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射干及鸢尾属植物的鲜品、干品中各异黄酮成份含量的变化。方法:以70%乙醇回流提取,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各异黄酮含量。结果:针对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这六种成份进行考察。射干鲜品和干品中含量最多的是野鸢尾苷,最少的是鸢尾黄素;德国鸢尾鲜品和干品中以次野鸢尾黄素含量最高,鸢尾黄素含量最低;在日本鸢尾鲜品及干品中几乎检测不到这6种成份。结论:射干及鸢尾属植物鲜品、干品异黄酮成份含量各有不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万军  张伟东  王莹  王青  顾宜  王荣  王晓娟 《中成药》2012,34(11):2094-2099
目的探讨麻黄与射干配伍对大鼠体内射干异黄酮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后分别灌胃给予射干浸膏及射干麻黄配伍浸膏,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建立UHP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射干异黄酮类成分射干苷元、野鸢尾黄素及次野鸢尾黄素的量,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给予射干浸膏和射干麻黄浸膏的t1/2分别为射干苷元3.06 h、3.82 h,野鸢尾黄素3.62 h、3.78 h,次野鸢尾黄素3.64 h、3.93 h;Cmax分别为射干苷元132.66μg/L、156.34μg/L,野鸢尾黄素288.38μg/L、250.8μg/L,次野鸢尾黄素165.13μg/L、144.41μg/L;AUC(0→7t)分别为射干苷元1 149.88μg.h/L、1 410.65μg.h/L,野鸢尾黄素1 158.91μg.h/L、1 940.67μg.h/L,次野鸢尾黄素573.41μg.h/L、727.70μg.h/L;配伍前后的Tmax均为0.25 h。结论与射干组相比,配伍后射干苷元的t1/2显著延长;3个成分的AUC(0→7t)均显著增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的Cmax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701-1703
目的:文章以古籍文献中射干用堇竹叶炮制为切入点,从组分变化角度对射干减毒增效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按古籍中的方法用堇竹叶制射干,煎煮时间从午时至亥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射干与堇竹叶共煎前后,射干药材中异黄酮苷类成分射干苷、野鸢尾苷及苷元成分鸢尾黄素的含量。结果:与堇竹叶煎煮后,射干苷和野鸢尾苷分别减少了44.88%和65.25%、鸢尾黄素含量基本不变。结论:堇竹叶制射干后,药材中各异黄酮成分含量变化差别较大,黄酮苷类成分被去除较多,故推测射干减毒增效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炮制后射干中异黄酮成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36-1738
目的:对中药射干的软化和切制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射干苷、野鸢尾苷、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鸢尾黄素和白射干素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射干软化和切制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射干最佳软化和切制工艺为:药材以3倍量的水,浸润24 h,切片厚度为1~2 mm,并于80℃烘干。结论:优选的射干软化和切制工艺切实可行,可应用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野鸢尾中8种异黄酮成分与其抗炎作用的相关关系。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野鸢尾药材中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B、鸢尾甲黄素A、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及次野鸢尾黄素等8种异黄酮含量;以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以Griess试剂法测定NO释放量;并用SPSS软件与异黄酮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产地野鸢尾中均检出上述8种异黄酮成分,对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NO的生成量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白射干素与NO生成量正相关,其它7种异黄酮成分与NO生成量负相关。结论:野鸢尾中异黄酮成分与其抗炎作用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射干药材中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B、鸢尾甲黄素A、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及次野鸢尾黄素共9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LeapsilTM C18色谱柱(100 mm×2.1 mm,3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 nm,流速0.5 mL/min,柱温40℃。结果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B、鸢尾甲黄素A、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次野鸢尾黄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14 0~2.568μg(r=0.999 5)、0.437 0~5.244μg(r=0.999 3)、0.460 0~5.520μg(r=0.999 9)、0.078 40~0.940 8μg(r=0.999 6)、0.138 0~1.656μg(r=0.999 3)、0.051 00~0.612 0μg(r=0.997 5)、0.113 0~1.356μg(r=0.999 9)、0.051 63~0.619 6μg(r=0.999 8)、0.151 0~1.812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3%、96.81%、97.78%、97.55%、96.86%、98.60%、97.77%、98.04%、97.89%,RSD分别为0.7%、1.1%、2.3%、2.1%、1.3%、1.4%、2.3%、1.6%、1.9%。应用该方法测定了5批射干药材中9种成分的含量。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射干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射干麻黄汤中三种主要成分次野鸢尾黄素、五味子醇甲、细辛脂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0AT,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0~20 min,35%A~45%A;20~30 min,45%A~50%A;30~30.5 min,50%A~70%A;30.5~45 min,70%A~100%A。检测波长287 nm,流速1 mL/min,柱温40℃。