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两种方法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于该院手术取出胸腰椎骨折(该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未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36例,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传统正中后入路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后多裂肌的肌萎缩情况。结果传统入路组与椎旁肌入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但椎旁肌入路组出现明显多裂肌肌萎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对多裂肌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入路椎弓根固定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TLICS评分>3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按手术入路分经皮入路椎弓根固定组(经皮固定组)18例,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组(经肌间隙固定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  相似文献   

6.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进行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经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观察组30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将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8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医务工作者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放式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研究组患者采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内残腔的空间大小,术后三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术后引流量等各项指标综合平均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未出现需输血患者,伤口均未发现感染。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切口内残腔的空间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三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椎旁肌的间隙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从而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有效的降低手术中患者伤口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明显减轻了患者手术后易发生的慢性腰背疼痛,减少了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22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周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周德春 《四川医学》2013,(4):498-50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取出椎弓根系统72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VAS评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胸腰段骨折椎体均获得了良好愈合,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清楚、患者恢复快、防止术后腰背痛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一种实用手术。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会导致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规方法,疗效肯定。通常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便于行椎板减压,但是术中广泛剥离会损伤椎旁肌从而引起患者术后长期腰背痛。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有学者提出肌间隙入路,此入路从两侧的多裂肌和最长肌的间隙进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不损伤椎旁肌;但是由于该入路无法完全显露正中结构,限制了椎板减压过程,在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近年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探讨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结果:80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所有患者无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椎旁肌的间隙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从而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VAS、ODI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方法安全简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采用经皮和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组与经肌间隙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测量两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经皮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VAS和ODI评分方面,低于经肌间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经肌间隙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低于经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皮入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适用于有一定微创手术经验的医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拆除椎弓根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47例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拆除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均成功拆除,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时间(32.1±4.2)min,术中出血量(19.4±2.3)ml;术后1及3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3±0.2)分和(0.4±0.1)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拆除椎弓根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7月,42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取出.其中行棘突旁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21例,行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患者21例。分别统计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棘突旁后正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0±30分钟,手术出血量200±100 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0%。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0±15分钟,手术出血量45±30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组优于棘突旁后正中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间断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较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