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建坤  王宏宇  李杨  董世涛  刘志龙 《口腔医学》2019,39(12):1108-11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面容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高角病例14例为研究对象,拔除四颗前磨牙,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种植体支抗,对以上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影测量片,对测量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改善,Z角增大,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唇倾度(U1-SN角度,L1-MP角度)减小,上下切牙相对上下颌骨内收(U1-NA距离、L1-NB距离),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骨垂直关系控制良好,SN-MP角减小,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钉支抗通过拔除四颗前磨牙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进行治疗,能控制上下颌骨垂直向距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达到临床掩饰治疗的目的,降低患者正颌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口外弓作为强支抗在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微型种植体支抗组16名,口外弓支抗组10名,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两组的上下颌骨及上下颌牙齿的各角度、线距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在对上下颌骨的影响、覆覆盖的控制上有相同的效果,但对上颌前后牙的移动上两种方法有明显区别(P0.05),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1.1mm(微型种植体组)和2.6mm(口外弓组),上颌切牙内收量8.9mm(微型种植体组)和5.5mm(口外弓组)。结论两种加强支抗的方法在正畸治疗中均可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上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和上颌切牙的内收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0 ~ 13岁。所有患者均为早期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远中磨牙关系,上牙列轻、中度拥挤,均角的非拔牙病例。应用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侧貌软组织相关指标的头影测量及比较分析,评价矫治前后相关软组织侧貌轮廓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均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将骨性Ⅱ类、远中磨牙关系的错牙合畸形矫正为骨性Ⅰ类、中性磨牙关系,患者侧貌改善,获得满意矫治效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鼻唇角增大、上唇倾角减小、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P)减小、上唇突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明上唇得到了内收;颏沟倾角增大,说明颏部向前生长;下唇倾角增大,说明下颌向前生长。结论 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可明显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口外弓作为强支抗在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微型种植体支抗组16名,口外弓支抗组10名,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两组的上下颌骨及上下颌牙齿的各角度、线距的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在对上下颌骨的影响、覆(牙合)覆盖的控制上有相同的效果,但对上颌前后牙的移动上两种方法有明显区别(P〈0.05),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1.1mm(微型种植体组)和2.6mm(口外弓组),上颌切牙内收量8.9mm(微型种植体组)和5.5mm(口外弓组).结论 两种加强支抗的方法在正畸治疗中均可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上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和上颌切牙的内收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口外弓推磨牙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殆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成勇  陈斯军 《口腔医学》2004,24(6):374-374
目的 研究口外弓推上颌磨牙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殆后的组织变化。方法 用口外弓推磨牙远移治疗12例安氏Ⅱ类错he。通过治疗前后X线测量及模型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磨牙关系均被纠正至安氏Ⅰ类关系。结论 口外弓推磨牙远移配合方丝弓矫治器是矫治安氏Ⅱ类错he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生长发育期安氏Ⅱ。错胎非拔牙矫治中Forsus联合固定矫治器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名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IIt错胎不拔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Forsus或口外弓、颌间Ⅱ类牵引进行治疗,选择21例作为生长发育对照组。对矫治前(TI期)和治疗后(T2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T1期3组病例各项测量值差异,以及组间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差值,并对两治疗组间矫治疗程进行t检验。结果:Forsus组ANB、Wits值减小明显,上下颌骨长度差值增大显著。两治疗组下颌骨向前生长明显,Co-Go增加;两组病例均出现上前牙舌倾、伸长,下前牙唇倾,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口外弓组更明显。Forsus组疗程明显短于口外弓组。结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胎患者,Forsus矫治器可成为代替口外弓、Ⅱ类牵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性Ⅱ类高角型错颌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同时伴矢状向和垂直向异常,是正畸治疗的难点。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其治疗方法的文献报道,作用机制及效果不一。本文详细介绍骨性Ⅱ类高角型错畸形的临床表现、形成机制和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外弓推上磨牙向后矫治上颌轻度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替牙晚期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先用口外弓推上磨牙向后矫治,然后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对治疗前后相关的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唇倾度得到改善,磨牙关系调整为中性。Mss-Y平均后移4.5mm,Iss-Y平均缩小4.47mm,⊥-SN平均缩小14.33&#176;,⊥-T平均抬高16.2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口外弓推上磨牙向后矫治上颌轻度前突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鼻咽体积(V)、腭咽体积(V)、舌咽体积(V)、喉咽体积(V)、口咽体积(V)、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V、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V、V、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峆)患者,通过联合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治疗后牙与骨的改变.方法:60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n=20)只使用颈带口外弓治疗,第2组(n=20)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联合治疗,第3组是未治疗的对照组(n=20).治疗前后牙和骨的改变通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治疗组前面高增加较对照组大,下颌支高度显著增加;下颌多用途弓引起下切牙压低且舌倾,下磨牙远中倾斜而来伸长;与对照组比较,颈带口外弓治疗后上磨牙伸长平均值不足1mm.结论:治疗组上颌突度显著减少;前面高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下颌支高度也显著增加,下颌平面无显著改变.治疗组上磨牙伸长小于1mm,可以认为没有临床意义.下颌多用途弓引起下切牙压低、舌倾;下磨牙远中倾斜,没有伸长.多用途弓并没有影响下颌的旋转.  相似文献   

11.
《口腔医学》2017,(7):664-667
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矢状向及垂直向的不调。学者们对其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X线及治疗方法等都有很多研究,其机制及治疗效果各不相同。该文就骨性Ⅱ类高角型错牙合畸形的特殊性,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以后的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治疗后的长期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用口外前牵引及颏兜矫治骨性Ⅲ类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上对骨性前牙反的治疗早期可通过抑制下颌生长,用上颌前牵引来调整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成人的骨性反则通过正颌外科的方法解决。但对于恒牙列早期患者,BMI(骨成熟度指数)为80~90%的前牙骨性反患者是等待手术呢?还是用积极的措施调动其生长发育的潜力?本文用口外前牵引及颏兜治疗7例患者,均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 1)A、B组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 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颌骨与牙包含三个维度:矢状向、横向和垂直向,以往临床上错畸形的矫治常聚焦于前突或后缩问题,而易忽略垂直向问题。垂直向问题往往对矢状向产生影响,如垂直向发育过度患者多呈现高角骨面型,易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形成骨性Ⅱ类错畸形。早期由于相应的矫正手段有限,正颌手术一直是骨性Ⅱ类高角面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种植支抗的出现及应用,使用微钛板和(或)微螺钉种植体可以提高单纯正畸治疗的垂直向控制效果,减小了部分轻、中度垂直向发育过度患者的治疗风险和创伤。本文旨在回顾近年关于正畸代偿及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矫正成人骨性Ⅱ类高角病例的研究,从不同方式的控制效果、稳定性分析以及临界病例的治疗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垂直向控制纠正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骨切开(Le Fort Ⅰ osteotomy)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在矫治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骨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骨,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骨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骨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患者,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胎、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176;)、U1-SN(&#176;)、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