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三踝骨折,观察其临床治疗优势及效果。方法:62例三踝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和外洗等治疗;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疼痛发生率、并发症、术后踝-后足评分。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27±1.26)d明显短于对照组(12.10±2.71)d(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8%(3/31)、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38.71%(12/31)、29.03%(9/31)(P<0.05)。观察组踝-后足术后愈合优良率为83.87%(26/31),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21/31)(P<0.05)。结论:三踝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及外洗等治疗,其可加速患者骨折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踝穴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以骨折解剖复位、受损韧带愈合良好为原则,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35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将43例三踝骨折患者按骨折原因分为内翻骨折、外翻骨折、外旋骨折及垂直压缩型骨折四种,患者术后1年内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疼痛程度、踝关节和骨折力线三方面进行评定。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可,60分以下为差。比较各型三踝骨折的优良率。结果:43位患者术后1年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31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9%(39/43)。各型三踝骨折疗效优良率分别为100%、93.75%、84.62%、88.89%;各型三踝骨折之间的优良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且疗效与骨折的类型关系不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普遍适用于三踝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与微钛板固定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门轴侧椎板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单开门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5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锚钉组和微钛板组,其中锚钉组21例,共开门105个椎板,微钛板组35例,共开门175个椎板。评估2组术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和颈椎活动度的改变。根据术后3 d CT评估术后门轴椎板的骨折情况,分为门轴骨折移位组和门轴骨折无移位组;根据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CT评估门轴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2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0.05),而2组间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钛板组术后6个月ROM及VAS评分优于锚钉组(P均0.05)。微钛板组术后3个月总体骨愈合率高于锚钉组(P0.05),2组术后6个月总体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钛板组门轴骨折无移位亚组术后3个月骨愈合率高于锚钉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钛板组骨折移位亚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骨愈率均高于锚钉组(P均0.05)。结论相对于带线锚钉固定法,微钛板固定法对单开门术后门轴的稳定性和骨愈合作用更佳,两者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Ⅱ、Ⅲ度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Ⅱ、Ⅲ度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三角韧带进行修复重建,对照组患者则不修复三角韧带,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距骨倾斜角、内踝间隙均有所减小,AOFAS评分有所提高,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角韧带修复重建后,没有踝关节不稳、锚钉脱落、感染、内固定松动或者断裂等不良事件出现。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Ⅱ、Ⅲ度损伤治疗中带线锚钉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对骨折愈合进行有效促进,值得对其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对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患者术后均以短腿石膏固定。34例术后3d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早负重组),其余34例术后4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晚负重组)。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部位骨吸收发生率、足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骨折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1.1)周,(6.8±1.6)周,t=1.502,P=0.138]。早负重组2例患者发生骨折部位骨吸收、晚负重组9例患者发生骨折部位骨吸收,晚负重组骨折部位骨吸收发生率高于早负重组(χ2=5.314,P=0.021)。②足部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813,P=0.174)。2组患者足部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978,P=0.432)。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间足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1.381,P=0.000);2组患者足部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延长均呈降低趋势[早负重组:(3.1±1.6)分,(1.7±2.3)分,(0.1±0.4)分,F=0.951,P=0.000;晚负重组:(3.5±2.6)分,(2.3±2.8)分,(0.2±0.6)分,F=5.739,P=0.000]。③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947,P=0.159)。早负重组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总体高于晚负重组(F=2.018,P=0.039)。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间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3.916,P=0.000);2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随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早负重组:(75.3±6.8)分,(89.7±9.3)分,(99.1±7.7)分,F=0.837,P=0.000;晚负重组:(72.5±9.9)分,(82.3±10.1)分,(96.8±7.6)分,F=6.147,P=0.000]。④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无论早负重还是晚负重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但早负重更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降低骨折部位骨吸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骨折伴后踝骨折采用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参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方法选择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和治疗组(26例,治疗方法选择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分析并比较术前、术后两组AOFAS评分、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VAS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治疗组AOFAS评分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组功能,缓解疼痛,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体会。方法本组20例三踝骨折应用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关节面显露清楚,可在直视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5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愈合时间为12~14周,继续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疗效评价标准,优良49例,可6例,优良率为89.1%。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摇拔戳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6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终末纳入结果统计患者共62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62例患者中男20例,女42例。治疗组男9例,女2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左侧34例,右侧28例。Ⅰ级韧带损伤34例,Ⅱ级韧带损伤28例。