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钛膜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选取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骨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骨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在拔牙后5~6个月时,牙槽骨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0.89)%,(14.71±0.92)%,(7.434±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0.01)。结论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骨骨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牵张成骨中促进骨痂固化的作用,为缩短固定期提供新思路.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接受速率为0.5 mm/12 h的双侧下颌骨同步牵张成骨.在固定期早期,向一侧下颌骨新生骨痂中两次注射人类NGF-β溶液(0.04 mg/次),另一侧注射安慰剂.在固定期第14天(n=8)、第28天(n=8)取材,下颌骨标本接受机械强度测试和骨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在固定期第14和28天的NGF处理侧,骨痂最大负载值和骨量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0.05).骨量百分比对照侧为(33.0±4.9)%、(52.8±8.8)%,实验侧为(49.8±11.6)%、(66.5±14.9)%.结论 局部注射的人NGF-β溶液能够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生骨痂的固化,这为缩短固定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硅橡胶膜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骨膜下置入硅橡胶膜铺盖兔子胫骨缺损。结果表明,置膜8周后骨缺损形态结构已恢复接近正常。提示在愈合早期。硅橡胶膜承受和分散外力,保持成骨组织结构稳定,从而促进骨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4.
引导骨再生理论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anemark教授建立的牙种植体骨结合理论 (osseointegra tion)奠定了口腔种植技术的理论基础 ,使牙种植体的临床成功率得到了保证 ,10年累计成功率达到 90 %以上。然而 ,缺牙后牙槽突骨量不足一度成为限制牙种植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在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以前 ,牙种植体以  相似文献   

5.
牙髓显微外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根尖周骨组织缺损的再生。虽然近年来牙髓显微外科的治疗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软组织下方的骨缺损解剖形态却鲜有关注。本文对在显微外科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骨缺损进行了分类.讨论了目前用于治疗这些缺损的技术和材料.并描述了治疗这些骨缺损的临床步骤。  相似文献   

6.
由于他汀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降胆固醇活性,它已经彻底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反应、骨代谢和细菌清除.通过骨支架材料负载此类药物在颌骨缺损再生中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调控骨代谢的直接作用机制以及通过骨免疫间接调控骨代谢的多向性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人工骨颗粒对于骨再生的引导作用。方法:将人工制备的无机骨颗粒分为直径300~500μm和850~1000μm植入GBR动物模型,分别在植入后4周及10周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测量。结果:术后4周时,2个实验组均可见新生骨自颅骨骨面沿人工骨颗粒向扩增区域内部生长;术后10周时,小颗粒组新生骨数量明显多于大颗粒组,且更加成熟致密,多处可见桥连样结构。新生骨面积比、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的接触长度、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之间空隙的比值、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的接触长度比,两组均随时间的延长发生显著性增加;且在术后4周与10周时,前3个指标均为小颗粒组高于大颗粒组,而接触长度比则在4周和10周时大、小颗粒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人工骨颗粒周长和人工骨颗粒空隙比,小颗粒组在4周和10周时均显著高于大颗粒组。结论:在人工骨材料植入的早期阶段,小颗粒组较大颗粒组具有更强的骨引导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骨形成蛋白治疗骨缺损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骨形成蛋白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从骨代用品中的重要诱骨成分,组织工程中的骨特异生长因子和临床应用病例等方面,着重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临界性骨缺损的定义、病理机制,并以大鼠为重点,对以往文献中研究骨修复材料时所用的不同动物不同部位的骨缺损的大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原发性腭裂硬腭骨质缺损整复矫治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阐述了以骨引导再生、骨诱导再生、移植整复、牵张成骨法,以及其他不同方法理论为基础的原发性腭裂骨缺损整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对其选用的材料、整复效能、效果及其相关机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结构,分布和释放特征、及其在骨组织再生修复过程的生物学行为,认为FGF一方面能够通过跨膜受体的介导作用,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刺激其它生长因子的分泌,共同发挥诱导成骨作用,在进一步阐明FGF诱导成骨机制的基础上,展望开发FGF缓释载体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口腔种植领域,尤其是在种植体的植入同期导致骨开窗/骨开裂,种植体的螺纹部夯暴露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使用GBR进行纠正,其临床效果的评价作为GBR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GBR运用于骨开窗/骨开裂的临床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去蛋白化无机牛骨(Bio-Oss)及钛加强膜(Gore~Tex)在拟种植区先进行垂直性骨增量,对种植体植入后进行早期负重,评估种植体负重1年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20名患者的25个位点采用Bio—Oss联合膨胀的聚四氟乙烯钛加强膜进行垂直性引导骨再生手术(GBR).1年后.取出膜.植入64枚种植体(基线水平).30d后负重。基线水平及1年后摄标准根尖片。由1名独立的观测者对X线片上组织再生量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进行临床评估。检测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情况、垂直骨再生量、种植体周围骨量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无患者失访.25个部位中23处愈合良好,有2处显示早期膜暴露.