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机车乘务员的驾驶疲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铁路机车乘务员的疲劳状况,提高机车乘务人员驾驶适应性。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选择某机务段的64名承担长运行交路提速列车(DF11G和SS9型机车)牵引任务的机车乘务员(长交路组)和同一线路运行且工作时间基本相同承担同一线路较短运行交路列车(DF11型机车)牵引任务的38名机车乘务员(短交路组),于出乘至退乘阶段测试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出乘前和退乘后测试选择反应时,采用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和主观感觉调查表进行乘务员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等职业紧张疲劳测试。结果显示,列车运行约4~7h乘务员闪光融合频率值下降,经过工间休息闪光融合频率有一定回升;退乘后选择反应时延长。提示乘务员值乘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视觉疲劳或精神疲劳,退乘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疲劳,其健康效应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铁路局机车司机职业紧张与倦怠的现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国内已有应用并具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身健康测量量表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编写调查问卷,对某铁路局2258名机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交叉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导出后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不同职业紧张因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某铁路局机车司机存在一定的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机车司机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按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贡献大小依次为: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睡眠障碍、付出-回报、工作-家庭冲突、内在投入等。其中诸如付出-回报失衡、睡眠障碍、生活压力、工作-家庭冲突等加重了机车司机工作倦怠的程度。睡眠障碍、付出-回报、工作-家庭冲突、内在投入、年龄、周工作时间、吸烟、生活压力、体育锻炼、轮班情况、饮酒等职业紧张因素与工作倦怠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预防机车司机群体的职业倦怠需降低职业紧张程度,增加社会支持,同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及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机车乘务员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状况。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调查表对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机车乘务员进行职业紧张现状及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调查1 500人全部为男性,获得1 448份有效问卷,年龄为20~29岁的职工ERI和工作满意感评分最高,分别为(0.93±0.33)和(42.33±8.39)分;50~59岁的职工回报和自尊感评分最高,分别为(28.19±4.50)和(32.39±5.1)分。已婚乘务员付出和工作满意感评分较高,分别为(18.15±3.92)和(42.37±8.16)分;未婚乘务员ERI、回报、支持策略、应付策略、控制策略评分较高,分别为(0.94±0.34)、(28.51±4.78)、(9.83±2.58)、(24.44±5.81)和(14.61±3.68)分。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乘务员ERI评分最高,为(1.03±0.33)分;大学及以上的乘务员付出、控制策略和应付策略评分最高,分别为(18.23±3.74)、(14.57±3.57)和(24.30±5.65)分。收入3 000元的乘务员ERI、负性情绪、控制策略和应付策略评分最高,分别为(0.93±0.34)、(3.00±1.78)、(14.54±3.87)和(24.31±6.19)分;收入6 000元~的乘务员工作满意感评分最高,为(42.76±8.31)分。配偶在职的乘务员ERI、正性情绪、抑郁症状评分最高,分别为(0.93±0.35)、(2.57±1.67)和(24.35±10.54)分;配偶失业的乘务员付出、负性情绪、每日紧张感评分最高,分别为(18.98±3.37)、(3.22±1.71)和(10.75±3.21)分。配偶失业组睡眠障碍评分最高,为(21.39±8.52)分;低收入组睡眠障碍评分最高,为(20.21±9.54)分。结论郑州机务段机车乘务员普遍存在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配偶失业及收入水平影响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车司机职业紧张应对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3月对某公司1 413名男性机车司机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包括普通客车司机301名、货车司机683名、运调车司机350名和高速客车司机79名。调查内容包括采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等评价机车司机的应付策略、职业紧张因素、紧张反应、个体特征和社会支持。对影响机车司机抑郁症状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锻炼情况组间机车司机应对策略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调查对象较常用/经常用的应对策略是"有效管理时间"(61. 59%)、"与理解我的朋友交谈"(49. 68%)和"排列优先顺序,逐个解决问题"(46. 98%)。相关分析表明,应对策略与睡眠质量、付出、自尊感、提升机会、回报、正性情绪、躯体需求、每日紧张感、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角色冲突和心理需求呈正相关(P0. 05),与负性情绪、工作前景、工作不满意感和角色模糊呈负相关(P0. 05)。非参数检验显示,应对策略评分高组的每日紧张感、心理需求、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组内冲突、角色冲突、付出、回报、躯体需求、睡眠质量、抑郁症状、正性情绪、自尊感评分高于应对策略评分低、中组(P0. 05),不同应对策略组社会支持、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对策略不充分的机车司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应对策略充分者的1. 5倍以上。结论机车司机充分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的发生,对其正性情绪的维护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吉林铁路机务段职工缺勤情况,找出主要缺勤原因,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列车提速后安全、平稳、有序运行,对吉林、新站两机务段职工缺勤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将吉林铁路分局机务段职工分为两部分:机车乘务员和非机车乘务员,分别以反映因病伤、事假职工缺勤的指标缺勤率、休工率等进行统计。结果 2000年1~12月份两机务段因病、事假缺勤6 431 d,休工率13.70%,缺勤率0.82%,其中机车乘务员因病、事假缺勤5 281 d,占82.12%;因病假缺勤3 866 d,占缺勤天数60.12%,机车乘务员休工率11.19%,缺勤率1.73%,明显高于非机车乘务员。结论机车乘务员因病缺勤是吉林铁路两机务段主要缺勤原因。建议用人单位采取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改善工作场所条件等措施,降低机车乘务员因病假对生产及对自身健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杨丽蓉  王开林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06-2407
铁道部制定并发布了铁路行业标准(TB/T3091—2004)《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检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4年8月1日起实施。《规范》明确了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指标要求、测试方法、体检周期及职业禁忌证。2006年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该《规范》对成都铁路局贵阳机务段1607名机车乘务员进行了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7.
