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组装多肽(RADA)4水凝胶作为载药涂层材料时,抗炎症细胞的黏附作用。方法 将(RADA)4水凝胶涂覆于316L SS医用不锈钢表面,对水凝胶微观形态进行圆二色谱和扫描电镜表征,测定其表面亲水性程度。探究(RADA)4水凝胶对RAW264.7细胞黏附、增殖、转化能力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炎症因子进行ELISA检测。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表明:(RADA)4水凝胶在短期对小鼠巨噬细胞有抗黏附作用,并显著提高了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释放。结论 (RADA)4水凝胶作为医用多肽涂层或药物递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组装短肽原位凝胶用作蛋白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以自组装短肽RAD16-Ⅰ为代表,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通过流变学试验表征含蛋白的自组装短肽溶液原位成水凝胶特性,并通过体外试验初步研究蛋白的释放特性。结果:含蛋白的自组装短肽溶液在接触到磷酸盐缓冲溶液后能够迅速形成水凝胶;蛋白容易从中释放并表现出一定的控释作用,8h累积释药量均大于80%,1.5%的RAD16-Ⅰ载蛋白水凝胶24h蛋白累积释药量小于90%;蛋白的结构完整性和活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持,释放样品中溶菌酶相对活性为98%~115%。结论:自组装短肽具有作为蛋白类药物原位水凝胶载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组装纤维支架肽RADA16在皮肤烫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在SD大鼠背部以电力机械方法制造深Ⅱ度烧伤模型,对照治疗组以0.9%NaCl溶液代替,烧伤后按时换药,并在不同时间段(伤后7、10、14d分别取烧伤修复创面的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记录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并以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记录生长因子表达的半定量检测。比较了短肽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创面生长因子表达的灰度值。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烧伤修复的不同修复期,短肽处理组bFGF和EGF均明显表达在新生表皮组织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组装纤维支架肽对烧伤皮肤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与铜离子配位结合的自组装多肽抗菌眼用水凝胶。方法 (RADA)4自组装多肽与CuCl2水溶液迅速混合均匀,形成稳定的(RADA)4@Cu2+水凝胶。对水凝胶进行SEM、EDS、FTIR及UV-Vi光度性能的表征。探究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及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RADA)4@Cu2+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结论 为更深层次的眼用凝胶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物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为高端创新制剂的研发注入了新动力,一系列新型纳米递药系统被相继开发乃至应用于临床。其中,由小分子药物或前药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递药系统因具有制备工艺简便、载药量超高和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已成为纳米递药系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总结了小分子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对小分子前药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进行介绍,包括两亲性、疏水性和二聚体小分子前药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其次,分别介绍小分子化学药物和小分子生物药物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最新进展。再者,对小分子杂化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小分子纯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小分子前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及小分子前药/小分子纯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最后,讨论了小分子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合理设计、应用前景和临床挑战,以期为新一代纳米制剂的设计与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壳聚糖(CS)聚阳离子及海藻酸钠(ALG)聚阴离子电解质的性质,在药物微球表面自组装形成多层包覆结构的壳聚糖载药微球,并研究组装层数、温度及盐离子浓度对自组装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S载四环素(TC)的药物微球,并在其表面交替自组装ALG及CS。利用IR测试技术及电极电位法进行表征。结果CS交联微球未破坏CS及TC的结构,CS与ALG以静电作用相结合。CS交联微球的载药量为40.2%,自组装六层的微球载药量为32%。组装后,药物释放时间延长,初期暴释现象得到极大改善,释药速率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而下降,温度较高时组装完整,盐离子浓度存在较佳点。结论温度为60℃、盐离子浓度为0.5 mol.L-1、组装层数为四层的微球释药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组装短肽纳米纤维凝胶支架可能的创伤修复机制并验证其修复效果。方法:以短肽纳米纤维为修复原料,利用深Ⅱ度和Ⅲ度皮肤烧伤动物模型,验证生物材料对烧伤创面的影响。结果:RADA16-Ⅰ处理组烧伤创面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的毛发生长旺盛(P〈0.05),在烧伤后急性修复期(24h)创面根部毛囊和腺体中角蛋白19强表达。