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驲  刘言薇  何桂莲  刘中勇 《光明中医》2023,(17):3467-34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上也称为冠心病,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从以往的临床实践结果来看,冠心病的常见影响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也是近年来研究证实的一种冠心病影响因素。TMAO可以提升人体的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水平,进而增强血浆胆固醇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这也是导致细胞热休克蛋白含量升高的原因,直接增加人体的冠心病发生风险,并持续诱发疾病的恶化。针对这一情况,医学领域更加倾向于结合TMAO检查结果开展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同的肠道菌群结构,对三甲胺(TMA)与相应的转化途径加以调节,有利于TMAO水平的抑制,最终起到抑制冠心病的作用。笔者从中医和西医2个维度,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IF)被称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量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某些中药不仅可以调节益生菌或益生元,而且本身具有益生菌、益生元作用,可通过肠道菌群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肠道菌群可能具有增加中药药效或降低中药毒性的作用。其相互作用机制涉及逆转氧化三甲胺(TMAO)、减少内毒素、抑制病原菌定植、增加肠黏膜sIgA分泌、抑制α-糖苷酶活性等。现就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机制及利用肠道菌群干预相关疾病进行理论探讨,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蓄积内毒素、降低免疫功能及诱导全身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大量实验证明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延缓肾脏损伤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其治疗符合中医“脾肾学说”“伏毒学说”等理论,与肠-肾轴、慢性肾脏病-结肠轴等学说不谋而合。故从中西医病理观、中医药延缓肾衰竭进展机制方面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中放入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冠心病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SCFAs),胆汁酸(BAs),脂多糖(LPS)与冠心病的进展及预后存在确切相关性,调控肠道菌群可以起到干预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作用。目前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补充益生菌调整菌群结构、减少TMAO产生,增加SCFAs 3种途径,能达到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减轻肥胖的效果。传统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优势,其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也应囊括这3方面的机制。该文总结国内外关于中药单体及复方针对肠道菌群干预冠心病的研究,探索肠道菌群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梳理出3种主流的干预策略;其次综述中药单体与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及肥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CKD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与其肾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清除毒素有关,同时肠道微生物群在蛋白质发酵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GDUTs);“肠-肾轴”理论认为肠肾互相作用,CKD降低了清除尿毒素(UTs)的能力,导致UTs在血液中积聚。同时,UTs的积累会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该文着重从GDUTs中硫酸吲哚酚、对甲酚硫酸来源及其对CKD的作用机制(如诱导肾小管细胞死亡、氧化应激、内皮损伤,促进肾纤维化及下调肾保护性蛋白)和氧化三甲胺来源及其对CKD的作用机制(如促肾纤维化、促炎)来阐述;从肠-肾轴角度出发,总结饮食营养调节、毒素吸附、强化透析增加清除率、抑制肠源性毒素来源、中医疗法(中药制剂、中药活性成分)方式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及减少GDUTs的产生以期延缓CKD的进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罹患人数逐年增长,不仅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痴呆”等范畴,传统以补肾为其治要,而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AD的临床表现可见,AD与肝脾密切相关,因此,肝脾肾“三阴并调”将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黑逍遥散作为“三阴并调”的代表名方,具有防治AD的理论、实验及临床基础。现代研究表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氧化三甲胺(TMAO)与Tau蛋白过磷酸化关系密切,因此,调节TMAO代谢以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是防治AD的新靶点。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及研究基础,提出了“黑逍遥散通过‘三阴并调’调控肠道菌群三甲胺(TMA)/肝黄素单加氧酶3(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大脑海马区Tau蛋白过磷酸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防治AD”的研究假说,将从调控肠道菌群TMA/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角度探析黑逍遥散防治AD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细菌源性的尿毒症毒素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快速进展的高危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后加剧尿毒素蓄积并诱发全身性微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肾脏损伤,因此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变细菌代谢的角度来干预慢性肾脏病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目前各种调节肠道菌群及减少尿毒素吸收的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其发生机制与炎症损伤、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RIF的发生相关,其机制涉及肠道菌群相关的尿毒症毒素、代谢物质等方面。中药在改善RIF进而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RIF。文章就肠道菌群参与RIF的相关机制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RIF的相应措施做一总结,为后续肠道菌群作为影响RIF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肠道菌群结构及产物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领域高度关注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主要通过炎症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及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影响冠心病,通过类比发现此机制与中医脾胃失调、元气失养、阴火内生病机过程相通。