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盆草总黄酮的保肝降酶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验证垂盆草总黄酮的保肝降酶作用,鉴别并确证垂盆草总黄酮的化学组成,为垂盆草药材质量控制指标的确认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CCl4造模,考察垂盆草总黄酮对小鼠血清转氨酶的影响及对肝脏的保护作用.采用HPLC法,通过与各对照品对照,确证垂盆草总黄酮的化学组成.结果 垂盆草总黄酮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和AST,并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垂盆草总黄酮中至少含有槲皮素、山柰素、木犀草素等8种黄酮类化合物.结论 垂盆草总黄酮是垂盆草中重要的保肝降酶活性部位之一,垂盆草总黄酮中至少含有槲皮素、山柰素、木犀草素等8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为确认垂盆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石墨烯-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并对总黄酮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自制稻草源活性炭制备石墨烯聚合物,实验中对影响SBSE的因素(萃取涂层选择、萃取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用GC-MS鉴定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所得优化条件下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样品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经鉴定有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酚(C),槲皮素-7-O-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苷,花青素,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经检测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主要为槲皮素和山柰酚)达到3.0%。同一样品经6次测定,以金花茶总黄酮的总峰面积值为考察指标,其RSD 1.0%。结论:建立的SBSE-GC-MS方法分离鉴定出24个成分,测定金花茶总黄酮相对含量重复性较好,适于金花茶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检测,为金花茶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分对垂盆草生长发育、有效成分积累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索高产优质垂盆草的水分条件。方法设置5个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5%~20%(S1)、35%~40%(S2)、55%~60%(S3)、75%~80%(S4)、95%~100%(S5),收获时测定生长指标、产量、多种活性成分含量及多种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 S4处理显著提高垂盆草最大分枝长、叶片层数、分枝数,而S1处理导致植株生长受抑。总黄酮含量以S4处理最高,S3处理次之,S5处理最低。总酚含量以S3处理最高,但与S4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及三者总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以S1处理最高,S4、S3处理次之,S5处理最低。S4处理获得最高活性成分产量,S5处理次之,S1处理最低。垂盆草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TBARS法)及还原能力均以S4处理最强。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与槲皮素含量、异鼠李素含量、3种黄酮类成分总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比较垂盆草药材产量、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75%~80%田间持水量的土壤水分利于垂盆草高产优质兼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两种檵木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随生长期变化的研究,确定两种檵木叶的最佳采收期;比较两种檵木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高低,从而评价两种檵木叶的质量差异,为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亦为两种檵木叶能否互相替换使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槲皮素、山柰酚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檵木叶在不同生长期(4-10月)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采用95%可信区间重叠法及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生长期两种檵木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分别在55.2ng~552.0ng(r=0.999 7)、66.0ng~660.0ng(r=0.999 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64%、99.86%,RSD分别为2.59%、3.31%。红花檵木叶中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均是7月份最高(95%可信区间未重叠,有统计学意义),白花檵木叶中槲皮素含量7月份最高,山柰酚含量5-6月份较高(95%可信区间未重叠,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红花檵木叶中槲皮素的含量远高于白花檵木叶中槲皮素的含量,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白花檵木叶比红花檵木叶中山柰酚的含量更高,结...  相似文献   

5.
该文旨在研究光强对垂盆草生长发育、活性成分积累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索高产优质垂盆草的光强条件。设置5个光强处理,分别为全光照的100%(G1),77%(G2),60%(G3),38%(G4)和16%(G5),收获时测定生长指标、产量、多种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降低,垂盆草最大分枝长与平均节间距增大。G2处理显著提高垂盆草叶片层数、分枝数,G3处理显著提高垂盆草生物量。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G3处理最高。各处理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以G1处理最高,G2,G3处理次之。各处理山柰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垂盆草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还原能力均以G1处理较强。综合比较垂盆草药材产量与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光照强度不低于60%利于垂盆草高产优质兼得。  相似文献   

