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的酶促级联反应,其发生发展与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功能紊乱、细胞凋亡等机制密切相关。目前针对CIRI后特定神经元或血脑屏障等单一结构功能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脑组织整体变化的研究较少。神经血管单元是由血管、神经元、血脑屏障及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当CIRI损伤后,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小胶质细胞增生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最终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因此在治疗策略中,通过加强神经细胞-细胞间和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联系,双向调节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神经元存活,提高突触重塑及神经再生等修复过程,是保证神经血管单元间正常功能和血流的物质基础,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故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及整体调节的优势特点,能够对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起到整体保护作用。笔者拟对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结构的改变及中医药对其调节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认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多个方面起作用,可通过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及能量代谢、增强脑组织抗氧化损伤能力、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调控神经生化反应、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起调节作用等多个途径改善脑缺血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就近年来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头针改善脑循环,促进脑能量代谢,调节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脑血管炎性反应,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但尚缺乏上述机制的分子调节研究。因此,今后需多学科交叉,从分子调节角度深入研究,可望能深刻阐释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星型胶质细胞(AS)作为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血管及其他胶质细胞联系密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针刺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针刺对AS的整体调控作用表现在:抑制AS活化、促进AS增殖与抑制AS过度增生和有利于超微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以AS为靶点,从针刺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调控兴奋性氨基酸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调控血管再生、抑制氧化及炎症反应、调节细胞通讯、抑制脑水肿、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和抑制胶质瘢痕的过度生成等方面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机制,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大类因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而导致的疾病的统称,衰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是大脑最小的功能单位,能够调节脑血流供应并维持大脑稳态。NVU细胞的加速衰老直接损害NVU功能并且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NVU细胞衰老内在机制十分复杂,涉及氧化应激损伤、蛋白稳态丧失、DNA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自噬障碍等。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抑制神经血管单元衰老,发挥脑保护作用。故该文通过梳理近年来中药调节相关蛋白、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DNA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细胞自噬等抗衰老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中药抑制NVU细胞衰老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的特点是发病早,兴奋性毒性引起神经元损伤。细胞死亡的早期阶段触发炎症反应,通过凋亡机制加重神经元损伤。细胞死亡的早期阶段触发炎症反应,通过凋亡机制加重神经元损伤。神经调节蛋白(NRG)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上调,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NRG/ErbB通路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神经保护策略,对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针刺对脑梗死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调控内源性神经调节蛋白的表达。本研究通过探讨针刺调控NRG/Erb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发掘针刺在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血管局部缺血缺氧,继而激活血管内炎症反应,最终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反应,在脑损伤和神经修复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中性粒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既能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脑损伤,又能释放神经营养物质和抗炎因子产生脑保护作用。通过整理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内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机制,以及中医药对相关免疫细胞的干预作用,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病理生理特征,其中免疫与炎症反应在缺血后的数天和数周内持续存在。缺血性中风不仅在受损大脑区域引发局部炎症,还会诱导免疫系统紊乱,进而促进神经炎症,加剧脑损伤。因此,对缺血性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阻断病理级联反应、减轻脑部炎症,成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策略之一。该文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途径进行总结梳理,从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局部炎症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从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解析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同时,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相关进展,为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复杂作用机制解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摘 要:神经血管单元(NVU)是以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血脑屏障以及维持脑组织完整性的细胞外基质等多种成员组成的动态功能模块,NVU的主要成员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结构基础之一,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抑郁症神经血管单元失稳态主要以神经血管解耦联、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及神经炎症反应等为特征。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等优势,开心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从脑白质功能连通性、保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血脑屏障以及减轻神经炎症等角度阐述开心解郁方对NVU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刺疗法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认可,但对其作用机制却有不同认识。近年来,AIS的治疗机制主要分为神经保护和神经血管保护两方面。本文从炎性机制、神经元兴奋毒性和血脑屏障机制、细胞凋亡及自噬机制深入分析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从神经血管耦合功能调节、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对脑灌注的影响分析针刺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认为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可能是未来针刺治疗AIS重点研究机制,并提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抑制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组织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针刺干预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外针灸研究者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过氧化反应,抑制脑水肿形成,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保护与再生,促进血管再生等。现阶段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入对针灸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探索,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属痰热腑实证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加服星蒌承气汤。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降低TNF-α,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  相似文献   

14.
陈寅萤  王忠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198-32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其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中药清开灵注射液对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复方中药——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从调节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血脑屏障和血管保护及其他4个方面阐述了其单一有效组分及组分配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01-203
对温病发病机制及针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温病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免疫平衡,改变血液流变学,调节神经相关等方面。认为针灸治疗温病通过对人体神经、血液、免疫等系统调节,并不局限于某一系统,呈现出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方式。同时,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针灸治疗温病作用机制的关键。目前针灸治疗温病日益受到重视,且在临床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的治疗方案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任雪骐  李字卿  王志菲  舒适 《新中医》2023,55(14):116-120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对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针刺疗法作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是针刺减轻脑缺血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文献论及针刺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涉及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等几个方面,可见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多水平而发挥作用。若想将其机制研究彻底,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综述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疾病机制研究进展。参附注射液常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治疗机制:(1)心血管疾病方面涉及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心肌酶活性、调节心肌细胞电生理效应及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因子;(2)脑血管疾病方面涉及保护神经、改善能量代谢、调节电生理和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因子;(3)其他血管相关疾病涉及增加血管灌注,改变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认为干眼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相关性炎症、细胞凋亡与自噬、神经调节异常和性激素水平失调等有关,泪膜稳态失衡与眼表损害之间的恶性循环是其核心机制.针灸治疗干眼疗效确切,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主要从改善眼表损伤、调节眼表细胞凋亡与自噬、调节免疫、神经和性激素水平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三七皂苷类成分是从五加科植物三七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系统、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降糖降脂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三七皂苷类成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中风、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于中风、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三七皂苷类成分保护神经系统的机制不断被发掘,为了推进三七皂苷类成分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对近年来三七皂苷类成分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调控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保护神经细胞、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降低兴奋性神经毒性、保护神经血管单元等几个方面。虽然三七皂苷类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主要涉及以上几个方面,但是对于其某些部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为三七皂苷类成分发挥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提出改变了单纯恢复脑组织血供是治疗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关键这一观点,使人们认识到缺血性卒中诱导的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NVU中的各组成成分,而神经保护的目标应从之前传统观点中对单一的神经元保护扩展为对多组成成分的全面保护,药物保护的靶点也应该针对各种有害因子。真正认识到全面保护会使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全面保护及整体调节的优势和特点,与神经血管单元治疗策略的要求相吻合。现主要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对中医药治疗不同病机的中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及方案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