结论:自组装短肽纳米纤维凝胶支架对深度烧伤皮肤创面毛发等附属器官有保护及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药质体是基于脂质前药的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之一,它作为一种新的药物传递技术,载药量大、稳定性好、有靶向性和控释性。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制备成药质体能靶向巨噬细胞,提高药物渗透性。本文对药质体概念、特性、目前研究状况和异烟肼制备成药质体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SADDS)是基于药质体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给药系统,融合了前药、分子自组装和纳米技术,是两亲前药形成的自组装纳米体系。其突出的特点是自组装体几乎没有辅料的参与,载药量大,稳定性好,在体内可获得靶向、控释效果,特别适合于抗病毒和抗肿瘤治疗。SADDS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药剂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阐述了SADDS概念的来源、特点和研究进展,并展望了SADDS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脂质前药及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药质体是基于脂质前药的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之一,对其概念、特点、制备方法和潜在应用性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孟辉  陈立艳 《河北医药》2010,32(14):1839-1840
目的探讨纳米短肽RADA16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方法制作坐骨神经损伤的雌性SD大鼠钳夹模型和切断模型,将5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切断实验组、切断空白对照组、钳夹实验组及钳夹空白对照组5组,每组10只。记录大鼠术后30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钳夹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较钳夹空白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断实验组与切断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组装肽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12.
郑华  侯文杰  王坚成  张强 《中国药学》2012,21(6):591-597
纳米胶束, 是由疏水性内核及亲水性外壳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利用其在肿瘤部位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 已成功用作靶向药物输送载体。本研究将近红外荧光染料Cy7-NHS与NH2-PEG-b-PCL连接合成了Cy7-PEG-PCL,并将其组装修饰在胶束结构中, 作为紫杉醇药物的递送载体。研究结果显示, 当药物/载体比例确定为1/4, 由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粒径为30 nm左右, zeta电位为 -3 mV, 包封率可达95%以上。体外细胞毒实验表明,载紫杉醇胶束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与Taxol 制剂相似。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Cy7标记的聚合物胶束在静脉注射后可以有效地被动靶向到肿瘤部位。另外, 以异位接种MCF-7细胞荷瘤裸鼠为模型的体内药效学实验中,载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显示出与Taxol 制剂相似的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 在肿瘤靶向成像和治疗方面, 本研究所构建的胶束载药系统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两亲性脂质分散在水性环境中自发形成各种几何形态构成的药物输送载体正成为制剂载药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是一定浓度的两亲性脂质分散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含双连续水区和脂质区的闭合脂质双层“蜂窝状(海绵状)”结构,该独特的内部双水道结构和巨大膜表面积使其能够包封各种不同极性和剂量的药物,具有多样化的药物包裹性。作为药物载体,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还具有载药量大、保护多肽蛋白类药物和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可口服、局部黏膜和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在多种剂型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展望了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新型药物载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聚乙二醇-亚胺键-棕榈酸酯(PEG-I-d C16)酸敏释药纳米胶束,并考察载阿霉素胶束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及药物被细胞摄取的情况。方法通过透析法制备载阿霉素胶束,采用紫外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进一步采用MTT法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摄取量,并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核内的药物蓄积量。结果分子量为2000的PEG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7±1.1)%和(49.8±2.2)%,平均粒径为(72.3±2.5)nm。酸敏释药胶束的细胞药物摄取量与细胞毒性均高于非酸敏释药胶束,且在细胞核的药物蓄积量也比非酸敏胶束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d C16酸敏释药胶束可增加细胞或细胞核对阿霉素的摄取量,提高其体外抗肿瘤效果,为开发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祎 《北方药学》2013,(8):69-70
不同的构筑单元通过自主装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组装体,在医药、纳米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自组装在纳米药物中的过程和原理,对不同材料的自组装技术和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9,(8):1143-1147
