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小儿毒鼠强中毒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毒鼠强是一种神经毒性杀鼠剂 ,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救治方法 ,我们于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对我院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毒鼠强中毒的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毒鼠强中毒患儿 5 4例 ,男 30例 ,女 2 4例 ,年龄 1~ 14岁 ,平均年龄 (4 8± 3 4 )岁。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 ,发病至就诊时间 30min~ 4h不等。 5 4例均为口服中毒 ,其中误服者 5 2例 ,自杀口服者 2例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分成两组 ,综合治疗组 2 4例 ,综合治疗加二巯基丙磺酸钠组(… 相似文献
2.
崔战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5,12(6):506-507
毒鼠强为19世纪的剧毒杀鼠剂,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1]。从河南省中毒急救培训班(2003年12月)获悉,2003年7月专项治理鼠药中毒,9月份以后又有毒鼠强、氟乙酰胺中毒。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我们验证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解救儿童毒鼠强中毒[1,2]16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治疗组16例为2002年1月~2003年7月间的住院患儿,男9例,女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4岁11例,~7岁2例,~14岁3例;对照组22例为2000年1月~2001年12月间的住院患儿,男13例,女9例,年龄分布、就诊时间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中毒途径与治疗组同… 相似文献
3.
毒鼠强中毒的检测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毒鼠强中毒检测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患儿胃液进行分析 ;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毒鼠强中毒。结果 毒鼠强中毒患儿胃液在 (115 4± 10 )cm-1波段处有特征吸收峰 ,毒鼠强中毒患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 ,均治愈。结论 红外光谱仪是检测毒鼠强中毒患儿胃液简单、灵敏、有效的方法。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毒鼠强中毒具有特效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毒鼠强是一种神经毒性杀鼠剂,因无特效解毒药,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灭鼠剂。但在我国市场上仍有销售,造成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我院儿科从2000年1月~2004年12月抢救毒鼠强中毒3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经验和价值.方法 根据患儿法定监护人的选择,将67例误服毒鼠强的患儿分为血液灌流组(灌流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灌流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19例,只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不同血清毒鼠强浓度范围时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血清毒鼠强浓度>0.5 mg/dl时,灌流组和对照组患儿均很快死亡;血清毒鼠强浓度为0.20~0.49 mg/dl时,灌流组患儿血清毒鼠强浓度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0.28±0.02) mg/dl vs (0.13±0.03)mg/dl] (P<0.05);血清毒鼠强浓度<0.2 mg/dl时,两组浓度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2) mg/dl vs (0.11±0.03) mg/dl](P>0.05).结论 应根据患儿血清毒鼠强浓度决定治疗方案,选择最为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两种灭鼠药中毒不能分辨时先用乙酰胺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福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5):294-295
目的探讨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中毒不能分辨时先用乙酰胺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两种灭鼠药中毒不能分辨的48例患儿先用特效解毒药乙酰胺治疗,每次肌注0.1g/kg,根据病情每日2~4次.经毒物检测确诊后,37例氟乙酰胺中毒者继续用乙酰胺治疗,5~7天停药;11例毒鼠强中毒者停用乙酰胺.结果37例氟乙酰胺中毒者仅有1例因当地医院未能及时用乙酰胺,导致来我院时已发生严重呼吸衰竭和脑疝,经10h抢救无效而死亡外,其余36例均痊愈出院.11例毒鼠强中毒者经先用乙酰胺治疗也无任何乙酰胺的毒副反应,均痊愈出院.结论氟乙酰胺和毒鼠强两种灭鼠药中毒不能分辨时先用乙酰胺治疗效果满意,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毒鼠强中毒患儿肾小管间质损害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小儿毒鼠强中毒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情况。方法 用特异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 80例轻、中度小儿毒鼠强中毒后d6、d2 1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的含量变化 ,并与 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并进行自身比较。结果 轻、中度毒鼠强中毒患儿d6、d2 1各组与正常组及组间比较P >0 .0 5。结论 轻、中度小儿毒鼠强中毒对肾小管间质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治疗儿童氟乙酰胺中毒的价值.方法 对常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给予乙酰胺解毒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观察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2例患儿均治愈,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氟乙酰胺中毒患儿表现危重,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抢救儿童氟乙酰胺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控制毒鼠强中毒所致惊厥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措施。方法94例毒鼠强中毒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德巴金)15mg/kg于3~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然后将丙戊酸钠加入5%葡萄糖液内,以1~2mg/(Kg.h)的速度用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首先给予地西泮0.3~0.5mg/kg(最大量20mg/次)静脉注射,然后给予苯巴比妥钠5~8mg/kg(最大量200mg/次)肌肉注射,根据病情重复使用。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t=21.8,P〈0.01),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8.99,P〈0.01),预后显著好于对照组(X2=5.10,P〈0.05)。结论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对抢救因毒鼠强中毒引起的惊厥持续状态效果佳,抢救成功率高,预后好,是比较理想的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儿童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2~ 1999年中日友好医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共收治儿童海绵状血管瘤 6 0 1例 ,其中男 2 81例 ,女32 0例 ,女多于男。最小年龄 2个月 ,最大年龄 14岁 ,平均年龄 7.4岁。2 .血管瘤部位及大小 颌面部 2 5 6例 ,头颈部 10 1例 ,口腔 88例 ,四肢 87例 ,胸腰部 6 9例。 3.0~ 5 .0cm 12 2例 ,5 .1~ 7.0cm 2 19例 ,7.1~ 9.0cm 131例 ,9.1~ 12 .0cm 85例 ,12 .1~ 18.0cm44例。3.术前诊断 全组病例治疗前均经B超、CT、血管造影以及针吸等临床检查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和B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例肉毒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有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和四肢弛缓性麻痹,呈下行性;7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5例;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超过40.0%6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及多位相4例。结论儿童肉毒中毒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从颅神经开始的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麻痹,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其电生理异常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多位相。 相似文献
12.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一种,多由于感染等因素引起自身免疫紊乱,产生针对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破坏,巨核细胞成熟不良。部分ITP患儿存在其它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阳性。本文旨在探讨伴有抗核抗体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砷荆联合化疗对儿童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994年10月至2006年5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共收治儿童APL 6例,男2例,女4例.诱导缓解期例1用ATRA联合化疗,例2用DAE[(D柔红霉素(DNR);A阿糖胞苷(Ara-C);E足叶乙甙(Vp16)]方案无效,换用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例3~6用ATRA、As2O3联合化疗.巩固治疗例1用DA方案,例2用As2O3,例3~6用DAE方案.维持治疗例1、2用青黄散、化疗、6-巯基嘌呤(6-MP)和甲氨蝶呤(MTX)各1个月交替用药.例3~6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4~6个疗程,其间间隙用DA、HA(H高三尖杉酯碱)方案.共8~10个疗程以后,再交替用As2O3、6-MP MTX、ATRA各1个月,总疗程3年.结果 例1诱导缓解期第45天获完全缓解(CR),余5例均在第30天达CR,期间无严重出血及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皮疹、心电图异常.随访11~152个月,均为持续完全缓解,例2~6获分子生物学缓解.3例分别停药116、16、14个月.血砷测定均未达到中毒浓度.结论 砷剂联合 ATRA、化疗适合初诊儿童APL的治疗,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