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27-2331
目的通过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HBV-HCC)患者血清自噬相关蛋白7(ATG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HBV-HC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HCC患者89例,其中HBV-HCC患者67例,非HBV-HCC(nonHBV-HCC)患者22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HC)。采集各组个体人口学及AFP等实验室数据,应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样本血清ATG7水平,绘制ATG7、AFP及二者联合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HCC组、non HBV-HCC组、CHB组和HC组的血清ATG7水平分别为22.88(19.79~23.04) ng/m L、17.06(14.45~19.40) ng/m L、19.21(16.65~20.82) ng/m L和13.82(8.70~17.82)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44,P 0.001); ATG7诊断HBV-HCC的AUC为0.818(95%CI:0.743~0.879),略高于AFP(AUC=0.777,95%CI:0.698~0.8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2,P=0.394);ATG7和AFP联合检测诊断HBV-HCC的AUC为0.859 (95%CI:0.790~0.913),显著高于ATG7 (Z=2.192,P=0.028)和AFP(Z=2.076,P=0.038)。结论 ATG7是诊断HBV-HCC的良好标志物,ATG7和AFP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HBV-HC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患者血清中多天线N-糖链(Multi-glyca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65例DPHCC、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120例肝硬化(LC)血清样本,采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毛细管电泳(DSA-FACE)技术检测三组血清中N-糖链的表达,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常见指标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FP、PIVKA-Ⅱ、CEA、CA19-9及Multi-glycan诊断DPHCC的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在DPHCC组及HCC组比较中,仅Multi-glyc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FP、PIVKA-Ⅱ、CEA、CA19-9及SU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与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血清学指标,构建复发预后模型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手术。方法共纳入了2009年2月—2013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的肝细胞癌患者11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预测效能。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FP、ALP、GGT、FIB低值组及人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1(CXCL13)高值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更长(P值均<0.05)。AFP[HR(95%CI)=1.69(1.03~2.79),P=0.039]、GGT[HR(95%CI)=1.89(1.14~3.14),P=0.014]和CXCL13[HR(95%CI)=0.54(0.33~0.89),P=0.015]为与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独立因素。基于其构成的预后指数:PI=0.526×AFP+0.637×GGT-0.616×CXCL13,预测姑息性切除术后0~3个月内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63.64%,但对0~6个月(AUC=0.68)及更长时间的预测效能明显下降,对姑息性切除的复发预测效能显著高于根治性切除。结论基于CXCL13、AFP和GGT构建的预后模型可用于评估患者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依据患者获益情况作出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AFP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等级的关系,评估血清AFP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住院患者286例,另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本院门诊体检中心体检合格健康成人1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HB患者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血液学指标检测PLT、ALT、AST、TBil、Alb、Glo、ALP、GGT、AFP、HBV DNA、HBs Ag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AFP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分析;血清AFP水平预测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结果 286例CHB患者中肝纤维化分级S0 19例、S1 156例、S2 52例、S3 39例、S4 20例,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AFP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r=0.373,P0.000 1);CHB患者血清AFP水平为2.89(1.87~5.59)ng/ml,健康对照组AFP水平为2.11(1.21~3.1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7)。CHB非显著纤维化患者血清AFP水平为2.51(1.70~3.81)ng/ml,显著纤维化患者AFP水平为4.17(2.42~14.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9);CHB患者血清AFP水平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3、0.419,P值均0.000 1),且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31,P0.05)。此外,AFP水平与HBs Ag无明显相关性(r=0.154,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HB患者血清AFP水平与APRI评分呈正相关(r=0.342,P0.000 1);ROC曲线评估CHB患者血清AFP水平预测肝纤维化临床价值,截断值为3.8 ng/ml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4.92%和37.41%,95%可信区间2.03~8.00 ng/ml,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74(P0.000 1)。结论 CHB患者血清AFP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等级升高而逐渐增高,具有评估肝脏显著性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肝硬化(HC)患者作为对照1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AFP、VEGF、p53抗体测定,其中AFP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VEGF、p53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1病例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对照1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CI,0.738~0.905)、0.827(95%CI,0.731~0.899)、0.634(95%CI,0.515~0.756),AFP-AUC与VEGF-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AUC显著低于AFP-AUC与VEGF-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ROC曲线可知,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197μg/L、233 ng/L、0.63 k U/L,由此得知这3个指标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87.59%,82.28%、89.78%,65.82%、86.13%。