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脊柱相关疾病又称为脊柱源性疾病,是指脊柱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或损伤,导致脊柱失稳或关节紊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血管或神经功能障碍,最终使所支配脏器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1]. 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起源于《正体类要》、《跌损妙方》,后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博采众长,兼修并蓄[2].其...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正骨理筋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发展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宫正骨流派是中医骨伤学派的经典流派之一.于清代中后期逐渐兴盛,推动了近现代中医骨伤科事业的成型与发展.清宫正骨流派传承脉络清晰,学术特点鲜明,对于骨伤科常见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理论和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介绍清宫正骨流派传承历史...  相似文献   

4.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整个脊柱的稳定性和平衡力受到破坏是颈肩腰腿痛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防治此类疾病应从调节脊柱的整体平衡尤其是脊柱的力学平衡入手。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机根源在于“筋滞骨错”,病理上存在筋骨失衡、阴阳失衡和脏腑失衡,治疗应以“筋骨并重,以衡为用”为基本原则,运用腰腹联合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疗效差等原因,该病成为骨伤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随着手法研究的深入,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病的整脊手法类型也比较多。手法治疗是通过治疗者的徒手力量或借助某些简单的器械作用于患者身体局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手法又称为按摩或推拿。手法治疗在骨科疾病尤其是筋伤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手法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演化出多种流派,如长安朱氏骨伤流派、清宫正骨流派、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岳阳张氏骨伤流派等。不同流派的手法虽有差异,但用于治疗骨科疾病皆有效果,不仅可以加强患者颈部的气血循环,还能改善“骨错缝”的结构应力异常状态等。文章整理不同流派关于脊柱疾病(尤其是颈椎病)的学术思想相关文献,对其手法治疗的操作要点和作用机制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只关注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而忽视脊柱病变及其他致病因素。该文介绍正骨理筋术治疗颈源性眩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吞咽困难等,取得较好的疗效,为内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筋与骨的关系贯穿于筋骨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筋骨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筋骨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康复。随着人们对筋骨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慢性筋骨疾病的诊治中应遵循筋骨辨证、筋骨并重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虽筋骨并重,但仍有筋与骨孰先孰后的问题。鉴于慢性筋骨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骨在维持人体形态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对于慢性筋骨疾病的诊治应“以骨为先”,并从“以骨为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及运用方法两大方面,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采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安全性存在争议、规范化进程缓慢等不足.有限元分析具备准确性、定量性、经济性及可重复性等多重优势,成为腰椎生物力学研究的首选实验方法.然而,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安全性研究方面,不同研究的结论尚存在差异;而在规范化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尚...  相似文献   

