肌酐清除率(Ccr)的监测效能。方法 138例老年NVAF患者,采集利伐沙班治疗期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临床评分及凝血指标。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临床指标,分析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与凝血指标、Ccr的相关性,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2个月, 138例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9%(22/138)。根据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CHA2DS2-VASc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HAS-BLED评分(3.77±1.02)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9±0.73)高于未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使用利伐沙班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等标准评价使用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用药指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及安全性,并考察相关因素对服用利伐沙班后出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2例患者,利伐沙班用药指征符合率为100%,但利伐沙班日剂量与指南推荐相符率仅为9.8%。服用利伐沙班后出血发生率为9.8%,年龄(≥75岁)及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更易发生出血(OR分别为0.162和0.175)。结论本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利伐沙班使用尚合理,但量效关系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1.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医院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0例.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6 h内,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0 mg/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1周.于治疗第1周、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16.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00%),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路晶 《淮海医药》2021,39(2):173-176
目的:评价2种低剂量新型抗凝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心内科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02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47例)和华法林组(31例).随访12个月,观察3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轻微出血及中度出血现象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结果最终纳入了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利伐沙班组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亚组分析表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利伐沙班组大出血风险高于达比加群组(均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用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相似,但达比加群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利伐沙班片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收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7-2018年应用利伐沙班片的住院患者病历共358份,对利伐沙班片临床应用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疗程、禁忌症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利伐沙班主要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外周动脉疾病、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利伐沙班片用药不合理共174例(48.6%),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140例(42.42%)、超适应症用药28例(7.82%)、用药时机不合理7例(20.59%)、用药疗程不合理11例(32.35%)和存在用药禁忌5例(1.4%)。结论 目前利伐沙班片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积极开展利伐沙班片的临床药学服务,促进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应用利伐沙班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的我院内老年髋部骨折术患者150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不应用抗凝药物,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对照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1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应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60例.利伐沙班组在术后6 h口服10mg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组在术后24 h内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均每日1次,持续用药14 d.术后14 d对两组患者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15.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师永祥 《海峡药学》2012,24(8):98-100
目的观察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0年10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每组各88例。在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利伐沙班(1日10mg)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日100Axa IC.U.kg-1)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8.0%和18.2%,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相近(P>0.05),两组均无严重大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疗效可靠,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相当,口服治疗更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髋关节置换后运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入院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利伐沙班预防治疗.针对临床治疗有效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5%)高(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22.5%),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区别(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后运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一定的临床成效,但利伐沙班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64例)和利伐沙班组(56例)。低分子肝素组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2 m L/次,1次/d,第3天后剂量调整为0.4 m L/d。利伐沙班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0 d。比较观察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中失血量、血液相关指标和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治疗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两组术中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d,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d,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利伐沙班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最大振幅(MA)和综合凝血指数(CI)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6.88%、3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片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1例85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41例43髋)和低分子肝素组(40例42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分子肝素钠4100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APTT、PT、PLT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12.5%),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9%),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