结论血清AFP与VEGF诊断HCC的临床性能相当,而p53抗体诊断HCC的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分析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甲胎蛋白(AFP)表达的相关性,同时从二者相关性的角度再次评价GGT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到2009年6月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的HCC和肝硬化患者472例,分析GGT和AFP的相关性,诊断界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价值以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指数来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test);对于计数资料,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别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472例患者中,包括HCC患者224例,肝硬化患者248例。GGT水平在2组患者中分别为113(58~254)U/L和38(22~72)U/L;AFP表达在2组中分别为429.5(15.7~1210.0)ng/ml和5.7(3.4~18.2)ng/ml;2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Z=-11.037、-10.157,P均0.001)。GGT和AF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系数r=0.449,P0.001,GGT和AFP的AUC分别是0.784和0.788。GGT界值取60 U/L,AFP的界值取20 ng/ml,二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分别为74.1%、70.2%、0.443和71.8%、77.6%、0.494。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分别为90.7%、58.7%和0.494。结论 GGT是HCC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和AFP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联合GGT可能不能明显增加AFP诊断HCC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的HBV相关HCC患者20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3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2例,比较4组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su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2项指标联合预测因子的新变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FP、PIVKA-Ⅱ单独或联合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32、-6.369、-2.158、-13.202、-9.609、-7.584,P值均0.05)。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2.977、-2.308,P值均0.05)。HBV相关HCC患者在手术治疗后5~7 d内的AFP、PIVKA-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Z值分别为-96.892、-76.997,P值均0.05)。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86.4%,AF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50.4%;AFP、PIVKA-Ⅱ及AFP联合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AUC分别为0.757、0.905、0.912,PIVKA-Ⅱ与AFP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48,P0.001);二者联合对HBV相关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明显高于AFP单独诊断价值(Z=7.814,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水平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HCC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寡糖链检测(G-Test)试剂盒(荧光毛细管电泳法)辅助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患者血清样本310例,其中HBV相关HCC(HCC组)1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组)85例,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其他恶性肿瘤组)5例。检测血清寡糖链组分的相对浓度,计算并分析G-Test试剂盒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血清AFP进行方法学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Dunn’s多重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G-Test与AFP联合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HCC组患者G值[6.46(5.73~7.07)]明显高于肝炎组[3.38(2.85~4.18)]及肝硬化组[3.99(3.13~5.21)]患者(H值分别为107.9、104.2,P值均<0.001)。HCC组患者AFP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患者[0.77(0.45~1.77)log10 ng/ml vs 0.58(0.41~0.89)log10 ng/ml,H=33.65,P=0.025]。G-Test的灵敏度83.53%,特异度为74.29%,总体符合率为79.36%,阳性预测值79.78%,阴性预测值78.79%。G-Test与AFP单独诊断的AUC分别为0.846与0.611,G-Test的AUC明显高于AFP(Z=5.795,P<0.001),G-Test联合AFP诊断的AUC为0.870,明显优于G-Test(Z=2.523,P=0.012)与AFP(Z=6.943,P<0.001)单独诊断效能。HCC早期与中晚期组间G-Test检出率均高于AFP>400 ng/ml检出率(χ2值分别为26.441、38.379,P值均<0.001)。AFP分别以<20、<200、<400 ng/ml为阴性临界值,G-Test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86.24%、85.93%、85.31%。结论G-Te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具有辅助诊断HCC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AFP诊断效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钠离子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急性失代偿(CLIF-C AD)评分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生存Freiburg指数(FIPS)评分对肝硬化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2月我国西南地区多家医院行TIPS治疗的447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生存组306例,死亡组62例。计算五种评分模型分值,并基于五种评分模型分别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各评分模型对TIPS患者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评分水平的患者死亡风险的差异,并采用Log-rank检验。各模型预测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不同时间点C指数及决策曲线进行评估。结果 生存组患者年龄(Z=2.884)低于死亡组,Alb(t=3.577)、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各60例,同期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肝衰竭患者随访至出院,动态收集患者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通过绘制CysC、肌酐和血钠浓度诊断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2组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否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AUC及最佳临界值的计算采用Medcal 12.7.1.0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50±444)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8±275)ng/ml(P=0.016)和CHB组患者(661±225)ng/ml(P=0.028)。