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Galectin-3(半乳糖凝集素3)在椎间盘软骨终板标本中的表达变化与意义.方法 收集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因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按照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分为ModicⅠ组、ModicⅡ组及ModicⅢ组,共3组.通过苏木素—伊红检测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腰椎椎弓峡部裂病人共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3.2岁。所有病人均经过X线、CT、MRI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椎体滑移4度分级,并且提出骶骨裂新的分型方法:A型骶骨椎板单侧发育不良,但与棘突仍有相连,仅仅为椎板之间有裂隙;B型骶骨双侧板均发育不良,棘突呈游离状态;C型骶骨椎板完全缺如,棘突缺如;D型骶骨裂合并其他畸形,如骶骨终板钩状、L5横突畸形、腰椎裂。结果:本组手术方式包括单椎节固定9例,单节段固定13例,2节段固定4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1.2个月,随访疗效结果:优8例,良13例,可5例,差0例。结论:对于腰椎峡部裂合并骶骨裂病人手术选择的问题,建议应注意骶骨裂的分型、腰椎峡部裂的滑移程度及椎间盘退变情况。肥城中医院骨科展振江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与之密切相关的椎体终板改变也逐渐受到重视.在MRI T1和T2的和加权像上,退变的椎体终板主要表现为终板与终板下骨相对于正常终板的信号改变,同时当终板异常改变时与对应的推间盘退变也有较高的相关性.现就其国内外关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相关研究从以下:Modic改变的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治疗等几方面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许莫氏结节在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脊柱椎体中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许莫氏结节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年至2015年5月因腰椎间盘退变引起腰腿痛在本院门诊行腰椎MRI检查的824例患者,用Pfirrmann分级对其腰椎退变程度分别进行分级,统计分析许莫氏结节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因素的关系,评价许莫氏结节的发生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24例患者中231例发生许莫氏结节,431个腰椎终板发生许莫氏结节;许莫氏结节在腰椎间盘退变中发生率为28.03%;许莫氏结节的产生与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等无明确相关性(P0.05),但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许莫氏结节及累及终板情况与腰椎退变的Pfirrmann分级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许莫氏结节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腰椎退变分级有密切关系,且许莫氏结节的发生加速腰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对73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腰椎容积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技术(VR)及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观察腰椎峡部裂显示情况以及椎体的滑脱情况,找出重建方式对诊断的帮助。结果:对73例患者腰椎的容积扫描及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共发现腰椎峡部裂141处,其中双侧峡裂68例,单侧峡裂5例;Ⅰ°滑脱43例,Ⅱ°滑脱13例,Ⅲ°滑脱5例,无滑脱12例;在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均可清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直接征象,充分展现椎弓峡部骨质缺损、断裂。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滑脱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腰椎峡部裂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 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李伟  战微微  冯越  刘轶 《中医正骨》2013,(1):33-34,37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的功能锻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滑脱为常见的脊柱病变,是椎弓峡部骨质缺损引起椎体前移,导致脊柱失稳,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伴随一系列脊柱退行性改变.腰椎滑脱分为真性及假性腰椎滑脱,前者椎体滑脱伴有椎弓峡部裂,而后者仅有椎体滑脱而椎弓完整.  相似文献   

9.
人类椎间盘退变后相邻终板、终板下骨质的MRI信号改变称为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10.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1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老年人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所产生的腰椎椎骨前移后滑,其椎弓根完整者称为退变性腰椎滑脱。其发生率仅次于崩裂性滑脱。一般是50岁左右的患者尤其是女性腰腿痛患者的常见致病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Vista通道系统下微创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Meyerding分级为Ⅰ和Ⅱ度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4例,手术均采用后路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在Vista通道下行减压、植骨融合,然后置钉、复位、固定。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椎功能做评价,并通过术前及术后X线片来测量滑脱率及椎间高度来评价滑脱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85~145min,平均115min;出血量为75~135mL,平均105mL;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滑脱均不同程度矫正;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的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滑脱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经Vista通道系统下微创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矫正滑脱。  相似文献   

12.
杨勇 《中医正骨》2011,23(6):66-66,68
重度腰椎滑脱是指椎体移位超过50%的Ⅲ度、Ⅳ度滑脱以及完全移位的V度滑脱,此类滑脱往往合并峡部裂,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下腰疼痛、根性放射痛及马尾神经损伤症状[1-2]。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有别  相似文献   

13.
正退行性腰椎滑脱是常见的脊柱疾患,是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导致椎板峡部完整的相邻椎体间的移位,临床上出现下腰痛、神经根性疼痛、运动功能下降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该病多发年龄在40岁以上,L_4、L_5前滑脱较为常见,滑脱程度通常不超过25%~([2]),即属于Meyerding分级Ⅰ°腰椎滑脱。此类疾病保守治疗往往有较好疗效。毛书歌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第2届名中医,中华中  相似文献   

