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总结182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死亡,病死率为21.98%。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塞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1)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四个。结论前壁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点和死亡原因,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0年~2005年1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死亡组死亡原因(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心外因素)等.结论 AMI患者住院病人女性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死亡率,男、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死亡直接原因最主要的是泵衰竭(53.84%),心肌梗死梗死部位主要是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间壁)(86.92%).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PCI)治疗后的辅助疗效。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65例,全部成功行急诊PCI治疗,观察组38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IABP治疗,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尿量增加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治疗后行PIAB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对照组24例AMI并泵衰竭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及PCI术。观察组PCI术前或术后置入IABP球囊。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低血压或休克状况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30例(85.71%),死亡5例(14.29%)。对照组24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7例(70.83%),死亡7例(29.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39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89例AMI患者中 39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梗死多累及前壁 ,死亡时间多在发病 1周内 ;老年患者、大面积梗死、再梗死者病死率高 ;死亡的主要原因为 :泵衰竭、心脏骤停及心脏破裂。结论 尽早防治AMI,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以达到降低A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易远明 《河北医学》2013,19(9):1362-1366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t)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50例(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仅使用常规药物的AMI并泵衰竭50例PCI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临床症状、转归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50例低血压或休克状况,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P〈0.01),且顺利通过PCI手术期,痊愈出院,仅5例死亡,成功率90.0%,死亡率10.O%。对照组50例中,37例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3例分别死亡,成功率74.0%,死亡率26.0%。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生存率,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示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辅助治疗有明显的益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疗效(IRA再通及近期临床并发症等),为急性STEMI患者选择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急性STEMI患者63例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直接PCI及常规的冠心病药物治疗,根据2007年ACC/AHA STEMI指南的标准判断PCI成功率及观察住院期间有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术、死亡)等。结果63例患者中IRA再通60例,IRA再通率95.24%,其中4例泵功能Killip IV级患者PCI全部成功,再通的60例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改善,无猝死、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急诊搭桥及死亡等重大临床事件。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STEMI患者并使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的高效治疗措施,尤其合并有泵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更能从急诊PCI中明显受益。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高,本文收集了AMI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0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AMI住院后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1.
薛宏伟  刘斌  李蕾  孔彦 《黑龙江医学》2012,36(4):257-26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86例行PCI治疗的初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MIP分为MIP阳性组(A组,n=87)和MIP阴性组(B组,n=99),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冠脉病变、侧支循环、血管开通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估MIP对行PCI的AMI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A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住院期间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CK、CK-MB峰值、QRS积分、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B组低;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指标LVEF比B组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比B组低;住院近期预后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B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了85例首次出现AMI并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0)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n=45)。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第1天及第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术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28d时LVEDVI、LVESVI、LVEDD减小,LVEF明显改善,且梗死后MACE发生率下降(P均<0.05),出血比例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近期改善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演变,降低AMI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的风险无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3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与50例老年前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发病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这可能与并发室颤、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心衰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后的左室舒张功能。方法30例首次确诊为AMI患者,行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QTV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频谱,并分析左室舒张功能评价资料。结果30例AMI患者术后1、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左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及其与左室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比值E/A、二尖瓣环平均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m)及其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m)比值Eam/Aam增高,心率(HR)、E/Eam显著减低(均为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E、Eam、E/A、Eam/Aam增高(P〈0.05或P〈0.01),E/Eam减低(P〈0.01),HR未见明显变化(P〉0.05)。本组AMI患者舒张功能异常以充盈迟缓型为主,少数为假性正常型,未见限制型。等容舒张时间在舒张功能充盈迟缓时延长,假性正常化时缩短至正常范围(P〈0.01)。年龄、HR都是舒张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年轻AMI患者的舒张功能在PCI术后显著提高,QTVI所测E/Ea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异常,Ea、Ea/AaE/A联合及IRT可更准确地反映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程度,估测AMI后左室心肌缺血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左主干狭窄伴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严重左主干病变伴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6例。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0例。60岁以上者172例(58.1%)。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46例(83.1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脑梗死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5±0.6)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281例(95.10%)。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2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例(2.36%),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心室纤颤2例、脑岀血1例、消化道岀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26例(8.78%),其中低心排量综合征8例、心室纤颤4例、呼吸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包压塞2例、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2例及脑岀血2例。212例(71.62%)患者随访2-84个月,3例死亡(1.01%),2例与心脏病有关。结论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狭窄高危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左心功能低下者预先置入IABP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改善了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Hu TH  Liu XL  Ren J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6):1108-1111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 h)45例,B组(6~12 h)15例和C组(12~24 h)35例.分别比较A、B、C 3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术后A组的心衰发生率(8.9%)、总死亡率(2.2%),均明显低于B组(13.3%与6.7%)、C组(34.3%与14.2%),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9±4.2)mm明显低于B组(49.0±3.1)mm、C组(52.5±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则患者心功能恢复越好,心衰发生率越低,左室重构越低,死亡率越低,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ognos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time windows on initiating 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in 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tients.Methods Ninety-five AMI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were enrolled continuously from January 2007 to September 2008.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direct PCI,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after AMI,< 6 h(Group A,n=45),6-12 h(Group B,n=45)and 12-24 h(Group C,n=35).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se 3 groups in terms of the post-PCI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an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inside diameter(LVEDV)were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m at Month 6.Results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and follow-up,Group A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 than Groups B and C.And Group B had a lower rate than Group C.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mpared with LVEF(%)(52.25 ± 4.27)in Group B and LVEF(%)(47.75 ± 6.86)in Group C,LVEF(%)(57.51 ±6.9)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ECG at Month 6 months.LVEDV(mm)(45.89 ±4.23)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LVEDV(mm)(49.0 ±3.1)in Group B and LVEDV(mm)(52.46 ±4.9)in Group C.The differences were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n early time windows of initiating PCI in AMI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the mortality rate.All these measures coul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7.
方毅  陈家林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41-42,4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52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心律及起搏器功能分为三组进行观察:持续性房颤CRT组8例,窦性心律CRT组40例和窦性心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组4例,观察患者术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2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为4~57个月,平均(38±10)个月,总病死率为32.7%(17/52)。心脏性死亡14例,占82.4%,其中6例为心力衰竭恶化,8例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余3例为非心脏性死亡。持续性房颤CRT组5例死亡;窦性心律CRT组12例死亡;窦性心律CRT-D组均无死亡;三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病死率(62.5%)较无肾功能衰竭者(19.4%)高(相对危险度为4.302,95%CI为1.598~5.889,P〈0.01)。结论心脏性死亡是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和SCD。CRT-D和CRT患者之间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患者接受CRT较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显著的获益,另外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T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41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配对入选38例设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30d内左室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肌缺血事件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30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P〈0.05),两组在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等方面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这一结果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