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12周)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HBV-ACLF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12周随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28)和死亡组(n=3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Cr)、血清钠、PLT、ALT、AST、Alb、血清胱抑素C(CysC),是否有急性肾损伤(AKI)。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INR、CysC、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合并AK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明显低于无AKI者(P值均<0.05)。TBil[比值比(OR)=1.013,95%可信区间(95%CI):1.003~1.024,P=0.014]、INR(OR=6.857,95%CI:1.449~32.449,P=0.015)、CysC(OR=2.826,95%CI:1.001~7.983,P=0.050)、PLT(OR=0.982,95%CI:0.964~1.000,P=0.048)是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INR、CysC和PLT联合建立TICP模型,TICP模型的AUC(95%CI)为0.879(0.776~0.946),MELD评分的AUC(95%CI)为0.760(0.644~0.859),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Z=2.708,P=0.007)。TICP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情况的准确度(87.05%vs 67.16%)、敏感度(84.62%vs 56.41%)、约登指数(0.70 vs 0.42)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TBil、INR、CysC、PLT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建立的TICP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标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采用内科联合人工肝治疗。根据指南将患者分为CMA指南组(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n=100)、APASL指南组(亚太肝病学会共识)(n=94)和EASL指南组(欧洲肝病学会标准)(n=36),随访末次人工肝治疗后90 d生存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上述3个指南90 d病死率的差异以及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CMA指南组90 d病死率为50.0%,APASL指南组51.1%,EASL指南组77.8%,EASL指南组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CMA指南组(χ2=8.351,P=0.004)和APASL指南组(χ2=7.650,P=0.006);EASL指南对短期死亡风险预测的敏感度为22.2%,特异度为92.3%,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576。结论 符合EASL指南的慢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统计患者确诊为肝功能衰竭24h内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R15),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3个月时预后结果,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伦敦国王学院医院标准(KCH)值。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7。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本组患者39例生存,41例死亡,病死率为51.2%。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TBil分别为(288.0±109.1)和(340.7±108.2)μmol/L(t=2.172,P=0.033),Cr分别为(63.3±24.4)和(98.8±59.1)μmol/L(t’=3.540,P=0.001),ICGRl5分别为(48.1±10.2)%和(60.2±10.6)%(t=5.197,P=0.000),MELD评分分别为(20.6±4.4)和(26.9±7.1)分(t’=4.749,P=0.000),满足KCH标准的例数分别有6例(15.4%)和19例(46.3%)(X^2=8.916,P=0.003)。ICGR15在不同类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3,P=0.264)。ICGRl5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289,P=0.009)。将ICGR15和MELD评分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GR15-MELD模型:Logit(P)=0.105×ICGR15+0.178×MELD-9.734。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其最佳临界值为-0.3,相应的敏感度为85.40%,特异度为74.40%。而ICGRl5、MELD评分和KCH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70和0.655。结论ICGR15和MELD评分均能较好地预测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其预测能力优于KCH标准;ICGR15-MELD模型用于评价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指标。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ICG R15、MELD评分及PT的差异,并按照患者90 d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总结ICG R15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不同临床分期组间ICG R15、PT、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36、3.217、5.883,P值均0.05),其中中期组、晚期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6±10.01)%、(26.87±6.84)s、(31.56±4.17)分,(54.23±9.21)%、(28.43±3.61)s、(32.87±3.28)分]均高于早期组[(44.00±9.21)%、(19.79±2.82)s、(24.00±3.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1±5.83)%、(29.85±3.52)s、(33.81±4.67)分]均高于存活组[(45.03±4.33)%、(21.35±3.18)s、(25.30±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5、14.20、10.99,P值均0.05)。以ICG R15=52%、PT=29 s、MELD评分=32分为截断值,不同指标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22.39%vs 63.33%,25.71%vs 61.40%,21.54%vs 6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31、6.263、7.583,P值均0.05)。结论随着ACLF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预后质量的下降,其PT、MELD评分逐渐升高,且ICG R15亦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能够早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TAR)、肌酐/白蛋白比值(CA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比值(I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比值(NA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A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7年6月—2022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54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n=272)和死亡组(n=82),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以及入院后首次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等检验指标,同时计算白蛋白相关比值、MELD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白蛋白相关比值与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ELD评分、TAR、CAR、IAR、NAR和RAR与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及MEL...  相似文献   

