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二者协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并收集培养上清,超速离心上清获得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取3只健康BALB/c小鼠,制备股骨髓系细胞,刺激分化为MDSC后,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6孔板中每孔加入1×10~6个MDSC细胞,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20μl外泌体(5μg)、白细胞介素-4 (IL-4)(40 ng)和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刺激。于刺激24、 48和72 h后,分别收集3组MDS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型MDSC (M-MDSC)的细胞比例变化及其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F4/80和CD206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为圆形的膜状结构,直径集中在60~90 nm。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外...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来源于肝癌细胞的外泌体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揭示肝癌形成新机制。方法 通过超速离心法分离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蛋白免疫印迹法对外泌体表征进行鉴定;诱导巨噬细胞极化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其极化状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透谢电子显微镜显示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泡结构,外泌体粒径大小为(172.65±2.34)nm,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肝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标志蛋白TSG101和CD63呈高阳性表达。佛波酯15 ng诱导人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24 h贴壁后CD68表达显著增加(6.67±0.98 vs 1.00±0.25,t=11.20,P<0.001)。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相比对照组(L02来源外泌体组),HCC细胞来源外泌体(低、中、高3种剂量)诱导巨噬细胞表达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D163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结论 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  相似文献   

4.
多房棘球蚴病(Multilocular hydatid disease)也称泡状球蚴病(Alueolar hydatid disease),系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引起的最险恶的寄生虫病。为研究药物治疗的方法,1983年我们给人工感染多房棘球蚴病的白鼠和自然感染单房棘球蚴病(UHD)的绵羊口服丙硫咪唑(Albendazole)证实确有杀灭原头节(Protoscolex)作用。1984年与固原地区医院协作(提供资料和药品),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磷脂膜结构的囊泡样物质,内部包含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物质,介导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物质交换及清除等多种机体生理过程,是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近年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参与不同功能表型的巨噬细胞上游或下游水平调控,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巨噬细胞相关的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多房棘球蚴病呈慢性浸润方式增殖,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待就诊时部分患者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内重要血管及胆管。通过对多房棘球蚴病周围血管侵犯进行研究,寻求最佳的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血管侵犯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影像学、临床分型及治疗方面的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传播范围广、危害较大。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超声、CT及MRI,但其术前诊断及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兴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在肝多房棘球蚴病的精准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以后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确诊3例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其中1例经术前CT检查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并在术中得到证实;另2例经术前彩超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细粒棘球蚴病,但根据术中病灶形态和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探查后仅行肝细粒棘球蚴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结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术前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联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手术相对复杂、困难,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酶标记PVP和PEG浓缩人棘球蚴液抗原对47例多房棘蝴病和3例单房棘球蚴病患者、84例其它寄生虫病和其它疾病患者,以及74例健康人血清进行了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试验(E-CIEP),并与未标记粗制与PVP和PEG浓缩人棘球蚴液抗原CIEP作了对比。试验表明:E-CIEP敏感性96%,显著高于CIEP(26%和28%),特异性100%,经统计学处理t值各为10.3和9.82,P<0.01。值得推广应用。国产辣根过氧化物酶和进口酶标记的抗原试验敏感性完全相同。用PVP和PEG浓缩的抗原试验结果一致。E-CIEP和PPA-ELISA敏感性相当,各为96%和100%,但E-CIEP无假阳性而PPA-ELISA有3.16%假阳性。试验证明:用4%戊二醛一步法标记抗原,电泳1小时,凝胶片改用蒸馏水漂洗30分钟,烘干后染色的方法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Em-sAg)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骨髓腔中所分离的骨髓前体细胞,经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形成BMDC,于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DC纯度后,分为Control组、阳性对照组(LPS 1μg/mL)、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共6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2p70的表达水平。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表示。结果 在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8~10 d的细胞可见毛刺样突起,细胞呈完全悬浮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1c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据此鉴定所培养的细胞大部分为BMDC。流式细胞术的进一步结果表明,与Contro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为探索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处理方法不同设培养组和对照组,其中培养组按照500:1比例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与2000个多房棘球蚴共培养,对照组RAW264.7细胞不做任何处理.根据培养时间不同,将对照组和培养组分为24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发展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毛细血管化现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为探索LSEC在泡型棘球蚴病所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取40只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1、2、4周组,每组各10只。感染1、2、4周组每只小鼠经肝脏直视穿刺注射接种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4周,取小鼠肝脏,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经Masson三色染色后对染色阳性区域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Ⅰalpha 1,COL1A1)表达水平以判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S...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与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外泌体源性miRNAs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并调控基因表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现总结外泌体源性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热点及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肺转移潜能的大鼠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经两株不同肺转移潜能的大鼠肝癌细胞(WB1和WN1)来源外泌体处理的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差异,筛选差异基因并使用KEGG分析、GO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探索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肺转移的潜在机制.结果 对比...  相似文献   

17.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状棘球蚴在体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后脾脏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脾脏和血液中T、B、Th1、Th2、Treg、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Th1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细粒棘球蚴(Eg)或多房棘球蚴(Em)微囊对小鼠肝脏Em感染及致病的影响。方法收集Eg和Em原头节,分别体外成囊培养6周和8周。将60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和假手术组等4组,每组15只。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感染Em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 Eg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生理盐水1 ml,1个月后小鼠开腹,经肝门静脉注射感染2 000个(200μl)Em原头节;假手术组小鼠腹腔和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腹腔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 3和6个月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中抗包囊囊液蛋白抗体情况。肝门静脉感染后1、3和6个月,每组各剖检5只小鼠,肉眼观察肝脏病灶感染情况,并进行量化计分。取各组小鼠大叶肝脏,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组织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体外培养6周的Eg微囊直径为300~500μm,培养8周的Em微囊直径为150~300μm。ELISA结...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化、组化方法测定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bs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研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宿主(羊)肝药酶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肝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感染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并降低肝药酶活性,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与距棘球蚴的远近呈梯度变化即距棘球蚴越近酶活性降低越明显,肝组织损伤并降低肝药酶活性,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与距棘球蚴的远近呈梯度变化唧 距棘球蚴越近酶活性降低越明显。肝组织受损程度与肝药酶的活性降低程度一致,电镜下可见细凿棘球蚴周边肝细胞粗面内质网明显脱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