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入肝血流不同处理方式对肝癌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对其不良反应等的影响。方法 104例肝癌患者需要行手术,根据入肝血流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其中53例患者采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为观察组,51例患者采用Pringle全入肝血流阻断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术前及术后1 d、3 d、7 d肝功能指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术后情况,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肝血流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低于对照组(29.41%)(P<...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选择性Glisson鞘外阻断法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组,对照组行Pringle法(n=46),观察组行选择性Glisson鞘外阻断法(n=...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术手术的安全性及技巧,以及对残肝功能的影响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切除肝癌,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输血量等指标.结果:甲组(阻断入肝血流)n=59,乙组(不阻断入肝血流)n=42.甲组和乙组术中估计失血量分别为:892ml±843ml、914ml±894ml.甲组和乙组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7±6天,12±4天,P<0.05.甲组和乙组术后Tbil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8±7天,13±5天,P<0.05.甲组和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3%与12.5%,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应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切肝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居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之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疗法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最佳选择.然而对巨大、贴近肝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干支的癌块,用常规方法切除常可导致主肝静脉、下腔静脉损伤,发生大出血、空气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既往对这类病人多放弃手术治疗.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的应用,为此类病人提供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但国外学者认为本术式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可手术小肝癌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法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阻断法(Pringle法)对患者中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根据肝血流阻断不同方式,将我院腹部外科222例小肝癌手术患者分为无肝门阻断、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与Pringle法3组,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收集生存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组与无肝门阻断和Pringle法组患者之间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4)。无肝门阻断、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和Pringle法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93.3%和76.0%,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90.8%和50.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组3年生存率与5年生存率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小肝癌可手术患者中应用选择性适时半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法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术手术的安全性及技巧,以及对残肝功能的影响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切除肝癌,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输血量等指标。结果甲组(阻断入肝血流)n=59,乙组(不阻断入肝血流)n=42。甲组和乙组术中估计失血量分别为892ml±843ml、914ml±894ml。甲组和乙组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7±6天,12±4天,P<0.05。甲组和乙组术后Tbil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8±7天,13±5天,P<0.05。甲组和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3%与12.5%,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应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切肝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常温下半肝血流阻断后肝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79例肝癌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讨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与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42例行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术后对两组病例的各项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79例无手术死亡。94.6%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患者和40.4%行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的患者于术后两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术前水平。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肝癌伴肝硬变的患者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可以减轻肝血流阻断对肝功能的损害、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是目前较为恰当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38例,全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肝癌切除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谷草转氨酶(AST)、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标本切缘满意率。结果:与Pringle法肝癌切除组比较,区域性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AST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标本切缘满意率显著提高(P<0.05)。而术中输血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法行肝癌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打击小,肿瘤切缘满意率高,术后渗出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晚期肝癌患者TAE治疗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仪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TAE治疗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在第1、第3周显著降低,术后第5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随着TAE治疗次数增加,肝动脉血流量持续减少。TAE术后第1、第3、第5周,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比术前显著增加,首次TAE治疗导致的门静脉血流量增加并不因为TAE次数增加而改变。作者认为,为了提高TAE治疗效果,术后第5周左右,应再次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尽量增加肝癌患者TAE治疗次数,除栓塞肝动脉外,还应对门静脉血流进行阻断 相似文献
11.
巨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手术切除巨大肝癌36例,总结手术经验,分析手术疗效和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肝门血流阻断16例,半肝血流阻断20例(右半肝阻断14例、左半肝阻断6例)。结果①无手术死亡者;②肝癌复发率为69.44%;③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44.44%、33.33%。结论巨大肝癌若肿瘤边缘清楚而且患者肝功能正常仍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半乳治疗,半肝阻断法提高了巨大肝癌的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长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术后经化疗泵化对防治肝癌复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对癌细胞播散入血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比研究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PHC)对癌细胞播散入血及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分为微波组19例,手术组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0min、1d及7d采静脉血,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并检测CD3、CD4、CD8、CD4/CD8及肝功能。结果 手术组和微波组患者术后血清ALT及AST均升高,手术组升高较微波组显著;与术前相比,微波组患者术后7d内CD3、CD4、CD8和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CD3、CD4和CD4/CD8较术前降低;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标本,治疗前67.5%(27/40)患者可检测出AFP mRNA拷贝数,治疗后表达量增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1~16个月,其外周血中AFP mRNA持续表达者,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微波消融或手术切除原发性小肝癌,可造成患者外周血中脱落肝癌细胞增多,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手术后降低,而微波消融后得以很好保护,微波消融对肝功能的损伤较小,此方法治疗PHC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区域血流适时阻断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央型肝转移癌同期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1例结直肠癌中央型肝转移癌同期手术患者,均采用选择性肝区域血流适时阻断技术行肝脏转移瘤切除,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12±14) min;肝脏手术中出血(403±28)ml;术中输血者4例;术后住院(8.1±1.3)d;手术并发症:胸腔积液4例,胆漏1例,腹腔积液5例,腹腔脓肿1例,均治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54.2%、30.6%.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中央型肝转移癌同期手术的患者,选用选择性肝区域血流适时阻断技术切除肝脏肿瘤可减少出血,有利于保护肝脏功能,预防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将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腺肽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18%(34/39),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6,P=0.027).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9,P=0.03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有效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年龄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年龄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低龄组(≤53岁)的肝脏储备情况较高龄组患者(>53岁)好,但是低龄组也存在更多的肿瘤侵袭因素。在经过117个月追踪随访之后,87人确认死亡。低龄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55.43%,而高龄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48.31%(P=0.0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此外,172例随访病人中有76例在术后出现了肿瘤复发。多因素分析发现对于低龄组患者和高龄组患者,肝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但是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413例原发性肝癌并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剔除失访的41例后,对其余372例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进行观察,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生存率为14.78%(55/372),余317例死亡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194)与非复发转移组(n=123).两组患者在有无乙肝及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癌栓及多结节融合等方面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手术切缘、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肿瘤破裂等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而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判断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 93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采用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进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根据碘油在肿瘤中沉积分布的特点,可将肿瘤形态分为完全型,部分型,多灶型及稀少型。结果 介入治疗后CT检查显示,疗效达PR30例(30/93),占32.2%。肝癌治疗后CT表现与预后有关系,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以上生存病例在完全型和部分型分别为38例(82.6%)、25例(54.3%)、3例(6.5%)和15例(58.8%)、9例(34.6%)、0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CT检查是疗效判定的有效手段;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分布特点与病人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