铁路机车乘务员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机车乘务工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如噪声、振动等。为了进一步了解铁路机车乘务作业对机车乘务员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促进机车乘务员的身心健康,控制职业危险因素,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作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哈尔滨铁路机务段262名机车乘务员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应激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应激又称职业紧张,指个体特征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职业应激已经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严重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一。目前全球铁路已经由蒸汽机车牵引转化为主要由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牵引,因此,机车乘务员的劳动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化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作业。机车乘务员的职业紧张研究领域可概括为职业应激源研究、职业应激损伤研究和职业应激控制措施研究等3部分。现对我国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应激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火车司机职业紧张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NIOSH的一般工作紧张问卷等量表对482名火车司机的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进行调查,发现工作危险,工作单调性,工作人际冲突,工作前景的未知性,定量负荷,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火车机车司机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机车乘务员主要职业紧张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保护机车乘务员的身心健康,保障铁路运输生产安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采用美国国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的一般工作紧张问卷对乘务员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表明,自尊感、应付策略、社会支持、工作需求、工作责任和工作前景未知性是机车乘务员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机车司机职业紧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机车司机职业紧张与行车事故,安全措施以及对行车安全规定和单位管理制度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工作紧张问卷对1116名男性机车司机工作中的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结局,行车事故及安全措施进行调查。结果:发生事故司机紧张反应多于未发生事故者,经常采取紧急制动的司机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评分高于较少采取紧急制动者,能自觉遵守行车安全规定和单位的管理制度者多数紧张因素和紧张结局评分显著性地低于认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火车司机的职业紧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铁路局机务段1 117名火车司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职业紧张及其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或趋势)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火车司机的高水平职业紧张发生率为72.84%;动车(或高铁)司机和货车司机的职业紧张水平相同,均高于客车司机(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报、应付策略、正性情绪和工作满意感是火车司机职业紧张的保护因素(P0.05);付出、角色冲突和每日紧张感是其危险因素(P0.05)。付出和负性情绪是动车(或高铁)司机的危险因素(P0.05);付出和角色冲突是客车司机的危险因素(P0.05),回报是其保护因素(P0.05);付出、角色冲突和每日紧张感是货车司机的危险因素(P0.05),回报、应付策略和工作满意感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火车司机高水平职业紧张的发生率较高,应结合不同工种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高水平职业紧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机车乘务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哥本哈根倦怠量表(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CBI)对昆明铁路局机务段在岗机车乘务员进行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同时对该人群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发放问卷2024份,回收有效问卷1967份,有效回收率为97.18%;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年龄(37.56±7.19)岁.该人群职业倦怠平均得分为73.44±23.06,108人处于轻度职业倦怠,占总人数的5.49%;551人处于中度职业倦怠,占总人数的28.01%;1 308人处于高度职业倦怠,占总人数的66.50%.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付出影响、回报情况、自身工作条件3个公因子进入方程;从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看,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由大到小顺序为:付出影响、回报情况、自身工作条件;从偏回归系数看付出影响与职业倦怠程度总体上呈正相关,而回报情况和自身工作条件与职业倦怠程度总体上呈负相关(P<0.001). [结论]机车乘务员职业倦怠现状较严重;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为付出影响、回报情况、自身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机车乘务员身心健康状态评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机车乘务员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机车乘务员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量表对阜阳机务段375名机车乘务员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机车乘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心电异常检查中,不同工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84,P〈0.01)。SCL-90评定中,机车乘务员除人际紧张、恐怖外的7项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以躯体化、强迫症状2项因子分最高;单值乘司机组的因子分最高;30~39岁年龄组机车乘务员各项因子分高于其他年龄组,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性最为显著;15~25岁年龄组机车乘务员因子分、总分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性显著,并高于其他工龄组。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机车乘务工作属性是影响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阜阳机务段机车乘务员生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评定结果低于全国常模。  相似文献   

15.
