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蜂草为唇形科植物Melissa officinalis L.的叶。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欧洲、北美、亚洲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的中南、西南部以及台湾也有野生种分布。香蜂草在国外有长久的应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作为抗焦虑药、睡眠辅助剂以及解毒剂。目前香蜂草在我国作为香料使用,并有多种以香蜂草为原料的专利。中医药学自古就广泛吸收外来药物不断扩大我国中药资源,如藿香、丁香、木香等源自域外的“香药”至今也是我国的常用中药。将香蜂草列入中药潜在的引入对象进行研究,以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文献为基础,结合中医药理论对香蜂草的中药药性进行理论分析。结果为香蜂草药性辛、凉,归心、肝经,具有宁心安神益智、疏肝解郁、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健忘,心悸;情志抑郁,烦躁多虑;腹痛、牙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网络公开应用信息,筛选设计合理、结论可靠的临床科学研究文献及应用情况检索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对新外来中药奇亚籽的中药药性进行分析探讨。奇亚籽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症,具有降血脂、减肥、降血糖、降血压、抗菌等药理作用,并有与中药配伍的产品应用。依据中医药基本理论研究探讨,奇亚籽中药名称及药性可以为:奇亚子,味甘、淡,性平,归脾、肝经,具有健脾祛湿、降脂化浊、平抑肝阳的功效。本研究首次探讨奇亚籽的中药属性,为进一步开展产品研发和促进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对促进新外来中药的创新研究、丰富中药资源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作为进口的天然药物进入我国临床,主要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辅助治疗。通过总结分析白果槲寄生科学研究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其中药药性进行探讨。通过对白果槲寄生的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文献分类研究,归纳出白果槲寄生具有抗癌和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依据临床应用和使用情况,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赋予了白果槲寄生中药药性。白果槲寄生的性味归经为性平味甘;归肝、肾、脾经。功效为解毒散结、平肝潜阳、益气养阴,可用于治疗癥瘕积聚,肝阳上亢,痫证,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供配制成药用(皮下注射),建议从1 mL 0.000 1 mg开始,每周注射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为促进非洲马铃果作为外来中药引入中国,实现其与传统中药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排除、分类及统计。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总结分析相关历史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研究。结果:非洲马铃果皮为夹竹桃科马铃果属植物非洲马铃果(Voacanga africana Stapf)的根皮和树皮,中药药性为味苦、甘,性凉,归脾、胃、心、肝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镇惊安神、止痉止痛之功。可用于热毒血痢、休息痢,呆钝健忘,胃脘痛、睾丸肿痛、痛经、跌打伤痛、惊厥等。水煎服,10~25 g/d,无毒。结论:研究赋予非洲马铃果皮中药药性,可为其引入中医临床并进一步与中药配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丰富我国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卡瓦胡椒药用价值广泛,在欧洲和美国颇负盛名,是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植物药之一。要加强对外来植物药的“中药化”研究,赋予其中药药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卡瓦胡椒主要以根及根茎入药,性温热,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有镇静安神,息风止痉,疏肝解郁,麻醉止痛,祛湿利水等功效。可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抽搐痉挛,风湿、舌苔厚白、小便不畅等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外来植物药丽杯角[Hoodia gordonii(Masson) Sweet ex Decne]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为丽杯角引入中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筛选丽杯角可信度高和结论可靠的科学研究文献。最终纳入132篇相关文献,将其分为综述研究、历史应用、化学成分、临床研究、药理作用、安全性文献共6类,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结果:通过概括、归纳以及理论研究分析丽杯角中药药性为苦,微寒;归脾、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化浊降脂、疏肝解郁的功效。主要用于胃火炽盛,多食易饥,形体肥胖,内热消渴,肝气郁结,胸胁胀闷。结论:赋予丽杯角中药药性对将非洲植物资源引入中药,加强物种多样化,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洲臀果木Pygeum africanum Hook. f(Prunus africana(Hook f.)Kalkm)为蔷薇科臀果木属植物,原产并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应用历史悠久。本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文献数据库,筛选设计合理、结论可靠的科学研究文献,文献研究表明非洲臀果木树皮可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及其相关的下尿路症状、前列腺炎和女性绝经后雄激素性脱发等。本文基于非洲臀果木树皮文献研究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其中药药性。非洲臀果木树皮中药名称、基源及药性总结为,非洲臀果木皮Pruni africanae cortex为蔷薇科臀果木属植物非洲臀果木Pygeum africanum Hook. f.(Prunus africana(Hook f.) Kalkm)的干燥树皮,味甘,性温,归肾、膀胱、肝经;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尿后滴沥,阳痿遗精等,主要用于男性前列腺疾病和女性绝经后脱发等;每日用量1~3 g。非洲臀果木树皮中药药性的确定为其与现有中药配伍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了非洲...  相似文献   

8.