14.
自 1999~ 2 0 0 2年 ,我们用SrS(RF 2新生代 )加Cage(椎体融合器 )治疗 Ⅱ 度以上腰椎滑脱患者 14例 ,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4例 ,男 9例 ,女 5例。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6 8岁 ,平均 5 6 .2岁。其中椎弓峡部崩裂伴腰椎滑脱 11例 ,退行性腰椎滑脱 3例 ,合并骨质疏松 4例。滑脱部位L4节段 4例 ,L5节段 10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法 ,Ⅱ 度 6例 ,Ⅲ 度 8例。14例常规腰椎动力性侧位X线片均表现腰椎失稳。2 手术方法采取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 ,行全椎板减压 ,病变部位椎间孔减压 ,神经根完全松解 ,切除滑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4~69岁,中位数43岁。L4滑脱10例,L5滑脱11例。按照Meyerding腰椎滑脱分度标准,Ⅰ度8例、Ⅱ度1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其中9例伴有间歇性跛行;均无大小便失禁。病程2~10年,中位数6年。术后随访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椎间植骨愈合、椎间高度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1个月。腰椎滑脱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20例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1例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融合。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21例患者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57.6±10.4)%、(21.4±11.2)%、(20.1±11.4)%,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前、中、后椎间盘高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1.0)mm、(12.3±1.2)mm、(11.5±2.0)mm,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后壁至下位椎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15.0±2.1)mm、(1.5±1.0)mm、(1.2±0.5)mm。所有患者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好转,间歇性跛行减轻,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1例发生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椎体再滑脱、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腰椎滑脱系椎弓峡部骨质缺损引起椎体前移,导致脊柱失稳,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伴随一系列脊柱退行性改变,为常见的脊柱病变。分为真性及假性腰椎滑脱,前者椎体滑脱伴有椎弓峡部裂,而后者仅有椎体滑脱而椎弓完整[1]。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17.
腰椎滑脱症分先天性椎体移位椎弓狭部裂及椎弓骨折的真性滑脱和有小关节退变未损及椎弓的假性滑脱,对后者针刀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方法:从解剖生理上分析,按照Ednonson将椎体滑脱4度分类法,诊疗42例中Ⅰ^0 滑脱10例,Ⅱ^0 滑脱15例,Ⅲ^0。滑脱17例。结果:腰椎退变其组织结构、韧带、骨骼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硬化和松弛及增生,椎间盘突出从而导致椎体不同程度滑脱。根据诊断分别采取了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复查,减压彻底,固定稳定,滑脱纠正。结论: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自1996年以来,作者应用张功林研治的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1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17~53岁,平均33.7岁;L3滑脱1例,L4滑脱6例,L5滑脱12例;合并椎管狭窄1例,椎间盘突出1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法分度7例、度8例,度4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应用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术后复位固定效果均满意。  手术方法 本组病人均采用俯卧位,硬脊膜外麻醉或局麻,后正中切口,显露病椎及其下一椎体(以L5滑脱为例)。按照KoyGamiue进针定位标准选好进针点,即上关节突外线垂线与横突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可矫正程度与侧凸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DL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术前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侧屈位X线片及胸腰椎MRI上评定主弯区域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可矫正程度。评定范围包括主弯区域侧凸顶部节段(apical vertebrae,AV),侧凸顶部上、下一节段(AV+1、AV-1),侧凸顶部椎间盘上、下两节段(AV+2、AV-2)。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和侧屈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并以此计算脊柱柔韧性,间接评估侧凸可矫正程度。根据患者的MRI评价主弯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依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按照等级进行评分(Ⅰ级为0分,Ⅱ级为1分,Ⅲ级为2分,Ⅳ级为3分,Ⅴ级为4分)。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5~72岁,中位数64岁。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30.4°±6.4°,侧屈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18.5°±5.1°,主弯整体柔韧性为(39.20±9.30)%。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2.10±0.62)分,AV+1:(3.01±0.59)分,AV:(4.11±0.69)分,AV-1:(3.14±0.81)分,AV-2:(2.90±0.71)分,F=8.118,P=0.010];AV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高于其他节段(P=0.001;P=0.012;P=0.001;P=0.017)。主弯各节段的柔韧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56.08±13.52)%,AV+1:(40.61±10.63)%,AV:(30.30±8.22)%,AV-1:(45.11±11.17)%,AV-2:(60.08±12.10)%,F=9.104,P=0.007];AV节段的柔韧性低于其他节段(P=0.001;P=0.000;P=0.000;P=0.001)。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评分与对应节段的柔韧性均呈负相关(AV+2:r=-0.713,P=0.001;AV+1:r=-0.623,P=0.000;AV:r=-0.899,P=0.000;AV-1:r=-0.683,P=0.001;AV-2:r=-0.603,P=0.002)。结论:成人DLS患者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侧凸顶部椎间盘退变程度最高、可矫正程度最差,侧凸各节段的可矫正程度与相应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