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发热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复因感受暑湿之邪,内外交热,湿性黏滞,易致发热而缠绵难愈.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针刺加刺血拔罐法治疗暑湿发热10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发病机制一、病因:小儿禀赋素虚,元气未充,易为六淫之邪侵袭。每至暑月,气候炎热,长夏湿土正盛,暑湿之邪,郁而为病。二、症状:发热持久、多渴、多尿为本病三大症状。发病大多骤然,初期或有流涕咳嗽。发热持续,稽留不退,中午至傍晚较高,夜间至早晨稍退,气候炎热,发热更高,稍凉  相似文献   

3.
林钦甫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暑湿发热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入夏之后 ,天暑地热 ,且暑多挟湿 ,人在其中 ,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 ,留恋气分 ,胆火偏盛 ,内干脾胃 ,暑湿互结。小儿脏腑娇嫩 ,阴阳稚弱 ,饮食不能自节 ,寒温不能自调 ,暑湿之邪更易乘虚而入 ,导致发热。临床特点有 :1高热 ( 39℃以上 ) ,朝轻暮重 ,寒少热多 ,或汗出而热不退 ,或热退后又复升 ,有的病儿仅有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2无明显的肺经症状 ,而多见脾胃症状 ,如脘痞 ,恶心呕吐 ,苔腻 ,便溏。3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 ,中性偏低。我师林钦甫主任医师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暑湿…  相似文献   

4.
温病湿热犯肺的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包括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疠气,尚有部分温毒病邪,本文所论限于湿热病邪和暑湿病邪。湿热之邪由表人里多侵于中焦脾胃,故中焦脾胃证候多且繁杂,为众多医家所重视。然温邪始上焦,终下焦,在感邪之初,亦可有肺脏受邪者,为多数医家所忽略。纵观诸多温病研究文献,对于湿热诸邪犯肺则很少提及,此类证治的研究报道亦较少。从现代医学对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研究来看,外感湿邪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多见有湿证表现。  相似文献   

5.
暑湿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人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儿暑湿的临床特点有:(1)高热(39℃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垂体炎是指非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发生的垂体炎性病变,临床发病较罕见。本文报道以温病暑湿辨病辩证治疗为主,以发热、乏力、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垂体炎1例,以暑伤津气,暑湿内蕴,余邪留滞,气机不舒辨证遣方用药,患者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多饮、多尿等症状在明确诊断原发性垂体炎后加用西药治疗明显改善。中医药辨病辨证思路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治疗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7.
蒋传义 《四川中医》2012,(5):115-116
患者病起于夏秋炎暑时节,日晒、风雨、暑湿、汗水诸邪浸渍肤腠、毛窍,积滞腐浊排泄不畅,湿热瘀阻为致病关键,关键攻破,诸邪将为之悉退。  相似文献   

8.
信宜市民间名医张铁文善用中医辨证论治杂病,对暑湿病邪所致之头晕证治有独到经验,现就该方面对其学术观点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9.
暑热为夏季之主气。暑热之气为患,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暑为阳邪,最易耗人津气;二是暑多夹湿,最易侵人肠胃。小儿娇嫩之体,易感而罹病。临床一般以邪客肺卫与暑湿侵犯肠胃为常见。邪客肺卫,当以宣暑解表为治。暑湿之邪客于肠胃,需分寒热虚实,当以消暑祛湿为治。但湿邪为患,当化、当燥、当利,治宜详审。后附笔者临证治验医案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阮石全  郑其进 《陕西中医》1998,19(6):261-262
<正> 作者认为暑湿病邪既有暑邪的火热特点,又有湿邪重粘滞、缠绵胶着的双重致病特点,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多危重且速变,尤其是岭南夏季的多发病,因此,治疗暑湿病邪要遵循其致病特点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1.
黄淑芬教授寒温并用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芬教授认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治疗外感发热善于寒温并用,以辛温解表之品,配合寒凉药疏表达邪,开郁透热,并防寒凉冰伏,收效甚捷。本文介绍黄教授寒温并用治疗风热郁表、邪热闭肺、太阳少阳合病、暑湿郁滞病案4则。  相似文献   

12.
<正>中暑和暑湿感冒都是夏季十分常见的疾病,两种疾病在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往往分辨不清,容易造成用药不当,延误治疗。中暑与暑湿感冒的区别?第一,暑湿感冒是夏季感受风邪或寒湿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病证,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如"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或咳嗽)";而中暑虽有发热(比感冒发热重),但没有恶寒、鼻塞、流涕之类的感冒症状,这是与感冒  相似文献   

13.
夏天第一方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古人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透支,生冷食物过大,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之亢热,于是受伤为病。”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因天暑下迫,土湿上蒸,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亦称之为暑湿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温夹湿之证。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深谙运气之理,认为"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多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自注解释为"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司天之气是吴氏预测子、午、丑、未之年伏暑多发的主要依据。伏暑病最大特点是过时而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到秋冬季而发,"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可见,伏暑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气虚而感受暑湿之邪,则易使暑湿停留体内而发为伏暑,故暑湿之气的强弱决定伏暑是否多发-暑湿主导,不可只拘泥于"子、午、丑、未"而忽略干支相配后的具体年份,同时还应对非"子、午、丑、未"年的运气特点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6.
<正> 急性胃肠炎,为夏、秋两季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为主症。如以呕吐、胃脘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症状均较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本病的发生,多为感受暑湿之邪,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或饮食不佳,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以致损伤脾胃之气,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而为病。病邪犯胃上逆而发生呕吐;病邪伤脾下迫,而发生腹泻;肠胃清浊之气逆乱,则见脘腹疼痛。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湿浊内阻。若因暑湿、食积阻滞者,见证多为湿热;寒湿冷饮伤中者,见证多为寒湿,如吐泻频剧、津液耗伤  相似文献   

17.
燥湿同形同病解燥邪之形成燥者干也,湿者濡也,水流湿,火就燥,在六淫为对待之二气,在病机有寒热之殊形,其不能合论混言也明矣。然燥病每由湿化而来,如湿温初起,本属湿也,及其转变,则化燥矣。周学海云:“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  相似文献   

18.
陈滨砫 《新中医》2006,38(4):83-84
外感表证每因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肺卫肌腠,正气奋起抗邪所致。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苔白、脉浮为主要症状。六淫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别,人体体质又有阴阳强弱之异,且邪气常有兼夹,所中部位不一,故证型颇多,治法也不同,治法大多沿袭伤寒或温病理论,方剂学虽有辛温、辛凉、扶正解表等常法,但也难以窥视全貌。笔者临证为了准确辨证论治,根据外感表证不同病机特点进行分型别类,归纳为10法与10方,易于临床掌握和应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花 《四川中医》2000,18(12):1-2
陆长清教授是我院知名儿科专家 ,从事中医儿科三十余载 ,善治小儿各种疑难杂病 ,临床用药颇多创新。陆老根据小儿发热的病理病机特点 ,对急性高热以温凉并施 ,表里兼治 ,宣透清解为法 ;对内伤发热则以清补并用 ,宣畅气机 ,疏和化滞为要 ,常取得满意疗效。1 病因病机陆老认为 ,引起发热的致病因素很多 ,根据病邪之不同和证候特点 ,可以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个方面 ,其中以外感发热居多。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所引起 ,发病较快 ,易于传变 ,多属实证 ;内伤发热多因饮食积滞 ,郁积化热 ,或阴阳失调 ,脏腑积热 ,以及气血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