结果:次野鸢尾黄素、五味子醇甲、细辛脂素的进样量在0.088 0~0.880 0μg、0.337 6~3.376 0μg、0.070 4~0.704 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02%(RSD=0.29%),96.33%(RSD=0.26%),98.43%(RSD=0.31%)。结论: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射干麻黄汤质量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热风干燥)对射干药材根茎外观性状和内在结构及成分的影响规律,为筛选适宜射干产地初加工的干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下,射干水分比、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射干外观性状、折干率、密度、灰分、浸出物和6种黄酮类成分(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射干采用传统阴干干燥至水分平衡点耗时最长,约311 h,晒干干燥较阴干干燥耗时缩短了约19.3%,两者干燥曲线均较平缓,晒干样品断面颜色最接近鲜样,但内部充满大量孔洞,密度较低,结构疏松;采用热风烘干干燥(40,60,80℃)较阴干干燥能节省27%~88%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干燥时间,药材内部孔洞较少,密度较大,结构紧实。在折干率上,热风干燥较传统干燥方法降低约13.7%;灰分受温度影响较大,40℃及以下的干燥条件下同传统干燥差异不显著,60,80℃处理中,灰分较传统干燥降低7.73%~18.5%;传统干燥及40℃热风烘干干燥后样品中射干苷与野鸢尾苷(苷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60,80℃热风烘干干燥,而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和次野鸢尾黄素(苷元类成分)以60℃烘干含量最佳。故综合外观性状与药效成分含量等方面考虑,热风干燥60℃处理后的药材质地坚实,内部结构紧密,外观性状较好,致毒副性苷类成分适当减少,苷元类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射干、鸢尾非药用部位叶片的有效成分物质基础及抗炎活性,首次建立同时测定射干根、鸢尾根、以及不同方法干燥的射干叶和鸢尾叶中鸢尾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6种抗炎活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将上述乙醇提取液进行小鼠耳肿胀实验对其抗炎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ondaSil C18-WR(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选用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系,检测波长265 nm,流速1.0 mL·min^-1的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结果显示射干、鸢尾的根茎和叶片中化学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有一定差别。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和鸢尾根茎、叶片提取物的高、中、低浓度计量组均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证明其具有抗炎作用,为射干、鸢尾非药用部位的开发打下物质及活性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探讨射干中异黄酮成分与RORγt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utodock vina1. 0分子对接软件,以PDB编码为3B0W的共结晶复合物作为受体模板,建立RORγt的活性位点,并对射干中8种异黄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野鸢尾苷、次野鸢尾黄素、鸢尾甲黄素A、鸢尾甲黄素B、射干苷、鸢尾黄素与RORγt分子对接的亲和能值分别为-7. 1 kcal/mol、-7. 6 kcal/mol、-7 kcal/mol、-7. 1 kcal/mol、-7. 1 kcal/mol、-7. 1 kcal/mol、-7. 7 kcal/mol和-7. 1 kcal/mol,且均能作用于以ARG367、PHE377和HIS479等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活性位点。结论:野鸢尾黄素等8种异黄酮成分均能与转录因子RORγt进行对接,根据对接位点信息可以预测该类化合物抑制RORγt的活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射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杰  陈海生  王建娇 《中药材》2005,28(1):29-29
从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的氯仿和醋酸乙酸萃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谷甾醇(β-sitosterol,Ⅰ),胡萝卜苷(dancosterol,Ⅱ),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Ⅲ),野鸢尾苷元(irigenin,Ⅳ).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射干中分得.今报道野鸢尾苷元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射干药材中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和次野鸢尾黄素3个苷元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及不同栽培方式射干药材中3个苷元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使用Phenomenex Synergi4uPolar-RP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266nm。结果:野鸢尾黄素在140.2~1402μg(r=0.999 9,n=6),白射干素在96.4~964μg(r=0.9998,n=6),次野鸢尾黄素在77~770μg(r=0.999 9,n=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5%、98.86%、97.52%(n=9)。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为射干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射干中射干苷及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方法采用C18柱(4.6×150mm,5μm),以甲醇-0.007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6nm;流速:1.0ml.min-1;柱温(25±1)℃。结果射干样品中射干苷及次野鸢尾黄素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7%(RSD=2.73%),95.98%(RSD=2.39%)。结论本方法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射干药材含量测定,为合理开发利用射干药用资源及其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哮喘是以气道重塑和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的特点,对于哮喘的防治能发挥显著作用,因此,发挥中医药特色,探寻治疗哮喘的有效方药具有积极意义。