6.
仙鹤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对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6),芹菜素(7),木犀草素(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3,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鸡冠花药材粉末颜色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电子感观分析法(色度计)测量药材粉末L*,a*,b*值,用RP-HPLC法同时测定鸡冠花4种有效成分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冠花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用SPSS 19.0分析颜色值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L*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呈极显著负相关。a*,b*与异鼠李素含量不相关,L*,a*,b*与总黄酮(以芦丁计)的含量不相关。结论:鸡冠花粉末颜色越暗、偏红程度越大,其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高,而偏黄程度大,则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低;鸡冠花异鼠李素含量仅与鸡冠花粉末明暗程度相关(负相关);鸡冠花总黄酮含量(以芦丁计)与其粉末颜色不相关。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代表了植物中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因此用它们作对照品来分析药材有效成分与粉末颜色相关性有一定意义,且测定鸡冠花的颜色值用以评价其质量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可为鸡冠花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另外,鸡冠花主要色素类成分为红色素,鸡冠花粉末颜色值是否反应鸡冠花红色素的含量以及鸡冠花具体发挥作用的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玫瑰花糖膏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玫瑰花糖膏中的槲皮素、山柰酚、没食子酸3种成分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鉴别玫瑰花糖膏的抗氧化成分;依照药典测定玫瑰花糖膏中挥发性醚浸出物的含量和相对密度;根据玫瑰花糖膏中主要有效成分黄酮苷,大部分具有相同的苷元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特点,加酸水解后采用HPLC法对总黄酮(以槲皮素、山柰酚之和计)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60∶40),进样量10μL,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1)供试品(槲皮素、山柰酚、没食子酸)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2)玫瑰花糖膏中的没食子酸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3)挥发性醚浸出物平均含量为0.1188%,相对密度平均为1.38。4)槲皮素在0.24~1.2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为100.43%,RSD为1.52%;山奈酚在0.08~0.4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为102.19%,RSD为1.80%。结论:本实验提高了玫瑰花糖膏的质量标准,为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一测多评法研究畲药食凉茶黄酮类物质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影  毛菊华  王发英  陈卫平 《中草药》2017,48(12):2532-2537
目的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畲药食凉茶中4种黄酮类成分,并以其研究食凉茶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芦丁为参照物,分别建立其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并计算食凉茶中各成分量,实现QAMS。同时采用外标法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芦丁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柰素的f分别为1.158、0.475 6、0.431 9,RSD分别为0.73%、1.55%、1.58%;QAMS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差异明显,2个来源食凉茶之间的量差异亦较明显。结论以芦丁为参照物同时测定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素的QAMS法可用于畲药食凉茶的定量分析。以黄酮类物质为指标,食凉茶的最佳采收期为7月和8月。  相似文献   

10.
王福刚  曹娟  齐永秀  钮厚发 《中成药》2012,34(7):1333-1336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蜜炙款冬花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4种黄酮类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大连依利特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40 nm,室温,进样量20μL。结果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分别在1.64~164μg/mL(r=0.999 3)、0.84~84μg/mL(r=0.999 0)、0.376~37.6μg/mL(r=0.999 3)、0.256~25.6μg/mL(r=0.999 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现性、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同时测定蜜炙款冬花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  相似文献   

