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康莱特组及三苯氧胺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第10周进行干预治疗,第14周观察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生成因子(VEGF、FLK)的表达情况。结果:莪术油组和三苯氧胺组均可显著降低MVD、VEGF、FLK表达;莪术油组与三苯氧胺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康莱特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不确切。结论:莪术油有效抑制了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乳腺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作用与三苯氧胺相近,优于康莱特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黄丸浸提液对人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人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剂量西黄丸浸提液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活性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西黄丸浸提液引起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TOR与VEGF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10%、15%、20%浓度组及他莫昔芬组的细胞生长OD值减少,G_0/G_1期细胞数量比例增高,S期、G_2/M期细胞数量比例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mTOR与VE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西黄丸浸提液可抑制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信号分子mTOR与VEGF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5):186-189
目的:研究西黄丸联合CAF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增效减毒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9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CAF方案治疗,观察组在CAF方案基础上加用西黄丸,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临床疗效、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48.98%,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分别为(12.15±6.93)μg/L、(16.77±8.96)U/ml、(15.41±8.22)U/m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9.21±8.78)μg/L、(26.29±12.67)U/ml、(23.02±10.64)U/ml,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分别为(68.19±6.25)%、(36.42±5.95)%、(27.89±6.38)%、(1.29±0.46)%,均优于对照组(61.24±6.65)%、(32.73±4.70)%、(31.19±7.06)%、(1.07±0.39)%,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32.82±5.78)s、(11.84±2.56)s、(3.11±1.34)g/L、(230.6±50.3)×109/L,均优于对照组(29.10±4.27)s、(9.72±2.02)s、(3.94±1.78)g/L、(271.3±44.6)×109/L。观察组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黄丸联合CAF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可以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免疫机能,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减轻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黄丸对三阴性乳腺癌肺转移的机制。[方法]构建三阴性乳腺癌4T1-BALB/c原位荷瘤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血液、骨髓、肺组织内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确定小鼠肺转移微环境形成时间;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相关蛋白水平;通过对比各组小鼠肺转移微环境形成时间、肺组织骨髓及外周血中MDSCs数量、肺转移结节、肺转移组织相关蛋白探究西黄丸对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西黄丸及乳香、没药药对均在第14天对移植瘤有显著抑制作用;西黄丸能够延长乳腺癌肺转移出现时间(17 d vs. 14 d),且可以显著减少乳腺癌肺转移结节灶的数量;西黄丸能够抑制4T1-BALB/c荷瘤小鼠外周血及肺组织中MDSCs数量,且显著降低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A8/A9表达量。[结论]西黄丸可通过调控外周血及肺组织中MDSCs数量,抑制MMP9、S100A8/A9表达重塑乳腺癌肺转移微环境形成,达到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目的。研究为西黄丸临床抗肿瘤转移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6):28-32
目的:探索西黄丸对三阴乳腺癌耐药株MDA-MB-231/ADM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西黄丸作用于MDA-MB-231、MDA-MB-231/ADM细胞48 h后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以生长抑制率低于20%的药物浓度作为非细胞毒性浓度;MTT法检测非细胞毒性浓度西黄丸对MDA-MB-231/ADM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计算耐药倍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西黄丸对MDA-MB-231/ADM细胞P-gp、P-Akt、AKt、PTEN蛋白的表达的影响,RT-PCR法检测西黄丸干预后的MDA-MB-231/ADM细胞耐药基因的表达。结果:西黄丸对MDA-MB-231及MDA-MB-231/ADM细胞均有抑制增殖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并选取4mg/ml和6mg/ml作为西黄丸的非细胞毒性浓度;非细胞毒性浓度的西黄丸联合ADM作用于MDA-MB-231/ADM细胞后,能明显降低ADM对MDA-MB-231/ADM的IC50值,西黄丸在4mg/ml和6mg/ml浓度下,逆转倍数分别为1.82和2.19倍;Western-blot结果显示,西黄丸能降低MDA-MB-231/ADM细胞中P-gp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AKt蛋白表达,增高PTEN蛋白水平表达,总Akt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不明显。RT-PCR结果显示,西黄丸能明显降低耐药基因P-gp及MRP1的表达。结论:西黄丸能有效逆转三阴乳腺癌多药耐药株MDA-MB-231/ADM的耐药性,从而增强耐药株对化疗药物ADM的敏感性,与化疗药物ADM联用后具有化疗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并且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不能彻底治愈乳腺癌,因此,对乳腺癌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了乳腺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学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在出现原位癌之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而,对乳腺癌的预防主要体现在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黄丸联合TP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随机数字表法下分为西黄丸辅助组与TP化疗方案组,每组45例。TP化疗方案组给予TP化疗方案治疗,第一天给予紫杉醇注射液静脉滴注,剂量150 mg/m~2,第2~4天给予顺铂静脉滴注,剂量25 mg/m~2,每天1次。3周作为1个化疗周期,治疗4个化疗周期。西黄丸辅助组在TP化疗方案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西黄丸治疗,每次服用3 g,每天2次,治疗12周。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Kamofsky评分、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 TP化疗方案不良反应。结果西黄丸辅助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TP化疗方案组(P 0. 05);西黄丸辅助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KAMOFSKY评分、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高于TP化疗方案组,而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低于TP化疗方案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黄丸辅助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TP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少于TP化疗方案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黄丸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TP化疗方案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手段探讨西黄丸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关键分子靶点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西黄丸组分药物作用靶点进行筛选,OMIM数据库、Genecard数据库以及TCGA数据库用于筛选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靶点,使用STRING在线... 相似文献
9.