<正>机车噪声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特点是噪声源多、噪声强度高。随着机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和机车乘务员双班单司机值乘方式的推广,机车普遍存在大负荷、高速状态运行,机车工作噪声高达100dB(A)以上,司机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工作16h,甚至更长时间,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重危及机车乘务员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为保证铁路运输畅通,安全、正点地运送旅客及货物列车的牵引任务,降低机车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铁路机车乘务员驾驶适应性现况,探讨影响机车乘务员驾驶适应性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兰州铁路局某机务段机车乘务员953人(均为男性)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职业健康检查测得他们的某些生理/心理作指标来反映其驾驶适应性。结果该局机车乘务员复杂反应误反应次数指标的异常率最高,为9.80%,动视力、夜视力、深视力、操纵机能误操作次数的异常率均小于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工龄、是否有饮酒史的机车乘务员视听驾驶适应性可能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兰州铁路局机车乘务员的驾驶适应性整体状况较好;复杂反应误反应次数指标异常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社区卫生服务员工中职业紧张与倦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弄清社区卫生服务员工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依据工作要求-自主模式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理论开发的简明职业紧张问卷和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的修订版,对上海市的1397名社区卫生服务员工进行调查。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职业紧张因子与职业倦怠的关联。结果有77.1%人被评定为职业紧张,有19.3%人呈现付出回报失衡,职业倦怠阳性率高达77.3%。职业倦怠均分为2.17±0.91,其3个维度情感耗竭均分为2.23±1.46,人格解体为1.04±1.15,个体成就感得分为3.78±1.36。高要求低自主是个体成就感降低的保护因子,以低D/C组为对照,中等与高组的OR值分别为0.54(95%CI=0.37~0.78)和0.42(95%CI=0.25~0.72)。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子,以低社会支持组为对照组,中、高社会支持组OR值分别为0.69(95%CI=0.47~1.00)和0.52(95%CI=0.35~0.77);付出回报失衡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子,以低付出回报失衡为对照,中等组的OR值为2.48(95%CI=1.33~4.62);高失衡组OR值为4.91(95%CI=1.78~13.6)。内在投入是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的危险因子。结论预防职业倦怠需要降低职业紧张程度,缓解付出回报失衡,同时增加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民警职业紧张相关因素与工作满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工作满意感问卷、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244名某派出所民警进行工作满意感和职业紧张相关因素调查。将工作满意感和职业紧张相关因素按评分分成低水平与高水平组,分析民警职业紧张相关因素与工作满意感的关系。结果民警的年龄越大,工作满意感评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15.7a的民警比工龄≤15.7a的民警工作满意感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决定自由度、工作控制、上级支持、回报、正性情感、自尊感高水平组工作满意感评分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心理控制、心理需求、付出回报失衡、外在付出、内在付出、工作角色模糊、负性情感、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睡眠障碍高水平组工作满意感评分低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作满意感评分与决定自由度、工作控制、上级支持、回报、正性情感、自尊感呈正相关(P0.01),而与心理控制、心理需求、付出回报失衡、外在付出、内在付出、工作角色模糊、负性情感、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睡眠障碍呈负相关(P0.01)。心理需求、心理控制源、抑郁症状、睡眠障碍是工作满意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回报、自尊感、上级支持、正性情感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职业紧张可能对工作满意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岚  周梅  罗艳  李健  沈若威  惠兆斌  胡鼎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584-1586
目的通过调查某铁路局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主要的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减轻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方法对某铁路局机务段的机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评价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用相关健康量表评价其健康状况等。结果 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为中等水平。不同的年龄和学历在不同工作压力中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26~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为著。影响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可能因素是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状况、安全生产/责任、工种、健康所致活动损伤百分比。结论铁路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较大,并受多因素的影响。应定期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改善其工作环境,并进一步探讨其压力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工作紧张对工作耗竭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城区7种职业2 458名20~63岁职业人群。工作紧张评估采用工作要求与控制(JDC)、工作付出—回报(ERI)问卷,同时调查个体特征与行为因素,工作耗竭选用李超平教授在国内修订的MBI-GS,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肌肉骨格症状患病的影响。结果教师、社区医护工作、公交车驾驶员情感耗竭、人格解离的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且工作耗竭的阳性率较高。工作耗竭与高工作紧张、低社会支持、高工作付出—回报不平衡、低工作回报存在联系。结论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人群工作耗竭阳性率较高,工作紧张可能是预测城市职业人群工作耗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