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颈静脉球及临近颈内静脉接受来自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髁导静脉及岩斜下静脉的静脉回流。结论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可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的不同神经纤维束在整个行程中彼此独立,副神经仅由脊髓根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 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 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3.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后入路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神经内镜应用于远外侧入路,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10例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前提下,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颈静脉孔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对颈静脉孔区结构进行良好地显露。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颞下窝入路(A型)对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Ⅸ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Ⅸ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Ⅸ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例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位,Ⅸ神经位于前腔隙,X、Ⅸ神经位于中腔隙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例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肿瘤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轻度的后组脑神经损害及面神经不全损害表现(House Brackmann Ⅱ级);1例患者原先后组脑神经损害表现改善,无面神经损害表现,听力保留;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例患者面神经或后组脑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无肿瘤复发。结论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操作简便,能在保护迷路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适用于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并向颅内脑池明显扩展的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情况及其处理,以提高对后组脑神经损伤的认识并改进处理方法。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颈静脉球体瘤12例,后组脑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3例,胆脂瘤1例,颞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瘤病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均采取手术治疗,30例全切,1例近全切,1例大部切除。结果:除1例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外,其余31例术后随访1-6年。术后后组脑神经功能仍正常者5例,新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者8例,原有神经功能损伤者1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剧表现。手术前后行气管切开者8例,其中3例出院前拔管,5例带管出院。出院时后组脑神经损伤代偿者20例,失代偿者6例。失代偿者术后随访中3例代偿,2例部分代偿,1例未代偿。结论: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是常见并发症,术前应根据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等综合评估,术中应尽量保全神经,早期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术后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例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在横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双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 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的手术进路。方法 :对 8例本病患者取改良乙状窦后进路 ,进入桥小脑角 ,暴露颈静脉孔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颈静脉内孔周围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 ;如并发三叉神经痛者同时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结果 :8例术后舌咽神经痛 (其中 2例并发三叉神经痛 )症状均完全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7年无复发。结论 :舌咽神经痛经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行颈静脉内孔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根 ,可以获得解除疼痛、永不复发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