11.
杨青月  张学兰  李慧芬  惠秋莎 《中成药》2011,33(11):1945-1948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中3种黄酮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菟丝子生品、盐炙品、炒黄品、制饼品不同溶剂提取后其中金丝桃苷、山柰酚、槲皮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盐炙品、炒黄品中金丝桃苷、山柰酚均较生品略有降低,槲皮素升高,但乙醇溶剂中3种成分的溶出量均较生品有所增加;制饼品中3种黄酮类成分均较生品显著降低。结论盐炙、炒黄利于菟丝子中黄酮类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一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ep-Park-C18固相萃取小柱对银杏叶提取物样品进行处理,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柱温:40℃;进样量:20μL;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定量限分别为20、6、5、5 mg/mL,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分别在14~198、15~205、3~40.3~41 mg/L时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3.7%~104.7%,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小于2%、3%.结论 方法简单、准确,为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和自由基消除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应用MS和NMR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1,1-二苯基苦味基苯肼(DPPH)自由基消除实验进行抗氧化和自由基消除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3-甲氧基槲皮素(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芦丁(5)、山柰酚(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山柰酚-3-O-芦丁糖苷(9);自由基消除实验发现,与维生素C相比,化合物1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消除活性最强,化合物2和3显示出中等活性,化合物4~9的活性较弱。结论化合物2,4,8和9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消除活性,其活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14.
鬼箭羽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柚皮素(1)、香橙素(2)、二氢槲皮素(3)、橙皮苷(4);黄酮及其苷类8个:山柰酚(5)、槲皮素(6)、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金丝桃苷(10)、山柰酚-3,7-二-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12);黄烷酮醇类1个:去氢双儿茶素A(13)。结论化合物3、7~9、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从鬼臼(Sinopodophyllum emodi)中分离和鉴定出5种黄酮类化合物和1种甾体化合物。 鬼臼干燥根茎(2.47kg)用95%乙醇提取,提取物用水和乙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配。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种黄酮类化合物(1、2)和1种甾体化合物(6),从正丁醇提取物中得到3种类黄酮葡糖苷(3~5)。根据光谱数据化合物1~5分别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山柰酚3-O-β-D-吡喃葡糖苷(3)、芸香苷(4)、山柰酚3-O-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以三氯化铝(Al Cl3)显色,在411 nm处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水解-HPLC法同时测定胡颓子叶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条件采用Ultimate KAQ-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结果芦丁的质量浓度在0.0056~0.028m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9%,RSD=1.89%(n=9)。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质量浓度分别在9.91~59.46μg/ml(r=0.9999)、46.6~372.8μg/ml(r=0.9998)、0.99~19.8μg/ml(r=0.9998)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7%,101.21%,97.62%(RSD均小于2%,n=6)。胡颓子叶样品中总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别为11.94,0.34,1.89,0.03 mg/g。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胡颓子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赶黄草袋泡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0 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1.0 m 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分别在0.203 6~2.036 0、0.043 2~0.432 0μg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3%(RSD=1.75%)和97.61%(RSD=2.17%)。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赶黄草袋泡茶中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垂盆草提取物对乙醇致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乙醇灌胃造成乙醇型肝损伤小鼠模型。用70%乙醇对原药材进行回流提取,将垂盆草药材的醇浸膏分得醇提高剂量组、醇提低剂量组2组;另取等量原药材加水煎煮,并将水煎液分得水提高剂量组、水提低剂量组2组;以联苯双酯为阳性对照。垂盆草提取物4个剂量组小鼠均连续灌胃给药10 d,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垂盆草水提物(ESB-Ⅱ)、醇提物(ESB-Ⅰ)能抑制乙醇所致的ALT及AST活性的升高,降低乙醇所致的MDA含量的升高(P<0.01),扭转乙醇所致的鼠肝脏SOD活性的降低。结论垂盆草水提物、醇提物对乙醇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对血清ALT及肝组织SOD活性影响,水提物强于醇提物;对AST活性尤其MDA含量影响,醇提物强于水提物。  相似文献   

19.
李芳  杨培民  曹广尚 《中草药》2015,46(2):240-244
目的考察白花蛇舌草醇提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DAD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酚,计算各黄酮类成分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参数。结果白花蛇舌草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较小;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5~4.0 g/L时,吸收速率常数(Ka)、Peff值差异无显著性;在2.0 g/L下,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Ka分别为0.011 3、0.015 4、0.010 2、0.030 5、0.027 5 min-1;芦丁和异槲皮苷在不同肠段的Ka顺序分别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结论白花蛇舌草中5种黄酮类成分吸收均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为被动扩散吸收;各黄酮成分之间的吸收有差异性,黄酮苷类成分的Ka值小于黄酮苷元;各黄酮成分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芦丁和异槲皮苷的最佳吸收部位分别为回肠和空肠。  相似文献   

20.
翻白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山柰酚(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5)、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7).结论:化合物1,4,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