因此,从“阴火”理论可指导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冠心病,这将为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和科学研究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清血消脂方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 构建TMAO复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致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组后经过清血消脂方干预,采用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法(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内皮细胞活性;划痕实验测试内皮细胞迁移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 E-1, VCAM-1)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 IL-18)水平;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 NF-κB)信号通路因子p65 NF-κB和IKKα的m RNA水平。结果C...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失调是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尿毒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其特征就是益生菌减少、能产生尿毒素的条件致病菌(产尿素酶菌群、产内毒素菌群以及产代谢毒素菌群)增多。"肠-肾轴(gut-kidney axis)"学说和"慢性肾脏病-结肠轴(chronic kidney disease-colonic axis)"概念的核心观点认为,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加剧尿毒素蓄积和诱导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初步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为代表的益生菌和以菊粉、低聚半乳糖为代表的益生元,还有鲁比前列酮、活性炭吸附剂等都可以针对CKD患者体内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减轻尿毒素蓄积和抑制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而改善肾功能。不仅如此,一些经口服或肠道给药的单味中药、中药复方还有中药提取物(大黄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节肠道细菌,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减轻尿毒素蓄积,延缓CKD进展。其中,大黄类经方——大黄甘草汤(浓缩颗粒TJ-84)改善肾衰竭动物模型体内尿毒素蓄积的靶点不是肾脏,而可能是"肠道菌群所启动的肠-肾轴"。基于此,针对中、晚期CKD患者肠组织中肠道菌群相关的病理因素(紧密连接蛋白、辅助性和调节性T细胞等)的干预性研究可能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能量代谢,调节机体免疫,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近年来,通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黄连温胆汤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修复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血管炎性状态、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调控脑—肠—微生态轴等机制来调节血压。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对黄连温胆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治疗高血压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是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CRF发病及病情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肠道菌群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CRF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CRF患者因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清除而蓄积于体内,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破坏肠道屏障,加剧肠源性尿毒素的合成并蓄积于血液中,进一步损害肾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刺激免疫炎症反应等加剧CRF的病程进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靶向治疗CRF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中医认为肾病及肠,从肠治肾,脾肾与CRF的发病及肠道菌群最为密切,中药以其多靶点、多效应及多成分作用于“肠-肾轴”在CRF临床治疗和肠道菌群的调节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延缓CRF的进程,该文就中医理论与肠道菌群和CRF的相关性,结合肠道菌群与CRF的相互作用,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系统地总结和梳理肠道菌群与CRF的相互作用及中药干预肠道菌群治疗CRF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随着近年来CKD发病率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恢复疾病造成的肾脏功能损伤成为了热点研究方向。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西药疗效仍不理想,中医药现已普遍应用于CKD的治疗,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对近年针对中医药治疗CKD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通过运用中药改善CKD伴随的氧化应激反应,缓解肾脏损伤与其引发的代谢紊乱造成的炎症反应,抑制肾脏纤维化及减轻足细胞损伤的角度阐述中医药对CKD的治疗作用,为中医药治疗CKD的临床应用及对CKD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的有效防治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营卫失调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衡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在血压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调和营卫干预高血压病是中医学辨治高血压病的特色与优势。通过调和营卫,能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及其构成比,恢复菌群种类,从而起到调控血压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营卫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氧化三甲胺依赖肠道菌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氧化三甲胺形成,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中医脾胃失其健运的一个生物学基础,临床从脾胃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显示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氧化三甲胺与肠道菌群、中医脾胃、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论述中医学从脾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