搜集、整理近年来关于西黄丸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西黄丸治疗疾病的药理作用,并对西黄丸治疗乳腺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为西黄丸治疗乳腺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基础,并进_步明确西黄丸治疗乳腺疾病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11.
12.
西黄丸是治疗乳腺癌的传统名方。近年来研究发现西黄丸可以通过干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调节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抑制VEGF和MMP-9表达等途径来调控乳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但目前有关西黄丸调控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多靶点、多角度探讨西黄丸调控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按我国12亿人口计算,每年将新发现211,000例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一位,因此乳腺癌的防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上世纪末“乳腺癌多阶段发生模式”的提出,指出了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向恶性转化经历了增生到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再到浸润性癌的渐进过程。在发展成为浸润性癌之前,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可能很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被称之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它包括一部分不伴或伴有非典型增生的乳腺增生性疾病、导管内乳头状瘤、硬化性腺病、导管原位癌(DCIS)和小叶原位癌(LCIS)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1)
目的研究西黄挥发油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乳腺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只成功造模的乳腺癌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8只。A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B组给予西黄丸挥发油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C组给予西黄丸挥发油灌胃+HCG腹腔注射,3组大鼠均连续干预21 d。分别收取干预前后各组大鼠静脉血测定免疫学相关指标,并于干预结束后杀死大鼠称取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3组大鼠干预后血清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M、IgA、IL-2、IL-4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均<0.05),CD8~+、IL-6、IL-12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均<0.05);B、C组干预后血清CD3~+、CD4~+、CD4~+/CD8~+、NK、IgG、IgM、IgA、IL-2、IL-4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5),血清CD8+、IL-6、IL-12均明显低于A组(P均<0.05),且C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B组(P均<0.05)。干预后B、C组瘤质量明显低于A组(P均<0.05),B组瘤质量明显低于C组(P<0.05),C组抑瘤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西黄丸挥发油能明显改善乳腺癌大鼠免疫功能,有明显抗肿瘤活力,但与HCG联合使用效果更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将起到都不客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抗癌药物的开发及药理毒理研究中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不同品系大鼠乳腺的病理改变,探讨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建立可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随机抽取42只SD大鼠和10只wister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2只)、SD模型Ⅰ组(15只)、SD模型Ⅱ组(15只)和Wister模型组(10只),采用DMBA10mg/100g一次性灌胃造模,动态观察大鼠乳房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SD模型Ⅱ组大鼠在第9周出现肉眼可见肿瘤,wister大鼠未发现;空白对照组全部为正常乳腺,SD模型Ⅰ组、SD模型Ⅱ组、Wister模型组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5%、40%、22.2%,SD模型Ⅱ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8.3%、10%、0,SD模型Ⅱ组与SD模型Ⅰ组比较无差异,较Wister模型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DMBA可诱导SD大鼠乳腺增生及癌变,造模10周后出现乳腺癌癌前病变,成功率优于wister大鼠,是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西黄丸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该研究对西黄丸用于乳腺癌治疗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将入选本研究的84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2例,患者均曾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术后采用紫杉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进行化学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西黄丸进行辅助治疗。随访3个月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采用2组患者的KPS评分(Kamofsky评分)、病灶稳定率以及治疗毒副反应;远期疗效则长期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该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在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灶稳定率由85.71%显著提高至92.8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长期随访中位时间为20.1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升高(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西黄丸可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乳腺癌多阶段发展模式”为在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阻断和逆转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抑制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凋亡、调节内分泌系统和抑制癌基因表达方面对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提出中医应从认识疾病本质,制订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标准和拓展治疗目的,研究中药对乳腺癌癌前变的干预作用机理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VEGF在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化不同程度中的表达情况,探索VEGF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筛选我院胃癌前病变患者1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62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萎缩三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56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生三组。将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进行VEGF指标检测。结果:1.VEGF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不同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及不同胃黏膜腺体肠化程度中组间阳性表达率具显著性差异,P0.01,VEGF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逐渐增强。结论:VEGF在胃癌前病变中呈过度表达,VEGF的表达随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化的加重逐渐增强,VEGF参与了胃癌前病变及PLG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