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水平向唇组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而垂直向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上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S)与上切牙颈部的位置变化(H—Pro)正相关,下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i)与上切牙突点(H—UIP)的位置变化正相关。结论: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正畸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组织水平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软组织的三维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24例,分别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三维扫描,测量27个软组织项目。所有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上切牙内收6.12 mm,下切牙内收4.58 mm,上唇显著后移,而下唇显著向上向后移动。唇和切牙内收比率在上颌约为52%,下颌约为82%。结论:三维扫描可以有效的反应软组织变化。双颌前突患者的上下唇显著向后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取16例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均于拔牙后应用直丝弓或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并做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以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1)上下颌骨间关系无明显变化[SNA、SNB、AN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L1-MP、UI-LI、U1-NA、L1-NB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3)颏厚(Pos-Po)、鼻唇角(Cm—Sn—Ls)、面凸角(N'-Sn-Pg’)、上唇厚(UL-UI)、下唇厚(LL-LI)、上下唇角(A’UL-B’-LL)治疗后显著增大,鼻、唇、颏的协调关系得以明显改善。结论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正后,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锋 《口腔医学》2006,26(6):440-44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颌联合正畸治疗骨性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骨性双颌前突患者,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治疗方法进行矫形治疗。结果:22例患者术后均无牙齿变色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且根据X线测量分析及临床所见,牙、颌、面关系协调取得较好的效果,咬合关系良好,经过临床观察和随访,效果稳定。结论:正颌联合正畸治疗可以有效地保证骨性双颌前突患者肌肉等软组织对新的颌骨位置的适应和改变,并且有利于咬合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倪密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4,(4):241-244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患者微型种植体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规律,评估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患者15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矫正结束,患者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上切牙内收(3.12±0.90)mm,下切牙内收(2.63±0.83)mm,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了(3.45±1.19)mm和(2.18±0.38)mm,且鼻唇角增大。软硬组织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其中上下唇突度、鼻唇角大小的改变与前牙突度的改变呈高度相关。93.3%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使上下前牙得以有效内收,同时改善面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拔牙矫治是矫正双颌前突的一种常用方法。作者研究了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下颌骨的位置变化 ,为预测矫治后效果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 14名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 ,年龄 12~ 16岁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情况 ,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方法 :对 14名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的 9项硬组织指标进行对比 ,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9项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 ,SN距增加 1.41mm ,有效上颌骨长度增加 2 .92mm ,有效下颌骨长度增加 4.3 1mm ,上颌突距减小 1.5 8mm ,下颌突距减小 1.94mm ,上切牙突距减小 4.3 4mm ,下切牙突距减小 3 .3 2mm ,上前面高增加 2 .5 1mm ,下前面高增加 3 .94mm。结论 :矫治前后硬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不同 ,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决定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治疗成功的变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头影侧位片,探讨决定其治疗成功的骨性和牙性变量。方法:采用Win-ceph7.0软件对21例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逐步判别分析法寻找对治疗结果具有明显预测作用的变量。结果:具有明显差别的变量有APDI,PNS-ANS,腭平面角等。对治疗结果具有预测功能的变量为:APDI,U1-APOG,POG-NB。结论:Ⅰ类骨面型的趋势,发育良好的颏部和小的上中切牙突距,对双颌前突的成功治疗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两种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的矫治效果,以及支抗对磨牙的控制作用.方法 30例需最大支抗的双颌前突病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分别配合J钩(15例,A组)和种植体支抗(15例,B组)控制磨牙,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虽然矫治前A组和B组U6C-PP分别为(12.4±0.2)mm和(12.5±0.1)mm,治疗后两组U6C-PP分别为(12.6±0.1)mm和(12.8±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矫治结果临床差异不显著;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均能控制支抗磨牙,且在支抗控制上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硬软组织的变化在男女之间,生长期与非生长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本文按标准选用16名非生长期的成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的病人均拔除了四个第一双尖牙,均用标准的Edgewise矫治器矫治,平均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治疗。矫治前后在正中和唇松弛位的状态下拍摄X线头影测量测位片。采用15项测量值来评价颌骨和面侧貌的变化。其结果为:上前牙平均内收5.36mm.下前牙平均内收3.71mm,而上下颌基骨无明显的改变。软组织上唇突度减小2.38mm,下唇突度减小2.22mm,上下唇的长度有明显的增加。上颌硬软组织的变化比率为44.4%,下颌的比率为59.8%。  相似文献   

15.
刘清  曾琳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3):164-168
目的 初步探讨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第一磨牙早失的临床矫治方案.方法 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第一磨牙早失患者1例,经临床及X线检查,分析存在问题,确定治疗目标,设计非典型的拔牙矫治方案,使用MBT和种植支抗技术矫治.结果 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颜面对称,开唇露齿及“龈笑”消除.侧面突度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双侧尖牙中性关系,下颌双侧第一磨牙间隙关闭,前倾的第三磨牙竖直并建立了良好的邻接关系及咬合关系,但上颌牙列中线调整失败.结论 对于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关闭磨牙甲失间隙时下切牙舌倾加重深覆(牙合),从而增加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的风险,故治疗中尽早使用长距Ⅱ类颌间牵引,并有必要在治疗后期以种植支抗压低上颌切牙,改善深覆(牙合).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宋卫华  刘红英  李东  段银钟 《口腔医学》2010,30(9):535-537,550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部软组织的改变。方法 对34名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8项侧面部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侧面部软组织的改变。结果 18项软组织指标中5项角度指标的改变在男性组与女性组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13项线距测量指标中的上唇厚度、下唇厚度、鼻凸度均增大,而鼻底厚度在男性组与女性组改变不同。结论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凸度减小,男性与女性上唇、下唇的变化不同,患者的鼻、唇、颏关系得到改善,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宋卫华  李东  段银钟  周丹 《口腔医学》2007,27(6):311-313
目的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的改变。方法对34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1项颅颌面结构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颅颌面结构的变化。结果8项角度指标在男性组与女性组矫治前后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3项线距测量指标S-N、S-ANS和S-Gn在男性组和女性组矫治前后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组S-N平均增大2.02mm,S-ANS平均增大3.31mm,S-Gn平均增大5.73mm。女性组S-N平均增大2.03mm,S-ANS平均增大2.82mm,S-Gn平均增大4.83mm。结论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上颌骨、下颌骨及前颅底的生长方向在治疗前后无变化,但3者的生长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刘琳  吴平  翟俊辉 《口腔正畸学》2009,16(2):99-103
目的评价成人双颌前突错骀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拔除第一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临床已完成的10例由于病变需要拔除第一磨牙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患者平均年龄25.5岁,均存在一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已早失磨牙一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对10例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矫治要点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疗程34.5±4.5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骀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出侧貌突度的减小。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的内收。结论: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