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英  吴芸 《吉林医学》2002,23(6):376-377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1972年由日本病理学家Kikuchi[1]与Fujimoto[2]首次报道,近年来逐渐被认识,在我国发病有增多的趋势,现将吉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5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I)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为特点。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且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1990~1997年诊治的1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住院、门诊各6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3~41岁,平均23岁。1.2 临床表现 体温为38.5~39.0℃,热型多不规则,最高体温持续1~6小时,一般在3小时左右,热程1周至1个月不等。单纯颈部淋…  相似文献   

5.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儿科属少见疾病,现将1986~1998年在我院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1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简称SNL)是近20年才逐步被认识的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属于淋巴结炎性免疫反应性疾病。本病国内报告尚少,现报告1例供同道参考。男性患者,31岁。1个月前上感后出现咽痛、畏寒、发烧、纳减、乏力及双侧颈部疼痛症状,体温  相似文献   

7.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subacute necrotic lym ph-nolditis,SNL)作为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于 1972年首先由日本学者报告 [1 ]。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病例报告 ,但小儿病例较少 [2 ]。现将我院儿科近 4年来收治的 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6~ 13岁 ,13岁者 6例 ,占 5 0 % ;四季皆可发病 ,以夏季为多 ,占 5 0 % ;城镇儿童 11例 ,占 92 %。1.2 临床表现  (1)高热 :体温高达 39℃以上 ,热型为不规则热或稽留热 ,热程为 2 5~ 6 5 d,平均 37.3d,4例发热时伴寒战。 (2 )淋巴结肿大 :12例均有周身浅…  相似文献   

8.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凯旋 《浙江医学》1999,21(2):107-107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Lymphadenitis简称SN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至今国内报道不多,现将1990年5月至1997年2月收治的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东生 《北京医学》2000,22(1):57-57
  相似文献   

10.
黄玉仙  刘文 《上海医学》1998,21(11):666-667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近年来被逐渐认识为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疾病,在临床上极易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混淆,现将作者1993年至1996年诊治的5例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例病人中,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洁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4月.2004年3月收治的4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结果45例中男18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1:1.5,10-30岁青少年好发,占全组的87%,年龄最小5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15岁。每年冬春季多发。伴发热30例,疼痛34例,平均颈部肿胀持续2mo。使用类固醇激素36例,有效33例。应用抗生素36例,有效9例,中成药制剂30例,有效23例。本组病人全部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颈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淋巴结肿大,伴有高热和疼痛,经过2-3mo自然治愈,预后良好。类固醇激素、解热镇痛剂、中成药制剂对症疗法有一定效果,抗生素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道49例坏死性淋巴结炎,其男女性别比为0.96:1,发病年龄9~62岁,平均26岁。临床表现为表浅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受累最多见,22例伴发热。应用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其病变组织观察发现:淋巴结皮质区及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灶性或(和)片状坏死,坏死区见核碎屑和核溶解,坏死周由吞噬坏死成分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和T淋巴细胞构成,一般无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见B淋巴细胞,被膜外以小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Gram、Giemsa、PAS、Ziehl-Neelsen、Warthin-Starry染色未见病原体。作者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因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将其称为“Kikuchi-Fujimoto's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颈部,呈轻、中度肿大(<3cm),男女之比为119,活检标本多破碎(22/32),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无中性粒细胞。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23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3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此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组织学改变复杂,易误诊为其他淋巴结炎和恶性淋巴瘤;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具有自限性,抗生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5.
黄小杏  吴秋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83-4284
目的:对8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对86例从病理上确诊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78例坏死从皮质区开始呈三角形向下延伸;坏死灶内明显的核碎片及淋巴细胞凋亡见于所有的病例;淋巴结内出现片状或灶状形态多样的组织细胞增生。40例病灶区免疫组化标记LCA、Mac387及CD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本病病理形态以淋巴结灶性坏死及组织细胞反应为特征,免疫组化标记Mac387及CD3阳性表达,对本病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自2008年9月-2011年8月间收治的13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全部行肛周清创引流术。术中充分引流清创,并抽取脓汁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术后给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本组13例患者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为130 min。术后常规应用美罗培南7~10 d,并监测血常规。术后第3天WBC降至(10.5~11.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至79%~84%;术后第7天WBC降至(8.7~1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至63%~71%。体温降至36.7~37.2℃。患者住院天数为15~24 d,平均住院日为21 d,平均住院费用15 605.41元。所有患者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结论早期诊断并给予彻底的清创引流是治疗的关键,及时有效的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刘洪军  李堂 《安徽医学》2008,29(1):23-25
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SNL的认识,减少误诊,合理治疗。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13例SN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患儿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SNL,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中位年龄10.3岁,男女之比约为2.3∶1;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82%),可伴有肝或脾轻度肿大(30%);急性期多有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免疫学检查:T细胞亚群测定显示CD4+/CD8+降低(63%);病理特点为淋巴结广泛的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复发1例,其余病儿预后良好。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大的学龄患儿,除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外,应早期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SNL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病程多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亦有复发,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与分析36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疗过程。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已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36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各18例,传统组医生根据该组患儿的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判断其疾病,采用头孢菌素抗感染、阿托品进行解痉治疗;超声组将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根据结果判断其疾病,并且采用头孢类抗菌素抗感染、阿托品进行解痉治疗。结果:传统组诊断结果的误诊率明显高于超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淋巴结恢复情况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疗过程中,超声检查对其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进行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过程中头孢类药物对其疗效较好,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柴胡消瘿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AT毒热炽盛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泼尼松,每次10 mg,每日3次,服药2周后,每周递减5 mg,待血沉降至正常,热退痛减后再减量至5 mg,每日1次;治疗组患者口服加减柴胡消瘿汤,每日1剂,同时口服泼尼松5 mg,每日2次,服药2周后,改为每日5 mg。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疼痛消退时间、肿胀消退时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肿胀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在降低ESR,血清FT3、FT4、CRP、IL-6水平及升高血清TSH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SAT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同时可以下调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诊断思路与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患者应及时行淋巴结活检并排除其他疾病,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