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9例行MRI检查。结果45例ABC发生于长骨37例,占82.2%;发生于骨盆8例,占17.8%。伴有骨巨细胞瘤和骨纤维结构不良各l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余乐平  余文行 《江西医药》2010,45(4):353-355
目的探讨骨干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干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6例骨干细胞瘤中,仅1例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MRI对软组织肿块、骨性分隔等侵袭性特征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且以MRI为更佳。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组织学构成。结论骨干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能更好评价其对软组织蔓延等侵袭性特征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少见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表现,以提高对动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平片和CT片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脉瘤样骨囊肿的CT特征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4例;CT显示囊内纤维性或骨性间隔4例;密度不均呈多囊状,病变大部为液性低密度区,边缘表现为分叶状细薄骨壳10例;且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可有骨硬化。增强扫描,囊腔间隔强化而更清晰。结论 CT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囊内的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9年3月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本组1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囊性型6例,溶骨型9例,恶性2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2例,复发3例。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MRI在显示病灶范围、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周围结构受累情况及部分细节的表现上明显优势于其他影像手段。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普通X线平片、CT检查、MRI检查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夹层动脉瘤13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示主动脉增宽、迂曲、扩张10例,主动脉壁钙化层移位7例,CT查及DeBakey 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4例;MRI探及DeBakey 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1例.结论 CT和MRI是夹层动脉瘤诊断的重要手段,X线平片是影像检查的基础,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短小液平影像特征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腹部数字化X线成像立位片发现短小液平的患者93例,所有患者当日均行16层螺旋CT腹部扫描,采用腹部9分法,比较腹部数字化X线成像及CT影像图像,统计发现短小液平的患者及液平分布区域,并与患者最终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93例腹部数字化X线成像立位片发现短小液平的患者,数字化X线成像医师均认为有临床诊断价值(100.00%),CT显示短小液平81例,但其中仅有9例被认为有临床诊断价值(11.11%)。短小液平的形成与多种病因有关。结论:腹部数字化X线成像立位片易发现短小液平,发现几率高于CT(p<0.05),短小液平对腹部病变具有指示性作用,但不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王亮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320-320,433
目的了解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平片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为骨化性肌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X骨化性肌炎中,发生于肩关节2例、肘关节2例、髋关节7例、胫腓骨近段1例、股骨远段2例、足跖骨周围1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影像学分为3期,在不同时间,X线和CT表现各有异同。急性水肿期(早期)3例,X线表现为软组织内条片状或分层状骨化影,CT表现周围软组织内片状钙化,边界不清。增殖肿块期(中期)9例:X线表现为软组织内骨性致密影,CT表现为分层状“蛋壳”样骨化。骨化修复期(晚期)3例,X线表现为周围软组织内致密影,周围软组织被推压移位,CT表现为周围软组织内大团状高度致密影,与局部骨皮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示肿胀软组织无强化,无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和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如缺乏特征性表现,难与骨恶性肿瘤鉴别时,可做MR/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与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特征表现.方法 选择患者80例,原发性和继发性各40例,根据病理分型统计两组X线表现类型及X线特征样改变.结果 原发组X线表现类型中偏心型比例为82.5%,显著多于继发组的30.0% (P<0.05),髓内型比例为12.5%,皮质型比例为5.0%,显著少于继发组的32.5%和37.5% (P<0.05).原发组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及液-液平面的比例分别为82.5%、77.5%和72.5%,均显著高于继发组的12.5%、17.5%和7.5%(P<0.05).结论 对于青年男性,X线表现为偏心型病变,并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或者液-液平面改变者,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