9.
正脊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治疗脊柱疾病方面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二者结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避免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从中外文献、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二者治疗脊柱疾病的历史沿革、使用方法、疗效机制进行正理分析,并介绍一种将正脊手法与牵引疗法有机结合的新型直立脊柱减压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脊柱正骨手法(TCSOM)联合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BFMC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VBF)的临床效果。方法225例老年单节段OVB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SOM+BFMCs组、BFMCs组、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组,每组75例。各组采用相对应方法手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1、6、12个月)腰背部疼痛及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1、3、6、12个月)测量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伤椎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比较3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例数。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1天、1、6、12个月)VAS、ODI评分降低(P<0.05),且术后1、6、12个月VAS、ODI评分低于术后1天(P<0.05);与本组术后1个月比较,BFMCs组术后6、12个月及PKP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降低(P<0.05)。与BFMCs组、PKP组比较,TCSOM+BFM组患者术后1天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降低(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3组术后1天、1、3、6、12个月Cobb′s角度数减少(P<0.05),前缘椎体高度恢复率、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及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增高(P<0.05)。与本组术后1天比较,TCSOM+BFMCs组术后1、3、6、12个月Cobb′s角度数增加(P<0.05),前缘椎体高度恢复率、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及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降低(P<0.05);BFMCs组术后1、3、6、12个月Cobb′s角度数增加,前缘椎体高度恢复率、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降低(P<0.05);PKP组术后3、12个月Cobb′s角度数增加(P<0.05)。与本组术后1个月比较,TCSOM+BFMCs组术后6、12个月Cobb′s角度数增加(P<0.05),术后3、6、12个月前缘椎体高度恢复率、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及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降低(P<0.05)。与BFMCs组、PKP组比较,TCSOM+BFMCs组术后1天、1、3个月Cobb′s角度数减少(P<0.05),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前缘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1天、1、3、6个月中部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术后1、3个月伤椎侧面面积恢复率增加(P<0.05)。TCSOM+BFMCs组及BFMCs组骨水泥渗漏例数低于PKP组(χ^2=4.118、6.336,P=0.042、0.012)。结论3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OVBF患者。TCSOM联合BFMCs在术后腰背部疼痛及功能改善程度方面更为满意;此外,也具有更好的维持伤椎高度,恢复脊椎生物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正骨手法在胫腓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接受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对照组接受一般骨牵引治疗+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在胫腓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中应用中医正骨手法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快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燕京外科流派脾胃理论贯穿乳腺等各类外科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传承至今,仍广泛指导临床.脾胃理论在乳腺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许多乳腺疾病的产生与脾虚痰凝有关,通过健运脾胃可治疗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脾胃的盛衰也关系着疾病的预后转归,有助疾病痊愈;加之口服药皆经脾胃才能输布全身发挥药效,只有顾护脾胃才能保障药效有...  相似文献   

13.
整脊疗法在脊柱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特别表现在颈、肩、背、腰,酸痛不适,四肢困乏疲劳,胸闷的感觉.这种表现,多与脊椎关节错动有相应的密切关系.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中,笔者的一些心得,望多指教.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筋骨失衡,表现为“筋滞”(包括筋痹、筋伤、筋急、筋挛、筋纵、筋痿、经筋病等)和“骨错”(包括骨缝开错、骨缝裂开、骨缝间微有错落、骨缝参差等)。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由赵明宇主任医师在平乐正骨筋病学基础上提出,在治疗过程中,贯彻以筋为先、以衡为用的治疗原则,视具体情况采取阶梯性治疗,注重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筹兼顾,通过以筋滞骨错手法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理筋滞、纠骨错,恢复脊柱的动静力学平衡、筋骨互用平衡,最终达到筋骨兼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脏疾病中的常见病,临床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然而,多数病人早期无任何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尿检异常,这时,中医辨证如何发挥作用呢?我们引入微观辨证的概念,依据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能够直中病源。  相似文献   

16.
吕凯 《西部中医药》2007,20(12):11-12
蔡景高主任总结前人有关气血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归纳了治疗心脑血管病变的五大法则,即:补气活血法;补气活血,温通心脉法;补气活血,搜风通络法;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补养肝肾法。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吕凯 《西部中医药》2007,20(12):11-12
蔡景高主任总结前人有关气血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归纳了治疗心脑血管病变的五大法则,即:补气活血法;补气活血,温通心脉法;补气活血,搜风通络法;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补养肝肾法.  相似文献   

19.
王光焱 《光明中医》2020,(18):2883-2885
目的探究腰痹逐瘀止痛汤联合中医正骨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腰痹逐瘀止痛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腰痛情况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86.36%高于对照组5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痹逐瘀止痛汤联合中医正骨手法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减轻腰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费骏  毕大卫  余涌杰  郑琦 《中医正骨》2006,18(5):26-26,28
随着外科技术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深入,在联合化疗基础上的积极外科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外科治疗同时也带来较大的医源性创伤,加之患者长期抗痨药的内脏损害,患者往往体质虚弱,康复缓慢,病情容易反复。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院对16例脊柱结核患者在病灶清除术后辅以中药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