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测定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等条件对根腐病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回的典型病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菌落生长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全黑暗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 min。结论: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um。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和鉴定三七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三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根据致病性测定,选择强致病力菌株A和B用于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菌株A和B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pH值范围为2~11,在燕麦培养基、有机氮作为氮源、12 h光暗交替等条件下生长最好,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8℃,最适pH分别为11和10,最适碳源分别为马铃薯淀粉和麦芽糖。菌株A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产孢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11,12 h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孢子产生;菌株B几乎不产孢。1%葡萄糖溶液可促进菌株A分生孢子的萌发生长,孢子在25℃,相对湿度达93%,pH为4,光暗交替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结论:明确了三七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燕麦培养基,25~28℃,12 h光暗交替下培养有利病菌生长、产孢及其萌发,高湿度下分生孢子大量萌发。  相似文献   

3.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9,(9)
目的:旨在分离鉴定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该病原菌的发病条件,为该病原菌引起的三七病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三七根腐病幼苗,用PDA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2株真菌。通过对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及ITS序列的比对,对其中1株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病原菌回接一年生三七植株,发现其有很强的致病性。该病原菌在30℃、pH 5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快,可有效利用多种碳和氮源,其中以淀粉、乳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孢子在30℃、pH 6~7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结论:明确了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该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射干叶斑病在射干栽培产区多有发生,常始发于5月—6月,于开花期(7月—9月)快速蔓延,对该药材产量及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射干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纯化、鉴定出2种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6种不同化学杀菌剂、1种植物源杀菌剂、3种微生物源杀菌剂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合适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有2种病原菌可导致射干叶斑病,分别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及交链格孢菌A.alternata。病原菌显微特征显示A.tenuissima产孢表型为分生孢子形成不分枝或少分枝长链,而A.alternata分生孢子则常形成树枝状分枝短链。A.tenuissima及A.alternata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2种病原菌均在pH偏碱性环境中生长较好;经室内杀菌剂筛选实验可知,化学杀菌剂40%氟硅唑对2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中A.tenuissima、A.alternata的EC50分别为12.42、12.78 mg·L-1。该研究结果为射干叶斑病后续理论研究及田间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5)
目的:分离和鉴定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掌握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测序,在Genbank中经Blast搜索相似性序列,以ITS序列经MEGA 6.0程序构建其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15b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结果:菌株15b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24 h黑暗条件有利于促进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 min。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是引起木香根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对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人参黑斑病、银杏叶枯病、苍术黑斑病等药用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在链格孢属真菌病害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类药用植物病害的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紫翁羽病为太子参的主要根部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7—2021年持续从福建省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太子参紫纹羽症状的块根及菌核,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子鉴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开展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块根样本中共分离获得78株紫纹羽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属于1种类型;从病原菌中选取2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均与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聚在一起。该菌菌丝适宜培养基为OA、生长温度为25℃、pH 6、草酸铵作为氮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 99.1%丙环唑和98.7%嘧菌脂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5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85、12.24μg·mL-1。可见,福建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为桑卷担子菌H.mompa。培养基种类、生长温度、pH、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从重庆云阳橘红基地采集到疑似橘红褐斑病样品病原菌。方法:使用组织分离、形态学鉴定、真菌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橘红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胞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5℃,37℃时不能生长;pH值为4~12时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10;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该菌可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和D-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结论:不同褐斑病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来确定病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值、湿度,观测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菌株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加了莪术汁的PDA培养基更利于生长及产孢,温度20~30℃、PH值5~6条件下适宜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RH为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homopsis longicolla;中温、潮湿、偏弱酸性环境条件适宜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1.
宋利沙  蒋妮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1):1392-1395
目的:为明确拮抗真菌zjts7分类地位和对肿节风黑斑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的抑菌率以及对病原菌的菌丝形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健康肿节风的根系土壤里分离筛选到一株对肿节风黑斑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真菌zjts7。结果:结果表明,真菌zjts7对肿节风黑斑病菌的抑菌率达到81. 82%~100%。经显微镜观察,真菌zjts7可造成肿节风黑斑病菌的菌丝断裂、膨大和畸形。结论:结合形态特征和IT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拮抗真菌zjts7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当归褐斑病菌(Septoria sp.)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当归生长季节系统观察和描述症状发展变化过程.用平皿培养法和悬滴法测定温度、光照、营养和pH值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影响,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测定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该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限分别为5~30℃(最适15~25℃)、5~30℃(最适20℃)和5~25℃(最适15℃);连续光照有利于此菌的生长、萌发和产孢;此菌在75%以上相对湿度中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期需pH 4.0~10.0,孢子萌发pH 4.51~9.19,两者最适pH均为5.5,产孢pH 4.5~7.5,以pH 6.0产孢量最大;当归叶片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蔗糖液和土壤浸渍液则有抑制作用.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速度均缓慢,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3.
