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处方193首,获取腧穴和经脉的选用频数,发现主要的腧穴和经脉;之后,利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发现腧穴之间关联链接关系,挖掘腧穴之间关联规则,并采用规则约简方法,获取有价值的关联规则。结果:明清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8个腧穴是地仓、颊车、听会、合谷、水沟、承浆、太渊、百会,频数最高的6条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手太阴肺经和任脉;关联链接分析发现12个中等以上强度的腧穴关联链接,其中关联链接度最强的腧穴对是“地仓+颊车”;关联规则挖掘发现19条满足参数阈值和评估测量要求的规则,其中规则支持度≥10的腧穴关联规则包括5条,分别为“水沟+颊车→合谷”、“合谷+地仓+颊车→水沟”、“承浆+地仓→合谷”、“水沟+地仓→合谷”和“水沟+地仓+颊车→合谷”;并经规则约简处理,选定腧穴关联规则2条,分别为“承浆+地仓→合谷”和“水沟+地仓+颊车→合谷”。结论: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采用分部取穴、循经取穴原则,注重循经远取、远近配合,腧穴的选用及其配伍特点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面瘫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规则约简方法有助于获取更具价值的关联规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瘰疬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瘰疬相关条文,筛选和提取条文原文、腧穴名称、腧穴特性、腧穴归经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及其归经和特性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对针灸复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分别对颈项部和胸腋部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针灸处方314条,单穴处方236条;复方78条,其中颈项部复方53条,胸腋部复方25条。共涉及腧穴5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30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天井、足临泣、太冲;最常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特定穴以合穴、输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6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颈项部核心处方为曲池、肩髃、天井、肩井;胸腋部核心处方为大陵、阳陵泉、膻中、肩井、外关、支沟、渊腋、章门。分部复方关联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与总复方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灸结合推拿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及配伍特点,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2年2月—2022年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刊登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与腧穴数据库,采用Vlookup函数和数据转置对腧穴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PRO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腧穴,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按照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14篇,最终纳入文献133篇。频次≥14次的腧穴共20个,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风池穴、天宗穴、合谷穴、肩井穴、曲池穴、后溪穴、手三里穴、颈夹脊穴、外关穴、风府穴。使用频次≥14次的腧穴归经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设置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80%,关联规则为后项→前项,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对频次≥14次的20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排名前四的腧穴配伍组合分别为肩井、风府、后溪、外关→风池、天宗,肩井、风府、外关、曲池→风池、天宗,手三里、天宗...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选穴组方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文献,通过纳排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Cytoscape3.9.1软件进行腧穴频次与归经、特定穴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有效文献,提取针灸处方34条,涉及腧穴91个,总频次368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曲池、三阴交;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7个有效聚类群;核心关联规则分3类:“曲池-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和百会-曲鬓,置信度均≥90%、支持度均≥35%。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以水沟-内关-极泉-委中-三阴交为主穴,重视阳经、夹脊穴和郄穴的应用,同时结合头针及肢体腧穴,可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8.
项强痛常由运动系统病变所致,如颈椎病、项背软组织损伤、落枕、强直性脊柱炎等。我们运用计算机对62种古籍中治疗项强痛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项强痛共涉及文献190条,穴位122个,总计315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后溪18,风府16,承浆15,前谷10,天柱9,委中7,申脉7,风池7,肩井7,少海5,昆仑5,束骨5,大椎5。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膀胱80,小肠48,胆43,督42,三焦20,任17。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头面项108,手阳43,足阳40,上背36,臂阳21,腿阳20。各种…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CBM、VIP、PubMed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70篇,提取处方73条,共涉及腧穴66个,总频次为371次,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阿是穴,频次最高的经络和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与头项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为核心的处方。对频次≥6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薛惠倩  马丽  张雨琪  石学慧 《光明中医》2023,(15):2950-2953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取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 PubMed数据库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腧穴频次与归经分析,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核心腧穴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162篇,涉及84个腧穴;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等;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三阴交、中极;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80%,支持度≥10%)共得到41个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为42.59%),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阴陵泉→气海”(置信度为94.44%),“中极,阴陵泉→归来”(置信度为94.44%);腧穴可分为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选穴遵循一定规律,可为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汉至清末150本针灸古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规律。方法经人工录入校对的方式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正则规则关系以标准库的关键词抽取古籍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的句子,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相关库,并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抽取结果并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共536条记录,单穴占总处方数的34.89%;单穴最常用是百会,双穴最常配伍的是曲池、百会,三穴是曲池、风市分别与百会、肩髃、悬钟相配最频繁;最常用3条经脉分别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中经脉交会穴、五腧穴所取频次最高,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说明针灸古籍中风病处方重视取诸阳之会、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临床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和针刺新处方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FMS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8.2软件统计分析绘图特定穴的频次,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关联规则、腧穴核心复杂网络和聚类分析。