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从 1977年第 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成功实施以来 ,PTCA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PTCA术后有 30 %~5 0 %的病例发生再狭窄[1,2 ] ,尤其是在PTCA术后 6个月内。因此 ,如何有效地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课题。至今尚无药物治疗确切有效的报道。而支架植入术被认为是目前唯一对PTCA术后再狭窄有效的治疗方法[3] ,但是支架植入术后仍有 2 0 %的病例发生再狭窄[4 ] ,而且支架的植入可能增加血管壁损伤和血栓形成的危险。近年来 ,随着对PTC…  相似文献   

2.
血府逐瘀浓缩丸防治PTCA后再狭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但其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高(30%~35%),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远期疗效。中医认为,PTCA后再狭窄的形成基本上可归属于“血瘀、心脉瘀阻”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龙明智  黄峻 《医学综述》2001,7(5):274-276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PTCA)已在我国许多医院开展起来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PTCA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 ,这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主要障碍。现就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 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Grentzig等[1 ] 于 1977年首次将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以后随着PTCA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提高 ,PTCA成功率>90 % ,而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为 4 %~ 5 % ,然…  相似文献   

4.
高龄者PTCA9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9例高龄者PTCA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扩张成功率分别为82%、64%、77%。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30.77%,并且对PTCA的合并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叶红华  陈晓敏 《宁波医学》1998,10(6):251-25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PTCA术前后1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d和QTcd并分成功组和失败组进行术前术后的比较。结果 PTCA成功组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而失败组术前术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4例冠脉再狭窄患者第一次PTCA后下降的QTd再次上升,结论 成功的PTCA能显著缩小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比较冠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采用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脉搭桥术(CABG)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7例冠脉左主干病变患者,4例经PTCA,3例经CABG处理后,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 7例均获成功,症状明显改善。1例PTCA术后6个月内出现再狭窄需再次PTCA。结论 冠脉左主干病变可采用PTCA治疗,与CABG比较具有相似的即时疗效,PTCA术后有再狭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心率变异(HRV)的变化,探讨PTCA和HRV的影响。方法:PTCA患者120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PTCA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心电信息并进行HRV分析。结果:PTCA术后6个月HRV指标中的24RR间期标准差(SDNN(和高频段的功率谱密度(HFP)较术前明显增高(P分别不小于0.05及0.01);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患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是近 2 0年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理想的非手术血运重建技术 ,其成功率高 (>90 % ) ,并发症发生率低 (<5 %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 5 %~ 30 % ,阻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PTCA后支架置入能扩张管腔 ,防止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和痉挛 ,封闭撕裂的内膜和夹层 ,防止血管重构 ,可以降低PTCA后再狭窄率的10 % [1] ,成为目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最主要的干预手段 ,但支架术同样可能发生再狭窄。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PTCA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尽相同。本文就此作一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用犬建立一种实用性PTCA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26条家犬的14条冠状动脉,24条股动脉内用大于血管直径1.5-2.0mm的球囊,在高压(1215.9-1418.5kPa)下置入长15mm,直径3.0-3.5mm的不锈钢丝支架,有意造成明显的创伤。结果发现,在第四周内膜明显增厚,管腔百分狭窄面积在50%以上,组织病理特征与人类PTCA术后再狭窄比较接近,病理研究与小猪模型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已近20年,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目前其治疗范围从最初的轻度的单支血管病变,扩展到多支、完全堵塞、复合病变等高危病人,甚至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急诊PTCA。由于其明显的疗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心脏科医师的认可。据估计在美国大约每年有30万人行PT-CA,国内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 虽然PTCA疗效确切,病死率低,但术后慢性复发(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从20%~50%[1~3],严重制约PTCA的远期疗效。目前PTCA术后再狭窄的确切…  相似文献   

