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嗜酸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嗜酸细胞瘤是近年才确定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随着辅助检查的应用和临床病理水平的提高,其在肾肿瘤诊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肾嗜酸细胞瘤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病理、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保肾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2.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使其和其他肾脏肿瘤得以区分开。本文拟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嗜酸细胞瘤是近年才确定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随着辅助检查的应用和临床病理水平的提高,其在肾肿瘤诊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肾嗜酸细胞瘤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病理、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保肾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和术后随访状况.结果 肾孤立性纤维瘤是肾脏较罕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良性居多,少数为恶性.病理特征多为VIM(+)、CD34(+)、BcL-2(+)、CD99(+).影像学检查显示为类圆形、包膜完整的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CT增强后呈现不同程度欠均匀强化.本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孤立性纤维瘤(中间性),术后随访3月余,未见肿瘤复发、进展和转移.结论 肾孤立性纤维瘤属临床上较罕见的肿瘤,确诊主要通过病理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1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予以讨论。结果:患者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腺样及小管状排列.胞质少.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T1Vimentin、CK、EMA均阳性.Syn、RCC、SMA、HMB15、CD10、CD34、CgA、Chr均阴性;病理学诊断符合后肾腺瘤特点。术后随访18个月.未她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肾脏上皮组织的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后肾腺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29岁女性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腰部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肿瘤,16层螺旋CT诊断为右肾肿瘤(良性可能大),行肾肿瘤剜除术,术中见肿瘤被膜完整,切面色灰白,质地均匀,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为乳头状肾细胞癌,随即行肾癌根治术.镜下肿瘤细胞呈腺样或乳头状排列,并有砂粒体.免疫组化:NSE(+)、Ki67、Vim为阳性.病理诊断:右肾后肾腺瘤.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后肾腺瘤术前难以依据影像学特征明确诊断,术前肿瘤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对明确诊断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后肾腺瘤的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在综合了肾肿瘤最新的病理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学改变之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2004年肾肿瘤分类系统进行了重新修订[1-2]。其中,充足的分子学和病理学资料、临床随访资料是一种肿瘤纳入新分类系统的必要条件。2012年温哥华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报告1例以肾门淋巴结转移肿大压迫致肾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乳头状腺癌的临床资料,CT平扫时肿瘤密度低于.肾实质,肾门低密度软组织块影压迫血管及肾盂,导致肾积水;增强后肿瘤强化不明显,肾门淋巴转移融合包块强化不均匀,低于肾实质.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顺利.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切IZl痊愈出院,目前正进行规范的生物免疫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进展.结论:肾乳头状腺癌在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上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进行诊断和治疗.其预后较非肾乳头状腺癌要好.  相似文献   

9.
由于应用假性肾肿瘤这一术语不够确切而且概念不清,基于肾解剖和病理,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并提出假性肾肿瘤的分类。肾假性肿瘤通常在排泄性尿路造影时被首先查出,但单靠这一检查尚难作出病理本质的鉴别。肾假瘤的定义:假性或真性肿块,尿路造影符合新生物而组织学表现是由正常组织构成。某些病变如脓肿、血肿与肾盂肾炎,由于存在病理状态,不包括在这种分类中。辨认这种假性肾肿瘤的重要性在于对假性或无须治疗的肾肿块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收治的2例肾乳头腺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时部分肿瘤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增强后肿物强化不明显。低于肾实质,均质。2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顺利。该类肿瘤生长缓慢,临床经过较长;其预后较非乳头状肾细胞癌要好。结论:肾乳头状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其在临床上有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之处,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血管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血管肉瘤病例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本病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左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血管肉瘤,随访至今15个月,肿瘤未复发。结论原发性肾血管肉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一旦怀疑本病应早期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该肿瘤为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揭示嫌色细胞癌可能来源于肾集合小管,Hale胶体铁染色阳性。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小囊泡是嫌色细胞癌特征表现。结论 该类肿瘤临床无特异性,需借助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等明确诊断及相关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窦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原发性肾窦肿瘤患者3例.女2例,男1例.平均年龄40(33~55)岁.临床表现为腰痛伴血尿1例,单纯腰部疼痛2例.肿瘤位于右侧2例,左侧1例.直径平均5.5(3.5~8.5)cm.3例均经行手术治疗. 结果行右肾窦肿瘤探查术1例,术中病理提示良性肿瘤,单纯切除肿瘤,病理报告为血管平滑肌瘤,随访3年未见复发.1例术中因肿瘤出血及肾盂破坏严重,行右肾切除,病理报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1例因肿瘤包绕肾动静脉,局部严重黏连,行左肾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脂肪瘤,随访4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性肾窦肿瘤临床罕见,多为良性,易误诊为肾盂肿瘤,CT、MRI、IVU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性肿瘤直径<4 cm且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有症状或直径>4 cm者可行肿瘤切除;肿瘤累及肾蒂并严重破坏肾盂者可行单纯肾切除;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肾切除.  相似文献   