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处方102首,腧穴145个。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阿是穴、足三里、夹脊等,腧穴归经以膀胱经、督脉、胆经、胃经等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多的为五输穴,腧穴部位分布最多的为背腰部,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穴对7条,3个穴组41条,4个穴组7条。聚类分析可见针刺治疗FMS潜在新处方4首。结论 针刺治疗FMS时,以调神解郁,调和脏腑,补益气血,通经止痛为临床选穴原则,最常用“阿是穴、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配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0-2012年3 a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规律。方法:对3 a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录入,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68篇,使用腧穴159个,总频次3 275次,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大椎、风府、足三里、肩井、内关、太阳;腧穴配伍前5位的为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百会、风池→天柱、风池→风府、风池→颈夹脊;所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以阳经腧穴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主要以头面颈项部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59%,其中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结论:用穴主要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2020年9月CNKI、维普、万方、PubMed及《中华医典》(第五版针灸推拿类)中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建立古今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处方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分析,探究古今针刺治疗FC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166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66条,腧穴8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1次。天枢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膀胱经、任脉、肾经;腹部、下肢、腰背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募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穴位组为:天枢-上巨虚。结论 古今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募合、俞募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募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数据来源,对先秦至清末(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的中医古籍进行检索,纳入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相关条文,对穴位处方中腧穴使用频次、腧穴归经及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组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籍条文164条,源自27部古籍,涉及组穴的条文有105条、单穴59条,共包含96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21次。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腧穴为百会(频次30次,频率5.76%,下同)、大敦(29次,5.57%)、隐白(24次,4.61%)、合谷(23次,4.41%)、足三里(22次,4.22%);腧穴分布涉及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经外奇穴,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6次,12.67%)、督脉(65次,12.48%)、足厥阴肝经(60次,11.52%);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中的井穴(137次,23.70%),其次为交会穴(136次,23.53%)。关联规则分析及共现网络图显示,中冲-大敦、厉兑-隐白为常用腧穴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百会、水沟、大敦、中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并公开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癌痛的文章,收集处方中的穴位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 V2.5)中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取68篇文献,纳入73首腧穴组方,涉及117个穴位,主要归膀胱经、胃经、肝经、脾经。其中使用频次≥4的腧穴有40个,排在前3位分别是足三里65次,内关55次,太冲50次;使用频次≥19的常用腧穴组合68个,前3位腧穴组合分别是足三里-内关、太冲-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获取强关联腧穴组合规则103条;基于熵聚类算法获取候选新腧穴组合20个及新腧穴处方10首。结论:针刺治疗癌痛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胃经、肝经、脾经为主,其中以足三里、内关、太冲、合谷、三阴交、阿是穴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调脾胃、治血气为针刺治疗癌痛之大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选穴规律。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采用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共筛提取出191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45个。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颊车、地仓、列缺、廉泉、水沟;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胃经、督脉、任脉;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部、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11组,其中合谷-颊车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9个腧穴聚类群。古代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以合谷、颊车、地仓、水沟、承浆为配伍核心腧穴,强调远近配穴及随症取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中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收集第5版《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分部中所收录的53部医籍中涉及针灸治疗面瘫的相关条文,建立"针灸治疗面瘫的古籍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法则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用穴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条文298条,针灸处方103条,涉及腧穴53个,总频次448次,腧穴选用以地仓、颊车、承浆、水沟为主,经脉以阳明经为主,部位以头面颈项部最频繁,特定穴应用中以交会穴及五输穴的荥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上关-下关,翳风-通天-冲阳-腹通谷,偏历-行间-内庭-二间,合谷-水沟;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穴组共8对。结论: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尤其重视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承浆与其他腧穴的灵活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通过配伍丰富腧穴的多效性,且常见配伍方式主要为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  相似文献   

20.
刘文一  张锡玮 《光明中医》2023,(20):3903-390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寻针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用穴规律。方法 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2年11月收录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理并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94篇,整理汇总针刺处方97首,涉及腧穴50个,腧穴总频次477次。结论 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腧穴以阿是穴、委中、肾俞、大肠俞、气海俞等为主,阿是穴为首选穴,足太阳膀胱经为穴位归经首选,局部治疗以背部为首选,特定穴则以背腧穴为首选。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阿是穴与委中联系最高,为针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常用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