滇重楼灰霉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滇重楼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滇重楼花器腐烂而导致种子绝收,该研究通过田间病害调查,掌握了该病发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带病组织和菌核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并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葡萄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长9.70~13.70μm,平均(11.32±0.82)μm,宽(7.05~9.12)μm,平均(8.24±0.48)μm,精孢子球形,直径(3.34±0.31)μm,病原菌在发病植株及PDA培养基上均易产生黑色菌核,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为一种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基于病原菌RPB2,HSP60,G3PDH基因及其联合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该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真菌一个新种,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20℃,最适pH为8,持续光照会抑制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14.
黑斑病是石斛人工种植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在石斛人工大田种植过程笔者对引起石斛茎、叶呈现不同颜色病斑最后都形成水溃状软腐的病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此病全部是柱盘孢叶斑病俗称黑斑病。据观察黑斑病病原菌生长温度为0-30℃;最适温度20-25℃;此病害在每年春季、夏初和秋水多的年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9,(5)
目的:分离和鉴定出四川华重楼种植区域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带病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进行了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试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rDNA-ITS、RBP2、G3PDH和HSP60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树,鉴定出引起华重楼新病害的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灰葡萄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80%乙蒜素乳油1 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90.1%;其次是2%春雷霉素水剂1 000倍液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抑制率分别为84.8%和80.2%,其余药剂对菌丝的抑制率均低于80%。结论:引起华重楼新病害的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灰葡萄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同时,乙蒜素是防治葡萄孢属灰葡萄菌菌丝生长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0,(10)
目的:鉴定引起广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广豆根根腐病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病原菌,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ITS序列的测定,并与Gen 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气生菌丝薄绒状,白色,浅灰色,间有土黄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层肉色。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肾形,8~16μm×2.5~4μm;大型分子孢子马特型,多数3~5个隔膜。该菌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它与Fusarium solani(登录号为:AB518683.1、AB470903.1、AB369488.1、AJ608989.1、GQ365154.1、EF152426.1)和Fusarium oxysporum(登录号为:GQ922558.1、GQ922559.1、DQ452447.1)的序列同源性均达99%。结论:结合以上两种鉴定方法,得出引起广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孢霉属真菌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7.
荒漠肉苁蓉茎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离和鉴定肉苁蓉茎腐病病原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室内筛选对该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方法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得到主要病原菌,通过测量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直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的生物测定。结果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sambucinum是肉苁蓉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首次记录;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对碳和氮的吸收主要以蔗糖和蛋白胨为主,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适宜生长pH为6~8;多菌灵、菌线威、绿享二号在室内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结论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为该病害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导致湖南地区玉竹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方法:通过调查湖南玉竹主产区玉竹根腐病发生情况,对病原进行分离,并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最后根据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病原菌种属,同时对该病原菌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为玉竹根腐病主要病原,该菌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温度为25℃左右,pH为8~9。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湖南玉竹主产区玉竹根腐病病原及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不但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了依据,还可为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白及叶枯病于2021年首次在云南栽培白及上被发现,本研究旨在描述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离纯化和鉴定其病原菌。方法:用病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获得真菌菌株,用柯赫氏证病试验确定致病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致病菌株的ITS序列,由此做Blastn和系统树演化分析,结合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结果:该病害侵染叶片形成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典型病斑,病斑后期扩展使叶缘或叶尖大面积枯死,重病植株可枯死。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菌株BJ02为白及叶枯病的致病菌。菌株BJ02在PDA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特征与水稻弯孢菌和里斯弯孢菌的形态相似。PCR扩增获得菌株BJ02的ITS片段长度为574 bp(OL587997),Blastn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里斯弯孢Curvularia reesii(菌株BRIP4358)的ITS序列(MH414907)相似率达99.27%,在系统演化树上,菌株BJ02与菌株BRIP4358聚集于同一末端分枝(置信限100%)。结论:菌株BJ02为里斯弯孢菌Curvularia reesii Y.P.Tan&R.G.Shivas,...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多个半夏种植基地在2020年夏季发现严重的白绢病病害,导致植株叶片黄化枯萎,块茎腐烂。为明确半夏白绢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有效的防控药剂,该研究按照科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板和活体2种药剂筛选方法确定最有效的防控药剂。结果表明,半夏白绢病病原菌菌丝体为白色羽毛状,菌丝层上可产生大量白色至黑褐色菌核。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基于LSU、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8;菌核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为7~9。平板药剂筛选中对白绢病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三者EC均小于5 mg·L^(-1);活体药剂筛选结果显示具有较好杀菌效果的杀菌剂为噁霉灵和苯醚甲环唑,综合筛选试验结果,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半夏白绢病的主推使用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