再次进行外科手术,2个月后也获得良好愈合。临床检测显示:平均垂直骨丧失5.6mm(s=1.7mm),行GBR术后,垂直骨量平均增加了5.2mm(s=1.5mm)。来自4名患者的5个组织学样本显示.异体骨及新生骨占骨总量的52.6%.散在的移植物颗粒被层状骨包绕。1年的功能负重后所有的种植体均处于稳定状态.种植体存留率为100%。在1年的随访期中,从X线片观察到种植体周骨丧失与基线水平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95mm;S=0.21mm;95%可信区间0.85~1.05:P〈0.001)。结论: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通过使用去蛋白化无机牛骨及不可吸收加强钛膜.可获得满意的垂直骨量增加.种植体植入30d后即可负载,种植体功能负重1年后.再生的垂直骨组织显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正>1982年,Nyman用一种半透性滤膜治疗牙周病,后扩展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1993年,Buser等提出了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regeneration,GBR)的概念。其原理是根据各类组织细胞迁移速度不同,将屏障膜置于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阻止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允许有潜在生长能力、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141例通过Bio-Gide生物膜引导的再生骨中种植和负重的259枚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可通过GBR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患者141例其中123例202枚种植体周存在水平向骨吸收,种植体通过GBR可同期植入;18例57枚种植体周骨缺损量较大,存在垂直向多壁骨缺损,需先通过GBR技术引导新骨生成,6—8个月后再植入种植体。生物膜均采用可吸收性的Bio—Gide膜,骨移植物为自体骨与Bio—OSS骨粉的混合物术后1、3、6月进行X光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种植修复体完成后,分别于戴牙后6、12、24月定期复诊,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结果:二期手术时,141例253枚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结合,6枚种植体周围形成纤维愈合而失败,后经重新种植,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6—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he功能。结论:Bio—Gide生物膜引导再生骨中种植体成功率为96.9%,与正常骨组织中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评价以无机牛骨(deproteinizednaturalbovinemineral, Bio-oss)作为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 BMP)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60只兔子随机分成两组,在兔子的股骨预备种植窝后制造标准开放式骨缺损,宽3mm、高4mm、厚3mm,然后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的3. 3mm×8mmBLB种植体,一组骨缺损填入Bio-oss,另一组填入Bio-oss/BMP复合骨。于术后2、4和6个月取样本,制作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形态学观察,骨结合百分率测定和计算机组织图像定量分析。结果:两组的骨缺损处均有新骨形成,Bio-oss/BMP组与单独植入Bio-oss相比,新骨形成更早、新生骨量更多、骨的矿化程度更高。2、4和6个月的骨结合百分率均高于Bio-oss组。结论:Bio-oss是BMP理想的载体材料,Bio-oss/BMP复合骨可更快更有效的促进骨组织再生,并形成理想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18.
胚胎骨引导骨再生膜下植入对颌骨缺损修复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胚胎骨(Fetal BOne,FB)的空间维持能力和聚乳酸膜(PLA)胚胎骨复合植入(PLA/FB)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在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凳骨下缘形成方形骨缺损,一侧缺损表面以PLA膜严密覆盖,另一侧缺损内植入FB后表面覆盖PLA膜,术后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各期单纯PLA膜侧多数标本发生程度不同的膜塌陷,复合植入侧仅3例发生轻度膜陷,组织学观察,术后4,8周复合植入侧成骨量高,骨组织丰富,12周时复合植入侧再生皮质骨连续致密。结论 PLA/FB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成骨活性高,骨量多,骨外形恢复优于单纯PLA膜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两种骨代用品在模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模型内的成骨性能.方法:采用大耳白兔颅顶骨一壁骨缺损模型,植入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和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以无机牛骨材料(bio-oss)作为阳性对照、自体血块组作为阴性对照,序列荧光标记技术标记新生骨,分别在8周和12周时取标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新生骨标记,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三种植骨材料表现出不同的骨生长特点.8周内新生骨生长集中在Bio-oss颗粒表面和内部孔隙,在颗粒间有少量骨小梁样新生骨生长连接;8-12周新生骨在颗粒闾骨小梁样结构快速生长,在孔隙内生长均较快.8周内新生骨主要在CHA颗粒表面生长,在孔隙内生长较慢;8-12周主要在颗粒之间较快生长,孔隙内生长较慢;OAM初期新生骨生长较迅速,显示出明显的成骨优势,但是在8-12周后,新生骨生长缓慢,有局部吸收.结论:在一壁骨缺损的动物实验中,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成骨性能稳定,成骨方式接近无机牛骨材料(bio-oss);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成骨性能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其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20.
骨替代材料目前已成为拔牙位点保存术、牙槽嵴骨增量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主要材料,而羟磷灰石、磷酸钙和生物活性玻璃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生物降解性、骨再生能力和骨结合率成为骨替代材料的代表.单一成分骨替代材料的诱导骨再生能力取决于材料本身的表面形貌、结构、成分、孔径和孔隙率.按不同比例复合的新型骨替代材料,可使原单一骨替代材料的性能得以互补.骨替代材料与血小板浓缩物的联合应用,可促进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激发成骨细胞的活动,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利于骨替代材料存活.骨替代材料与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可获得不同程度骨结合和骨改建,增加材料的细胞黏附率,改善支架的力学性能,在骨愈合早期即能促进新骨形成.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骨替代材料的成骨性能日臻完善,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