目的:了解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研究进展,为新型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思路。方法:以"壳聚糖""磷脂""纳米粒""自组装""Chitosan""Lecithin""Phospholipid""Nanoparticles""Self-assembled"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2年-2018年1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成机制和微观结构、制备方法以及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99篇,其中有效文献34篇。带正电荷的壳聚糖与磷脂中负电荷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脂溶性致密内核、壳聚糖包裹带正电荷水化外壳的核壳结构纳米粒;采用常规的溶剂注入法制得的磷脂-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促进药物渗透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等,在口服、经皮、眼部及鼻腔黏膜等给药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今后可考虑对壳聚糖或纳米粒表面进行结构修饰和功能性设计,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精准调控自组装纳米粒的微观结构、尺寸大小、药物分布以及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基于当归多糖(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将AP用马来酸酐(MA)修饰后得到马来酰化当归多糖(AP-MA),再将AP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PP)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AP-PP),最后将AP-PP和阿霉素(DOX)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聚合物。利用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透析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电位;TEM观察纳米粒大小及外观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载药量;体外模拟释药实验研究纳米粒在MMP-2作用下的酶解释药情况;MTT法研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1)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成功合成;(2)透析法成功制备了AP-PP-DOX纳米粒;(3)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是139.00±3.32nm和-28.45±0.22mV;(4)该纳米粒结构圆整,平均粒径为100nm;(5)计算纳米粒载药量为17.00%±1.72%;(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纳米粒在MMP-2下作用24h累积释药率最高达74.5%;(7)MTT实验表明,当药物质量浓度为9μg·mL-1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游离DOX(P<0.01),而含有MMP-2的纳米粒对A549细胞存活率极显著,低于不含MMP-2的纳米粒(P<0.01)。结论制备基于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AP-PP-DOX,能够有效实现在MMP-2作用下的酶敏释药及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富含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外膜是绝大多数革兰阴性(Gram-negative, G-)菌生存必需的生物学屏障。LPS转运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 protein, Lpt)复合体LptDE负责LPS转运和外膜组装的最后关键一步,在G-菌中普遍存在且结构-功能较为保守,哺乳动物细胞中缺乏同源蛋白,是颇具开发前景的抗菌新靶标。近10年, LptDE蛋白三维结构的破译为基于此类“非酶”蛋白靶标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首个作用于LptD的拟肽类化合物murepavadin开启了一类新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研究。本文将总结LptDE的分子特征、结构-功能,梳理murepavadin等新型拟肽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被认为是临床上化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逐步增加药物浓度来筛选抗药性细胞株,人们已建立了许多多抗药性株.这些抗药株不仅对筛选的药物具有抗药性,还对秋水仙素、长春新碱、阿霉素、桑红霉素、放线菌素D、氯醌等结构和功能没有联系的药物具有交叉抗药性.多药抗性机制相当复杂,除了有P-糖蛋白将药物泵出细胞外的机制外,还有拓扑异构酶Ⅱ的功能变化和各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变化引起的多药抗性等等.本文论述与P-糖蛋白有关的多药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合成TPGS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TPGS-CR)偶联物,其能在水中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为难溶性抗肿瘤药物递送提供一个新型载体材料。方法通过酰化反应,将TPGS与大黄酸(R)接枝于羧甲基壳聚糖(CMCS)上,经FT-IR与~1H-NMR验证其结构。通过UV法测R取代度,HPLC法测定TPGS的取代度,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CMC值,DLS法测定胶束的粒径、分布及电位,综合各因素,确定最佳合成工艺,并通过TEM和AFM观察其形态特征。通过MTT法评估TPGS-CR偶联物对HepG-2细胞毒性。用透析法初步考察其载药性能。结果 TPGS与R通过酰胺键接枝于CMCS上,形成TPGS-CR偶联物,确定n(TPGS)∶n(CMCS)∶n(R)=0.75∶1∶1为最佳合成投料比,此时R的摩尔取代度为(5.73±0.23)%,TPGS摩尔取代度为(0.28±0.05)%,粒径为(117.1±24.9) nm,Zeta电位为负值,对HepG-2细胞毒性较小,载药性能较好。结论所设计合成的TPGS-CR偶联物能在水中自组装成具有壳-核结构的胶束,粒径较小,可作为递送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