巴西人参Hebanthe eriantha(Poir) Pedersen是中南美洲地区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植物。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资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巴西人参的中药药性。巴西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肾、脾、肝经。功效为补肾助阳,益气健脾,养血疏肝。可用于肾虚阳痿,精血不足,性欲淡漠,阳痿早泄;脾气虚弱,神疲乏力;血虚不寐;肝气郁结;癌病。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日用量为1~3 g,研粉冲服。概括归纳巴西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以期为巴西人参在中医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促进新外来中药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天然药物进入我国,面临着与其他中药共同使用而没有中药药性的问题,开展对国外天然植物资源的中药化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医药原创特色的新的研究模式和领域--新外来中药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探索和归纳其研究规律并形成研究范式,将有利于新外来中药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该文针对外来中药,分析了研究背景,回顾了应用历史,梳理了研究现状,阐述了概念内涵,总结了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外来中药现代研究范式的概念和系统思想,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了范式构成的核心要素、性质以及研究原则,归纳了新外来中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从多方面视角系统阐释了其构建的基础。该范式的提出是中医药理论创新的实践应用,在其指导下新外来中药研究的品种会越来越多,研究更规范标准、结论更科学可靠,会启发指导更多的研究者聚焦新外来中药的研究,同时范式本身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该范式的构建和应用一定会进一步加快外来中药的创新研究,对中医药品种的丰富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辣木叶(Moringa spp.)是印度传统草药,因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利尿、改善睡眠、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辣木叶目前合法引入中国,并因其确切的药理活性与安全无毒的药物属性,应用与研究日益增多。但当前其暂无中药标准,仅有少量药性记载。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亟待完善,以有利于辣木叶与中药合理配伍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以“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为路径构建新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策略与范式,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进行外来中药辣木叶的药性与功用的深入探讨,对规范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诺丽为茜草科海滨木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的干燥成熟果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南部诸岛至亚洲中南半岛的地区,可食用,作为天然药物已有上千年应用历史。目前诺丽已合法引入我国,但没有明确的中药药性及中医临床适用标准,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与中药配伍在我国的应用。该文应用笔者首创的外来中药现代研究技术,理论研究诺丽的中药药性,科学引导诺丽与我国传统中药的合理配伍应用。选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查阅关于诺丽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1日,以Noni或Morinda citrifolia为检索词,共检索到862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筛除重复以及不相关文献,选择设计合理、可信度高的251篇科学研究文献,其中25篇临床试验、94篇药理实验、51篇化学成分文献,通过分析文献,以临床试验为主导,以药理实验为佐证,结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诺丽的中药药性。推断出诺丽药性为酸、甘,平,归肾、肝、脾经,功效为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益气养阴。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筋骨痿弱;气阴亏虚,疲倦口渴。以果浆或干粉服用,折合干品为1~4 g。诺丽在我国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海南、云南等地已有栽培引种。赋予诺丽明确的中药药性,为诺丽与中药的配伍奠定理论基础,可以丰富我国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效应及物质基础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四性”又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的“四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创新药物开发、中药现代化和同际化的现实要求。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众多的科学家对中药药性本质及其物质基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查阅外来植物药紫锥菊国内外研究文献,从中医药理论的角度探讨紫锥菊的中药性能与功用,使其实现"中药化",为紫锥菊的临床正确应用与合理配伍提供中医药理论依据,并拓宽临床选用中药的范围和种类。选取PubMed及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紫锥菊相关文献,从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筛选出诸多可信度高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13篇、中文文献46篇,最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紫锥菊,味辛、苦,性凉,归肺、脾、心经;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益气扶正,可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热毒壅滞,疮痈肿毒,红肿热痛,体虚多病,乏力倦怠等。分析紫锥菊的研究文献,使其"中药化",赋予其中药性能与功用,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为紫锥菊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及恰当配伍、合理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研究模式,也将为更多的外来植物药的"中药化"研究提供借鉴,洋为中用,丰富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线叶金雀花Aspalathus linearis是生长于南非南部Cedarberg山区的一种针状灌木.在当地已有几百年应用历史,具有极高药用价值.2014年我国已将线叶金雀花批准为新食品原料.该研究选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及Scopus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文献进行排除、分类及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的探讨了解,结合中药药性鉴别的方法和特点,对中药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的探讨了解,结合中药药性鉴别的方法和特点,对中药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黑加仑的中药属性尚缺乏规范化描述,阻碍了其与中药的配伍应用,笔者依据中医药理论探讨黑加仑的中药药性以促进其中药化进程.以Ribes nigrum L.和black currant为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以黑加仑黑穗醋栗为检索词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来植物药蔓越莓研究文献,依据中医药理论探讨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蔓越莓与中药配伍的临床合理使用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Wo S)及pubmed数据库中外来药物蔓越莓的相关英文文献,对196篇临床实验,140篇活性成分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对蔓越莓的中药药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性味归经为酸、甘,凉;归肾、膀胱、脾经。功效主治为清热通淋,化脂降浊,健脾益气。用于湿热淋证,高脂血症,脾气虚弱,倦怠无力。结论:概括归纳蔓越莓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赋予其中药药性,使其成为新"外来中药",可以为蔓越莓与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能更好地在医疗保健行业中推广应用,研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20.
赵益  左铮云  刘霞  孙有智 《中草药》2011,42(2):392-397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