1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16-2319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结论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6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肝病、ALT、AST、TBil、Alb、D-D、PT、纤维蛋白原(FIB)、PTA、INR、SCr、血清钠(Na),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两组间年龄、TBil、D-D、PT、PTA、INR、SCr、Na、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8...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ICG R15)与其他常用肝脏储备功能指标变化,评判ICGR15对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脉搏光度分析法(即PDD法),检测入院时ICG R15,同时检测常用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GG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固醇(CHO)。计算MELD评分。同时选取15例慢性肝炎患者、9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检测ICG R15及同期Alb、CHE、PTA和CHO。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了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MELD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结果(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ICG R15、Alb、PTA、CHE、CHO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G R15,Alb,CHE,PTA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PTA、CHO在肝硬化和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时肝衰竭存活组与死亡组ICG R15分别为(50.05±9.04)%、(56.27±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衰竭组ICG R15和MELD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二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9%和60.4%,ICG R15对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当ICG R15为52.5%时对预后判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0.6%。(4)肝衰竭组入院时ICG R15≤50%10例,3个月时死亡2例,病死率20%;>50%22例,3个月时死亡14例,病死率63.6%。结论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随着病情加重PTA逐渐下降,ICG R15逐渐升高,两者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优于其他指标。(2)比较ICG R15和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别作用,ICG R15对3个月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3)肝衰竭患者ICG R15>50%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索有效肝血流量(EHBF)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3个月内死亡为终点,在确诊ACLF后24 h内采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测定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临床化验指标。结果 63例患者中21例死亡;EHBF与ALT、TBil、DBil、Alb、GGT有较好的相关性(r=-0.26、-0.37、-0.34、-0.29、0.48);提示EHBF是影响ACLF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EHBF 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0.539~0.782),与MELD评分0.711(95%CI:0.510~0.758,P=0.07)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明显优于CTP分级的0.581(95%CI:0.495~0.738,P0.01)和KCH标准0.554(95%CI:0.458~0.722,P0.01);EHBF ROC曲线截断值对预后预测也有一定价值,当EHBF≤0.221时病死率为44.7%,EHBF0.221时为16%(χ2=5.6,P=0.018)。结论 EHBF能较准确预测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HBV变异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涛  李克  李梵  王慧芬 《肝脏》2010,15(3):155-159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 ,选取6例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CLF4例(P1~P4),肝硬化(LC)2例(P5、P6)。分别留取每例患者不同疾病阶段血清2份,进行HBVDNA提取、扩增、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VectorNTISuite9.0软件分析,纵向对比HBV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基因C型。ACLF患者(P1~P4)在病程中HBV的核苷酸突变位点多于发生肝硬化患者(P5、P6)。ACLF患者中,nt53(C→T或T→C)、nt1846(A→T)、nt1896(G→A)的纵向突变见于2例或2例以上患者。C1913A或T突变可见于患者P1、P2,同时患者P2可见纵向突变。结论 nt53、nt1846、nt1896和nt1913四个核苷酸的突变可能与ACLF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6与其他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IL-6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红细胞比积(Hct)(t=2.413)、PLT(t=6.584)、TBil(t=-8.070)、PT(U=77.5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U=102.000)、HBV DNA(t=-2.767)、IL-6(t=-16.543)、MELD评分(t=-8.1...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64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人员,使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 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并分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ICGR15为(28.5±1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7±1.2)%,P<0.05];随着 CTP分级升高,肝硬化患者ICGR15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97,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650,P<0.05),与肝血流量或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715、r=-0.817,P<0.05);不同ICGR15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LT、前白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F=14.05、F=33.63、F=25.3、F=10.58、F=23.51,P<0.05),ICGR15与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37、r=0.487,P<0.05),与前白蛋白、白蛋白和ALT呈负相关(r=-0.498、r=-0.497、r=-0.272,P<0.05),其中与凝血酶原时间和前白蛋白相关性最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l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探讨其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以2009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治疗组进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浆置换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10例患者中,7例经住院治疗临床好转出院,其余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肝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中存活5例,其余1例肝移植,4例因肝衰竭死亡。2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分别为24.26±2.54及24.71±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1,P=0.064)。治疗组治疗3 d、1、4周MELD评分平均分别为21.71±2.92、22.10±4.46、19.90±5.43。跟踪随访1 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4.24、11.32 ng/ml,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结论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第1~7天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HBV-ACLF患者在入院时,发生血栓组年龄31.5(29.0~34.0)岁,较未发生血栓组年龄48.5(36.0~50.7)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08);在入院当天,MPV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2~7天,MPV值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742、-2.894、-4.174、-3.945、-4.716,P值均<0.01)。发生血栓组MPV的峰值为入院第5天,均值为(13.90±1.12)fl,高于正常值范围。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时,PT均值为(28.8±7.2)s、APTT均值(50.5±8.7)s、INR均值(2.6±0.7),均高于正常值;Fb均值为(1.16±0.3)g/L、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07.7±26.5)×109/L,均低于正常值。而PT、APTT、Fbg、INR及血小板计数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多是一种低平衡状态,是复杂与异质性的,需要个体化处理。HBV-ACLF患者中,易发生血栓事件者可能与血小板的功能有关,而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指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