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体会长春市宽城区医院(130052)刘玉珍萎缩性胃炎属酉医内科消化系统难治愈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院痛”、“胃胀”、“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医辨证分型治...  相似文献   

2.
胃宁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胃癌前期病变,研制有效治疗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痞闷不舒或嘈杂等。该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多年的临床观察表明气阴两虚兼血瘀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所以我们在胃炎Ⅱ号的基础上重新组成了胃宁,黄炜铭号来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症,中医对胃痞的研究及诊治源远流长。“塞因塞用”是中医典型的反治法,葛惠男教授擅用该法,将其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周天心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年,学验俱丰,医德高尚,擅长中医内、妇、儿、外科的诊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更具有独特之处。周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系临床常见痼疾之一。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治法,而祖国医学认为,其多属“胃痞”,“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尤以“胃痞”居多。病因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有关。病位在胃,然与肝胆脾胃等脏功能失常有关。中焦气机失常则为其病机关键。现对其具体治法作一初探,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指正。1 舒肝和胃法 此法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常用方法,主要用于肝胃不和型。症见…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系胃阴虚,胃中络脉瘀阻而成,治宜养阴祛瘀,然临床疗效有时不甚满意.王行宽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治疗胃痞当辨证为主,与辨病相结合,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虚实夹杂者,治宜兼顾.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 CAG)属于常见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者,尤以老年人多见。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 CAG 仍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 CAG 形成之后便不可逆转。中医无 CAG 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痞闷、胀满、胃痛、纳呆、暖气等,一般认为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脾胃病范围。  相似文献   

7.
疏肝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胃缓”、“嘈杂”等范畴。多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致使胃肠运动功能及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调而致。其病位在胃,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证型为肝郁气滞与脾胃虚弱。临床治法及方药颇多,初学者不易掌握,一时无所适从。作者认为疏肝理气法为治疗FD的基本大法。试从理论及临床分析中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无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或有烧灼感等,易反复发作。根据其临床表现,FD与中医“胃痞”“痞满”等相似。FD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情志及心理障碍因素与本病的发生也关系密切。王晞星教授从“木土并治”角度出发,认为治疗FD应当“以肝为本、顾护脾胃”,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以复中焦气机。笔者通过临床跟师随诊,发现从“木土关系”角度论治FD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胃痞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以胃脘部满闷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可累及胸膈。胃痞起病较缓,病程周期长,无压痛感。患者常常伴随缺乏食欲、消化不良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生胃痞病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胃痞发病多与胃肠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高敏感性、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胃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原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采取辨证论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教授临证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对胃痞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肝胃不和是许多脾胃病常见的证型,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胃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廷荃教授运用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 ,以上腹部痞满、胀痛、嗳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与《伤寒论》中的以“心下痞 ,按之自濡”为特征的痞证极为相似 ,且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 ,收效良好 ,故笔者认为 ,萎缩性胃炎 (以下简称萎胃 )可从痞证论治 ,兹试述如下。1 萎胃与痞证的诊断有据可依萎胃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胃粘膜活检 ,其镜下可见胃粘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 ,而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 ,重度萎缩显白色 ,色泽深浅不一 ,皱襞变细、平坦等。胃粘膜活检见胃粘膜萎缩、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痞”是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胃痞之虚痞范畴.由此可以看出以几个特点:①病位在胃故曰政胃痞;②指出了“虚”在本病病机中的重要性;③病症以痞满为突出表现.这是对胃病虚痞一般特性的认识.CAG病机演变和表现是复杂的,临床不仅要了解共性,更要注意识别不同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这样才能为正确论治打下基础.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虚邪滞,胃失和降,概可用气血、虚实、微证三论来辨识.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炎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幽门螺旋菌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本病以慢性胃炎为主要临床特征,胃镜检查常提示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幽门螺旋菌(HPAB)试验呈阳性。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痞”等范畴。笔者近年来以自拟“银蒲红藤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炎多因脾胃虚弱,肝气横逆犯胃,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热,影响气机运行,最终形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胃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甚至消失为其突出的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医属“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脾胃病范围。我院胃肠专科,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实践,研制“胃宁胶囊”系列方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胃痞”范畴。因各医家对本病认识不同,临床辨证分型多样,达20余种。由于缺乏统一且简便易行的中医分型方法和标准,临床不便操作,导致CAG相关研究障碍重重。本院周斌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亦有认为它可能是胃癌的潜伏因素,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但病机错综复杂,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涉及多个脏腑。现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对该病进行简要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渴患者在病程发展中多出现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等症状,其中以痞满最为常见,然在中医文献中并无相关病名,导师岳仁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该现象称为"消渴痞病",相当于糖尿病胃轻瘫,并认为消渴痞病根本病机在于"脾弱胃强",与脾不散精密切相关,故治疗上多采用助脾散精方法,使得中焦运化得利,气机得畅,精微得散,痞症得消,临床疗效较佳。笔者现将其理论依据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在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胃痞同病异治三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伤寒论》提出痞的基本概念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痞的含义描述为 :以上腹胃脘部痞满不舒 ,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本病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致、起居、冷暖等诱发因素有关。作为一个独立性疾病 ,国家标准疾病的名称为胃痞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宗前人经验 ,辨证论治 ,每获效验。现将治验三则分述如下 :1 辛开苦降治胃痞张某 ,女 ,5 2岁。 1995年 4月 18日初诊。自觉上…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属于常见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者,尤以老年人多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列为癌前病变以未,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现代西方医学对CAG仍无良好治疗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CAG形成之后便不可逆转。中医无CAG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痞闷、胀满、胃痛、纳呆、嗳气等,一般认为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脾胃病证范围。自1978年始,我国医学杂志陆续见有中医药治疗CAG的研究报道,积累了不少可贵经验。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可使CAG病变逆转。近几年来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 ,发生于2 0 %— 4 0 %的正常人群 ,占消化系门诊患者 5 0 %左右。临床多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 ,腹部饱胀 ,嗳气泛酸 ,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胃统等检测而无器质性病变。FD属中医“胃脘痛”、“痞症”“嘈杂”、“呃逆”、“郁证”、“胃缓”等范畴。现将其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论治陆氏〔1〕等将本病分为 4型 ,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 (柴胡、白芍、枳壳、青皮、陈皮、香附、旋复花、砂仁、虎杖 ,黄精 ) ;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和胃 ,理气止痛 (党参、白术、茯荟、砂仁、木香、陈皮、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