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捐献血小板人群的献血间隔和频采后的血小板功能状态,确保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固定频采血小板捐献者(2次/月)和正常固定献血者(1次/月)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宽度标准差(RDW-S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RBC、Hb、WBC、MCV、MCHC、RDW-SD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lt[(339.36±30.24)×109/Lvs.(248.25±20.61)×109/L,P〈0.0001]、MPV[(8.44±0.52)flvs.(8.65±0.32)fl,P〈0.001]、PDW[(15.52±1.13)%vs.(13.96±0.45)%,P〈0.0001]及血小板体外聚集功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频采者虽然有较高的Plt计数,但血小板的功能低于正常间隔血小板捐献者。因此,为保障血小板采集质量,应尽可能避免频繁采集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后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比较间隔期为2周、4周、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捐献2年后血小板参数与自身首次捐献时血小板参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观察1组PLT(256.1±49.9)×109/L,MPV(9.18±0.69)fl,PDW(10.57±1.59)%,P-LCR(20.47±3.75)%;观察2组PLT(219.3±46.7)×109/L,MPV(9.31±0.87)fl,PDW(11.39±1.72)%,P-LCR(20.56±5.67)%;观察3组PLT(220.8±43.3)×109/L,MPV(9.05±0.62)fl,PDW(10.84±1.19)%,P-LCR(19.04±4.20)%。间隔期2周的单采献血者近期外周血PLT、PDW、P-LCR较自身首次升高,MPV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隔期4周及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外周血PLT、MPV、P-LCR测定值较自身首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期2周的频采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首次采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8例,另取我院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样本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lt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对照组MPV、PDW及P-LCR显著低于ITP组(P<0.01)。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lt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减低(P<0.05),然而MPV、PDW及PLCR则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P<0.05)。ITP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MPV、PDW及PLCR则显著减低(P<0.01)。结论 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献血者细胞参数与机采血小板采集效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130名体检合格的献血者,采用TrimaAccel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机采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结果 献血者采前MPV 、Hct 、Plt 均对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效率有一定影响.结论 为提高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效率和血小板制品质量,应选择高质量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外周血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以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3‐2016年7月于该站捐献机采血小板(Plt)的献血者7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捐献血小板前、后检测献血者血常规、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K~+、Cl~-、Ca~(2+)、Na~+等指标。结果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其Plt水平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积(Hct)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 d上述血常规指标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机采血小板后30 min血浆中K+、Cl~-、Ca~(2+)、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浓度较献血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14d K~+、Cl~-、Ca~(2+)及IgG、IgA和IgM浓度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LB与献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30 min和献血后14d Na~+与献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短时间内血小板、血细胞、电解质及血浆蛋白可恢复至正常,对身体影响较小,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健康人组和尿毒症组血透前后的PLT(血小板),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Hb(血红蛋白)。结果尿毒症组血透前与健康人组Hb、PLT、MPV、PDW差异非常显著,两者经t检验,P<0.01;尿毒症组血透前与血透后PLT、MPV、PDW、Hb差异显著,两者经t检验,P<0.01。讨论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可以影响尿毒症患者PLT、MPV、PDW、Hb,这对临床观察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冲红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效的血小板采集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使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临床资料3560例次,记录每例献血者的年龄、体重、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冲红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560例次MCS+型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共发生冲红现象78例次,发生率为2.2%。献血者的年龄、体重、WBC、PLT、Hb、RBC、Hct在冲红组和非冲红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CV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平均体积减低是影响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过程中冲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献血后1 h PTH水平较对照组及献血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24 h、7 d PTH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1 h、24 h、7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集血小板捐献模式可使献血者PTH水平暂时升高,但对献血者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6-98+102
目的 探讨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采集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捐献次数分为初次捐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作为对照组,连续捐献血小板1 年以上超过20 次作为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分别检测两组献血者的血小板及相关参数、血栓弹力图(TEG)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和凝血功能(PT、APTT、Fb、TT)等各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MPV、PDW及P-LCR 值分别为(10.31±0.73)fl、(11.66±1.02)%、(0.23±0.04)%,高于对照组MPV、PDW 及P-LCR 值[(9.53±0.58)fl、(10.43±0.92)%、(0.1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 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Fb、TT 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显著升高,但对血小板绝对值、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安全,可保障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情况,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随机选择51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对比分析机采血小板前后捐献者外周血液中WBC、RBC、Hct、HGB、RDW、PLT、MPV、PDW等指标。结果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WBC、RBC、Hct、HGB、PLT降低,MPV变大,PDW、RDW升高,但都在不影响捐献者个体健康的可控范围内,并且10 d后上述指标基本上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不会影响捐献者身体健康,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血液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HIE的 6 0例新生儿Plt,MPV及PDW进行动态观察 ,其中轻度HIE 2 3例、中度HIE 2 1例、重度HIE 16例 ,并与 15例无缺氧病史的日龄为 3d内的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对比。全部HIE患儿均在入院时即急性期 (生后 3d内 )抽取静脉抗凝血 2ml,在 2h内检测 ,采用美国BeckmanCoulterAC - 92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及PDW。并在恢复期 (第 7天 )复查 ,采血部位、采血量及检测时间、检测仪器均同入院时 ,对照组采血方法及时间均同上。结果 HIE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MPV及PDW明显增高 (P <0 0 5 )。HIE组恢复期与对照组Plt,MPV及PDW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急性期不同程度HIE患儿Plt,MPV及PDW的比较显示 ,Plt随病情加重而降低 (P <0 0 1) ,而MPV及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 (P均 <0 0 5 )。结论 临床上对HIE患儿做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 ,可作为判断HIE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分析简易、快速、经济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将247例献血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7例为多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对照组120例无献血史.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补体(C)3、C4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RP、IgG水平升高,C3、C4水平降低(P均<0.05),但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益气养血活血方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40例RITP患者为治疗组,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将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并将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血小板参数进行对比,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PLT数值低于对照组(火0.01),PCT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LT数值明显上升(P<0.01),PCT明显上升(P<0.05),MPV,PDW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养血活血方除能提升RITP患者的PLT数值外,还可对PCT,MPV,PDW等血小板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免疫功能和叶酸、VitB12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5次以上,且每2周捐献单采血小板1次的男性献血者20名,在血小板采集前后检测IgG、IgM、IgA和叶酸、VitB12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后献血者IgG、叶酸和VitB12均低于献血前水平(P<0.01)。结论长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免疫功能和叶酸、VitB12会受到影响,虽然结果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会导致献血者免疫功能低下和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但作为采供血机构,应更加关注献血者健康,捐献后指导献血者适当补充叶酸,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国产OS-1型套装双针单采管路采集血小板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法 采集前30例献血者及采集后39份产品血样分别用CIS-F820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细胞数,评估血小板采集效率和成功率、WBC和RBC混入量质控标准符合率、献血者及受血者不良反应.结果 单采血小板产品Plt为(3.01±0.47)×1011/袋,Plt≥2.5×1011/袋 26例,采集成功率为86.6%,采集效率为(41±15)%;WBC≤5.0×108/袋 30例,RBC≤8.0×109/袋 30例,WBC和RBC混入量质控标准符合率各为100%.结论 可用OS-1型血细胞分离机套装管路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8.
何瑛  马强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23-112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参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患者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与MPV呈负相关(P<0.05),MPV与PDW、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血小板参数对ITP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评价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50例,应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其献血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献血前与献血后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较献血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献血前与献血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血小板均能达到250×109/L,机采血小板合格率为100%,献血者无不适反应。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采集效率,但不会明显影响捐献者血常规各主要参数的水平,机采双份血小板对捐献者不会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