ACLF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311,P0.05),但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1)。住院期间,共有8名肝衰竭患者(13.3%)发展为急性肾损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是ACLF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8,P=0.021)。AUC分析显示早期诊断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血清CysC水平建议值为1210 ng/ml。结论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ACLF伴肌酐水平正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及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HCC)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肝恶性肿瘤患者134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103例,非HCC患者31例,对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FP及PIVKA-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及PIVKA-Ⅱ诊断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AUC比较应用Z检验。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CC组(P值均0.001);血清AFP诊断HCC的AUC为0.842,PIVKA-Ⅱ诊断HCC的AUC为0.863,二者联合诊断AUC为0.869,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血清AFP单独诊断HCC的敏感度为70.9%,特异度为90.3%;PIVKA-Ⅱ单独诊断HCC的敏感度为72.8%,特异度为77.4%。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77.4%。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表达存在相关性(r=0.207,P0.05)。结论在肝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AFP及PIVKA-Ⅱ对HC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PIVKA-Ⅱ单项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单项检测,血清AFP及PIVKA-Ⅱ检测能够为临床上拒绝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肝肿瘤患者病理分型的初步推断提供依据,进而有益于后续规范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集基线指标、治疗1个月后以及1年后随访数据。根据巴黎-Ⅰ标准将患者分为应答良好组和应答欠佳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与UDCA应答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UDCA治疗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相关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根据界值将患者再次分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指标、应答情况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结果 UDCA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TBil、AST/ALT、ALP、RDW、RDW-CV以及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明显高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4.792、-3.697、-2.399、-4.102、-3.220、-4.236,P值均<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in(sEng)水平差异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HCC患者54例和健康人3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Eng;sEng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Eng及其联合AFP检测诊断HCC的价值;观察不同sEng水平的HCC患者3 a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为19.71(15.16~23.56) ng/L,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6.42(4.23~9.89) ng/L]和健康人[2.83(2.28~3.30) ng/L,P<0.05];HCC患者sEng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0.660,P<0.001);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健康人的AUC分别为0.912(95%CI:0.851~0.973)和0.951(95%CI:0.911~0.992);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49(95%CI:0.778~0.920)和0.920(95%CI:0.867~0.972);高血清sEng水平(≥20.0ng/L)的HCC患者3 a生存率(24.0%)显著低于低血清sEng水平(<20.0 ng/L)者(41.4%,P<0.05)。结论 肝硬化与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存在差异,可作为HCC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Dickopff相关蛋白1(Dickopff-1)水平对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HCC患者9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1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Dickopff-1和AFP水平,对HCC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绘制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血清Dickopff-1和AFP诊断HCC的效能,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HCC组血清Dickopff-1和AF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 或CHB组【分别对(0.8±0.1)ng/ml和(12.3±3.0)ng/ml,P<0.05】或健康人【分别对(0.7±0.1)ng/ml和(11.5±2.5)ng/ml,P<0.05】; TACE治疗后HCC患者血清Dickopff-1水平降至(1.6±0.6)ng/ml(P<0.05);有癌栓的HCC患者血清Dickopff-1水平显著高于无癌栓患者;死亡患者血清Dickopff-1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患者;血清Dickopff-1和AFP单独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860和0.618,对HCC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Z=6.297,P<0.05);血清Dickopff-1和AFP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效能(AUC=0.892),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最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血清Dickopff-1水平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x2=8.418,P<0.05)。