14.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少见;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同时合并这两种疾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入院,术前MRI检查考虑肾盂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侧肾脏发病并且相对独立的透明细胞型和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针对肾细胞癌相关蛋白标志物[包括 Vimentin、CD10、CK(AE1/AE3)、CK7、CK8/18、PAX2、PAX8、CAⅨ、AMACR]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2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0、63岁。2例患者的两处独立肿瘤均位于左侧肾脏,镜下观察均可见两处独立肿瘤,肿瘤间隔有正常肾脏组织,分别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且免疫组化显示2例患者肿瘤的表型一致。结论单侧肾脏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类似的免疫组化表型提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内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肾肿瘤剜除(TE)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SPN)对局限性肾癌术后患侧正常肾实质保护的差异,为临床合理选择肿瘤剜除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我院肾部分切除术患者资料,纳入手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均行增强CT及肾功生化且确诊为单侧单发性肾肿瘤患者。观察SPN组与TE组热缺血时间、手术切缘、术后病理、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等,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保留患侧肾脏正常肾实质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肾部分切除术后正常肾实质丢失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手术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SPN组与TE组热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min vs.21.0min,P=0.042),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病理分期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12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病例。术后SPN组与TE组肾体积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cm~3 vs.10.26cm3,P=0.017)。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与手术方式和肾部分切除术后患侧正常肾实质丢失明显相关。结论:肾肿瘤剜除是一种技术上可行、肿瘤学上安全的一种保留肾单位手术。肾TE较SPN能保留更多的正常肾实质,是临床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肾孤立性纤维瘤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2例肿瘤均位于左肾,1例来源于肾实质,1例与左肾盂关系密切,临床、影像学诊断为左肾癌,均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大体为球形或表面略分叶状的包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镜下梭形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排列,部分与胶原纤维混杂,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未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4及CD99阳性,S100,SMA,CKpan,P63,HMB45均为阴性,确诊为肾脏孤立性纤维瘤,2例均随访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临床及影像学上易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免疫组化CD34阳性表达是其病理学特征性表现,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长期随访是治疗肿瘤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 本文报道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肾囊实性肿物, 凸向肾盂, 行腹腔镜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术后随访2年, 未见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fascin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4例肾细胞癌组织及30例正常。肾组织中fascin和Galectin3的表达。分析fascin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及Galectin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fascin及Galectin-3在正常肾组织均无表达,114例肾细胞癌标本中fascin有80例呈阳性表达,Galectin-3有68例呈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细胞癌标本中fascin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的侧别、肿瘤的部位无相关性(P〉0.05).fascin与Galectin-3在肾细胞癌中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fascin与Galectin-3在肾细胞癌中表达上调且和肿瘤的进展相关。fascin、Galectin-3表达和l临床分期结合能够更好地判断‘肾细胞癌的预后,且其有可能成为肾细胞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一例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少见肾脏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无临床症状,静脉肾盂造影显示为良性病变,CT上肿瘤位于肾窦内,轮廓规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平扫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以实质期最显著。病理上肿瘤为梭形瘤细胞,血管较丰富,免疫组化Vimentin、CD99、Bc1-2阳性。结论发生在肾的孤立性纤维瘤罕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需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