治疗组采用清宫正骨摇拔戳手法治疗,对照组按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患肢)原则治疗,对比观察一个疗程结束时及伤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差异,以及肌骨超声影像检查距腓前韧带愈合情况及连续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在一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VAS评分为2.37±1.58,对照组为4.0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评分为92.15±15.34,对照组评分为80.43±22.67,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与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接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者34例(改良张力带组),接受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手术治疗者29例(镍钛聚髌器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B9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改良张力带组(60.35±7.05)min、镍钛聚髌器组(61.83±6.23)min,2组患者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0,P=0.384)。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中位数26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改良张力带组(13.96±0.45)周、镍钛聚髌器组(14.23±0.51)周,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P=0.674)。末次随访时的2组患者膝关节B9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5±1.55)分,(29.59±1.05)分,t=0.712,P=0.496]。改良张力带组,术后并发膝关节活动时疼痛12例,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疼痛缓解;并发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钛缆)移位、松动4例,行支具外固定至骨折愈合。镍钛聚髌器组无膝关节疼痛及内固定移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改良张力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镍钛聚髌器组(P=0.000)。结论:镍钛聚髌器内固定与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固定更牢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62±0.4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68±3.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伤科熏洗汤对三踝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7例。治疗组在常规踝关节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伤科熏洗汤熏洗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踝关节功能锻炼。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踝部肿胀值及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2组AOFAS评分、VAS评分、患足踝部肿胀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伤科熏洗汤结合足踝康复训练能改善三踝骨折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及术后的肿胀、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手法整复联合石膏托固定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术前均实施手法整复联合石膏托固定。男26例,女4例。年龄18~60岁,中位数43岁。均为闭合性跟骨骨折,其中左侧17例、右侧13例。SandersⅡ型8例、Ⅲ型2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6 h,中位数2 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价踝部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入院至手术时间(5.37±1.21)d,手术时间(63.27±12.33)min。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踝部疼痛VAS评分,入院时(6.73±2.13)分,复位2 h后(4.27±1.95)分,术前1 d(3.77±2.32)分,术后3 d(3.23±1.85)分、14 d(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与分析手术联合中药外洗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三踝骨折患者10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2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以使用中药外洗的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VAS、S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背伸(27.38±6.15)、屈曲(44.73±3.96)、内翻(16.96±7.18)、外翻(5.72±2.43)、屈伸(71.18±7.19)、内外翻活动度(23.91±6.17)、AOFAS评分(96.17±1.05)分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背伸(23.82±8.42)、屈曲(41.82±6.23)、内翻(14.43±4.24)、外翻(4.67±2.73)、屈伸(65.72±10.62)、内外翻(20.05±7.05)活动度、AOFAS评分(89.46±0.58)分;观察组(95~100分)百分比(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46.15%)、(85分)百分比(3.85%)明显低于对照组(32.69%);观察组VAS评分(1.01±1.12)分、SAS评分(35.58±9.4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VAS评分(3.05±1.08)分、SAS评分(49.57±1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手术联合中药外洗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创口恢复情况较优,临床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吕洲明  唐上德  林青 《新中医》2015,47(7):172-174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配合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骨科60例三踝骨折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使用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术后1年AOFAS踝-后足评分、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时间等情况。结果:2组术后半年、术后1年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方法疗效相当。2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中医正骨手法配合外固定器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可缩短住院时间,免除二次住院拆除内固定,作为治疗三踝骨折的手段,值得在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7.
程亚博 《中医正骨》2020,(4):52-54,58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6岁,中位数36.5岁。车祸伤2例,坠落伤2例,摔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中位数4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部疼痛情况,测定患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术中4例患者内固定后桡骨远端骨折块仍有轻微移动,行腕关节外固定架固定。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16~25周,中位数20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腕疼痛VAS评分(1.2±1.8)分,掌倾角5.9°±7.1°,尺偏角20.5°±2.3°,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50.1°±9.1°,前臂旋转活动范围170.7°±8.3°,Cooney腕关节评分(87.5±6.6)分,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好,可缓解患腕疼痛、改善患腕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踝关节镜下韧带解剖重建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断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采用踝关节镜下韧带解剖重建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断裂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30岁,中位数25岁。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左侧7例,右侧8例。8例合并距骨止点处撕脱骨折。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Tegner运动水平评级标准评价患者运动能力。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中位数12个月。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6.27±1.53)分,术后3个月(0.73±0.70)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34.00±9.93)分,术后3个月(93.67±3.29)分。Tegner运动水平评级,术前1~3级,中位数2级;末次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的手术显露固定方式,分析具体适应症,并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收集2008年~2009年2月临床三踝骨折随访完整病例24例,选择具体手术显露方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结果满意。结论: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根据适应症选择不同显露方式,既可以减少创伤、简化操作,又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刘沛霖 《陕西中医》2011,32(8):990-992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U型石膏托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69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5.5%,对照组优良率89.6%;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U型石膏托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固,愈合优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