结论 HCC患者血清Dickopff-1水平升高,其水平越高,在TACE治疗后预后越差,是否可以作为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甲胎蛋白(AFP)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在不同肝脏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及其单项或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12月收治的272例肝癌患者、203例肝硬化患者、248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P73、AFP-L3、AFP和AFU水平进行检测。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ROC曲线绘制分别以健康人组和非肝癌组(健康体检、慢性肝炎、肝硬化)为对照。联合指标先进行Logistic拟合后再做ROC曲线。结果 GP73水平肝硬化组[177.0(116.0,247.0)ng/ml]较肝癌组[141.0(83.3,218.8)ng/ml])和慢性肝炎组[151.0(83.0,235.3)ng/ml]高(U=22 116.5、21 052.0,P均0.05);AFP-L3和AFP在肝癌组中的水平[11.3(4.3,21.2)%,78.4(7.1,2455.8)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6.0(4.0,8.0)%,10.0(3.8,49.5)ng/ml]和慢性肝炎组[7.0(5.0,9.0)%,18.8(4.4,79.6)ng/ml](P均0.05)。以健康人血清样本为对照绘制的诊断肝癌的ROC曲线,GP73、AFP-L3、AFP和AF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0.817、0.901和0.680。由此可知在鉴别健康人和肝癌患者方面,前3者比AFU有较高的准确性。以非肝癌患者血清样本为对照绘制的诊断肝癌的ROC曲线,4个指标对应的AUC分别为0.573、0.734、0.753和0.552,可见AFP-L3和AFP对于诊断肝癌有一定的准确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大时的cut off值依次为8.55%(56.6%,84.9%),49.88 ng/ml(57.7%,80.9%)。结论 GP73的上升与肝损伤及长期纤维化有关,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较好的敏感性,AFP-L3和AFP在诊断肝癌方面特异性较好,AFP-L3和AFP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敏感性至6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相关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首次原位肝移植的超米兰标准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肿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构建,曲线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得出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超米兰标准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来判断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共纳入117例超米兰标准HC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1~74)个月。共53例(45.3%)患者术后复发,其中52例(98.1%)于术后3年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1~52)个月。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769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AFP联合检测对诊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19年9月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225例,其中HBV感染导致的HCC患者(HCC组)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41例,健康体检者(NC组)87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的GDF15和AFP水平。计量资料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各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GDF15和AFP联合的回归模型,并绘制GDF15和AFP单独或联合检测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HCC组、CHB组和NC组的GDF15和AF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77、119.12,P值均<0.01);HCC组GDF15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和NC组(P值均<0.01);HCC组和CHB组AF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且HCC组AFP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DF15、AFP及二者联合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2、74.0%和68.3%,0.660、45.8%和85.4%,0.816、88.4%和68.5%。结论GDF15和AF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HBV相关HCC的诊断性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 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 0.001; HR=2.99,95%CI:1.59~5.62,P 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 0.001; 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 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 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AFP异质体L3(AFP-L3)在HBV相关早期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效能及最佳截断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首次诊断且尚未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HCC组)共1 080例(其中中国肝癌分期Ⅰa~Ⅱa期肝癌620例),3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293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LC组)为对照组,分析AFP和AFP-L3%筛查HBV相关早期HCC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 HCC组AFP、AFP-L3%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和LC组(H分别为542.479、418.974,P值均<0.001)。在早期HCC中,AFP和AFP-L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7 ng/mL和5%,AFP单用时AUC最高,为0.81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9%、85.1%;联合使用AFP-L3%与单用AFP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HCC)预测模型REAL-B评分对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CC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与mPAGE-B、aMAP、PAGE-B评分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例接受1年以上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TDF)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肝癌事件的发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REAL-B、mPAGE-B、aMAP、PAGE-B评分对HCC的预测性能。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不同时间点HCC累积发生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评分分组间肝癌发生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08 (9.8%)例患者在中位随访5.3(5.0~6.3)年内进展为HCC。REAL-B评分预测5年内HCC发生的AUC及其95%CI为0.848 (0.816~0.880),其次为aMAP评分[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