射干麻黄汤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载治疗哮喘的名方,该方具有温肺化饮,下气平喘之功。临床研究发现,射干麻黄汤单独或联合西药及其他疗法治疗哮喘,可明显提高疗效;实验研究发现,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调节免疫失衡、抑制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等相关;射干麻黄汤中单味药治疗哮喘的主要成分有麻黄碱、野鸢尾黄素、木犀草素、细辛酮、β-谷甾醇、半夏多糖、紫菀酮、款冬花总倍半萜等。从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射干麻黄汤及其组分治疗哮喘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研究射干麻黄汤及其组分治疗哮喘的新进展,以期为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撑,为该方的临床开发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立新  林茂  赫兰峰 《中草药》1996,27(1):8-10,59
从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根茎的乙醇提取氯仿溶解部分分得9个已知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确定为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次野鸢尾黄素,3-豆甾烷醇,茶叶花宁,鸢尾甙元,β-谷甾醇(Ⅶ),3',4',5,7-四羟基-8-甲氧基-异黄酮和八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射干抗炎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探讨目标化合物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射干药材,提取液浓缩后经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经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不同比例洗脱,对得到的结晶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别。以Vc为阳性对照,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抗氧化实验研究,探讨目标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得到的4个目标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白射干素、野鸢尾黄素、鸢尾黄素和野鸢尾苷。Vc及四个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22.8、190.1、76.6、28.5、10.2 g·L-1。结论:从射干中分离的四个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其中野鸢尾苷抗氧化作用强于Vc。  相似文献   

17.
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NMR和MS等波谱解析化学结构。结果从射干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野鸢尾黄素7-O-β-D-葡萄糖苷(Ⅰ)、鸢尾黄素(Ⅱ)、野鸢尾黄素(Ⅲ)i、rilin D(Ⅳ)和次野鸢尾黄素(Ⅴ)。结论化合物Ⅰ,命名为异野鸢尾苷(isoiridin),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Ⅳ为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08-2609
目的:研究大鼠肠道水解酶(LPH酶)对射干黄酮苷中射干苷及野鸢尾苷大鼠肠道吸收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射干苷及野鸢尾苷含量,比较加入LPH酶抑制剂葡糖酸内酯前后,射干苷、野鸢尾苷肠道吸收率变化。结果:与未加入抑制剂前比较,2个射干黄酮苷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水解抑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射干苷在4个肠段的水解抑制率分别为66%、52%、43%、38%;野鸢尾苷分别为51%、45%、26%、31%。结论:LPH酶抑制剂葡糖酸内酯能一定程度地抑制射干苷和野鸢尾苷的水解,提示大鼠肠黏膜上的LPH酶可能参与了射干中射干苷和野鸢尾苷在肠道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射干药材经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发酵后其中6种异黄酮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利用HPLC检测经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20 d时射干药材中6种异黄酮成分的含量,并与发酵前比较,计算各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能增加鸢尾黄素和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经黑曲霉发酵能增加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结论: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发酵后,可使射干药材中苷元成分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射干提质增效栽培提供合理施氮依据。方法 在施用磷肥、钾肥12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 kg·hm-2 共5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农艺性状、产量、矿质元素积累量、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氮肥有利于射干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射干产量增加48.75%~86.62%。当氮肥施入量为60~180 kg·hm-2时能提高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次野鸢尾黄素等活性成分含量,但不利于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的积累;锰、铁元素分别在氮肥施用量为120、60 kg·hm-2时最高。结合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为N180>N120>N60>N240>N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干苷含量与射干体内氮元素积累呈正相关、与钙元素呈负相关;鸢尾黄素含量与氮呈负相关、与钙呈正相关;野鸢尾黄素与钙、锌呈正相关。结论 氮肥120~180 kg·hm-2的施用量可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及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和次野鸢尾黄素等含量,提升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