11.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for 8 years and is becoming widely accepted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inc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procedure are unknown, the rate of restenosis following the procedure, approximately 30%, is of major concern. We briefly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PTCA and the effect of angioplasty on the vessel wall and discuss proposed mechanisms of recurrent stenosis.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n S  Mao J  Guo L 《中华医学杂志》1999,(3):197-19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才临床易患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3例(128支血管)在我院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成功者,并于术后6个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再狭窄51支,非再狭窄77支,总再狭窄率为39.8%(51/128)。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冠状动脉内架≥3.5mm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再狭窄较低(3/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In order to search for effective drugs to reduce restenosis incidenc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 Chinese herb, extract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Nees (APN), and Fish Oil (FO) on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and restenosis after experimental angioplasty.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APN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atherosclerotic iliac artery stenosis induced by both deendothelialization and high cholesterol diet (control group, stenosis incidence 100 %, stenotic severe degree 60. 53±31. 03 %, of which 30 % arteries (6) are total occlusion; FO group: stenotic incidence and severe degree are 77 % and 53. 00±21.17 %, respectively, and in APN group they are 70 % and 25.39±10. 52 %, respectively,P<0. 01), and follow-up angiography 4 weeks after angioplasty showed that dilated iliac arteries in contrpol group all had severe restenosis, but in APN group no or only mild restenosis occurs, and in FO group restenosis is as severe as stenotic degree prior to angioplasty.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APN and FO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stenosis induced by deendothelialization and high cholesterol diet and restenosis after angioplasty, while the former has a more marked effect. The above findings lead the authors to conclude that AP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but FO may be useful in reducing the extent of of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相似文献   

1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严重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48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的42支进行了有效扩张,平均扩张次数3.6+/-2.7次/处,扩张时间68+/-23秒/次,扩张压力7.4+/-2.3atm/次,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92%减轻至16%,狭窄完全消失的病变有36支血管,3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经植入冠状劝脉支架或采用灌注球囊低压扩张而及时获得再通。术后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ST-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扫描,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重建并确定血管结构和动脉狭窄位置。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37例)和血管内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植入。于术后1、2、3、6个月随访,记录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随访1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无脑卒中、再狭窄发生,药物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再狭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随访6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0、12.5%(4/32),药物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16.2%(6/37)、35.1%(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χ2=4.735,P=0.030)。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永春  张凯  黄陆力 《医学争鸣》2000,21(4):S52-S54
目的 探讨食管调搏心负荷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TEAPL- 2 DE)对冠心病 (CHD)介入性治疗效果的评价 .方法 同期对 1995 - 0 4/ 1998- 0 9在我院住院的 CHD患者 38例 ,行 TEAPL - 2 DE及 CAG检查 ,并在 1wk后 ,2 wk内均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或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 Stent) .在介入性治疗后 1,3,6 ,12 mo行 TEAP- 2 DE追踪检查 ,并分别与介入治疗前行对比分析 .结果 CHD患者 38例接受介入性治疗后 12 mo内TEAP- 2 DE追踪检查 ,发现介入治疗后 3 mo内疗效最好 ,3~6 mo时介入性治疗发生再狭窄率最高 .结论  PTCA或PTCA+ Stent是 CHD介入性治疗中疗效确切 ,成功率高的方法 .TEAPL- 2 DE是显示局部心肌灌注的定性与半定量的较好方法 ,可作为介入性治疗后短期和长期疗效评价的可靠、无创伤性及廉价的检查方法 ,为 CHD介入性治疗后随诊中及时发现再缺血而检出再狭窄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损伤后1d组、损伤后3d组、损伤后7d组、损伤后14 d组、损伤后28 d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其余各组均利用PTCA球囊导管损伤颈动脉建立血管再狭窄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球囊导管损伤术使颈动脉内皮剥脱、VSMC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7d,内膜开始增生,14 d内膜增生最显著,28 d达到最大.结论 利用PTCA球囊导管成功建立血管再狭窄鼠模型,方法科学,能满足研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1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进行早期血运重建,11例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血流为TIMI3级,残留狭窄15.5±8.8%,1例并发血管内膜夹层形成行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死亡。结果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实现稳定有效的血运重建,有利于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及心脏泵功能损害、降低再梗塞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王兰  张晓文  郭红云  李德杏  李雪萍 《甘肃医药》2010,29(3):241-243,F0003
目的:观察独一味胶囊对大鼠实验性PTCA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TCA模型组、独一味胶囊(0.50、1.25、2.50g/kg)组,冠心丹参片(1.0g/kg,阳性对照组)。各组均于PTCA术前5天给药,末次给药2h后手术分离大鼠左颈总、颈外和颈内动脉。将2.0F球囊导管插入左颈总动脉,以1.5个大气压充盈球囊,来回拖动球囊3次以剥脱内皮,局部作用30min,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于术后2周取损伤节段颈总动脉,进行病理检查及图像分析并测量内膜和中膜面积。结果:手术后2周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剥脱,新生内膜形成并增生,导致管腔狭窄。经独一味胶囊治疗3周后,再狭窄大鼠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模型组显著减小,相对管腔面积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藏药独一味胶囊可抑制内膜增生,对PTCA后的血管再狭窄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