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以近交系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硫酸葡聚糖(DS)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结果显示,经每天用G-CSF10μg/kg,共5天,小鼠外周血中有核细胞数及CFU-GM,BFU-E均见升高;分别为16.3±7.6×10~9/L,20.41±6.71/10~5MNC,15.14±3.27/10~5MNC;DS120mg/kg1次静脉注射后3小时分别为14.9±3.4×10~9/L,14.06±4.26/10~5MNC,12.37±5.63/10~5MNC。另外以致死剂量(8Gy)照射的小鼠作为造血功能衰竭模型,以雌性为受体,雄性为供体,分别观察了骨髓干细胞(BMSC1×10~8/kg),单纯外周血干细胞(PBSC2×10~9/kg),以及两者混合移植(BMSC0.5×10~8/kg PBSC1×10~9/kg)后造血重建过程。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在8—10天相继死亡,而其它各组有1—2只死亡。移植后8天时,PBSCT及BMSCT PBSCT组外周血WBC计数均≥0.5×10~9/L,而单纯骨髓组仍<0.5×10~9/L。移植后12天骨髓移植组中CFU-GM,BFU-E亦较其它两组低(P<0.05)。实验证实G-CSF和DS均有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作用,并且外周血干细胞及联合移植组造血重建较单纯骨髓组迅速。为证实植入,移植后10周对受体进行了染色体C带显色法检测嵌合体,确定有供者的细胞存在(含有Y染色体)。在实验中首次提出“等量移植”即各组所输CFU-GM数必须相等,使各组结果更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CD34+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途径和安全性.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4只被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移植组(30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20只);假手术组(14只).移植组和模型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造成缺血性心肌病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脉.另选同种异体大鼠30只,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干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后制成干细胞悬液,在冠脉结扎后7 d分别经股静脉和心外膜注入到移植组大鼠体内,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于制模前、干细胞移植术后1、2和4周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ΔFS)、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明显提高(P均<0.01),左室收缩期末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Tc)均明显减小(P均<0.01);股静脉移植和心外膜移植两种途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股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有助于梗死心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CD34^+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9只,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移植组(10只),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9只)。移植组和对照组鲒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另选同种异体大鼠10只,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干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后,在冠脉结扎后7d,经心外膜注入到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心梗术前,干细胞移植术后1、2和4周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收缩未压(PES)和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明显提高(P〈0.01),左室收缩未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未压(PED)、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R)均明显减小(P〈0.01)。结论经心外膜途径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AMI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后分为AMI对照、辛伐他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合用药(辛伐他汀+G-CSF)四组,用药后1、2、4周处死大鼠,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及相应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肌病理变化。结果用药后各时间段合用药组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均好于其它各组,病理切片中梗死交界处可见CD34+单个核细胞浸润,合用药组较为典型。用药后4周,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血管密度;G-CSF和合用药均能使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升高(P<0 05或0 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 05或0 01),合用药更为显著(P<0 01)。结论应用G-CSF、辛伐他汀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ty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对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深入认识G-CSF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于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的发生、维持和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以及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复发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G-CSF对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的免疫调节作用、G-CSF的免疫调节作用与Allo-HSCT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仅是一类重要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还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给供者应用可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而不削弱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而受者移植后早期应用G-CSF可影响免疫重建,并有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相关死亡的发生,降低移植疗效.本文就G-CSF及其类似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造血重建除与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支持治疗手段等相关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冻存是影响其移植后造血系统顺利重建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动员、采集和冻存后,重新回输至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设计: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为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对象:选取2000-02/2004-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年龄16~56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ocyte,中外制药产品,批号N3G31)。方法:①全部病例均采用对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联合化疗方案:白血病患者第1~3天每隔12h给予阿糖胞苷2g/m2,第1~5天给予足叶乙甙200mg/m2或氟达拉宾50mg/m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阿糖胞苷方案同上,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1g/m2。淋巴瘤患者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2g/m2。各类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1以下时开始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μg/(kg.d)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②当白细胞恢复至(4.0~10.0)×109L-1时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4.0×108/kg或CD34 细胞≥2.0×106/kg时结束采集,经程序降温仪处理置入-196℃液氮中保存,37~40℃水浴解冻。③患者病灶部位行局部照射预处理,200cGy/次,5次/周,连续4周,总剂量40Gy。结束后48h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55.3±28.7)mL,回输日距采集日平均为(56.5±22.3)d。全部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至中性粒细胞≥0.5×109L-1时停止。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锥虫蓝拒染率、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情况。②冻存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相关指标检测。③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情况。结果: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平均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d,采集次数为1.9次,采集第1天白细胞总数为(8.93±1.27)×109L-1,单个核细胞采集率为(138.33±28.61)%。②冻存后1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锥虫蓝拒染率与冻存前基本相似[(96.26±1.33)%,(92.75±2.04)%,P>0.05]。解冻后单个核细胞、CD34 、粒-单系祖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骨髓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采集率、CD34 细胞百分率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均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t=2.524~3.268,P<0.05)。③移植后15d,1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移植后20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粒-单系祖细胞生长不良,为(18.67~26.82)×105/kg,其中3例出现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提高单个核细胞采集率。②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动员和采集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当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iPS技术?iPS技术,即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是一种将分化细胞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新兴技术,它通过病毒载体将特定转录因子组合转入被诱导细胞,使其发生重编程。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的道理? 虽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得到公认,但患儿一经确诊即被告之无法医治,被称为"超级癌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把目光转向具有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干细胞,试图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患儿们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5年多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下肢缺血的经验,平均近期疗效在80%-90%之间。单纯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在80%-87%之间,而动员后的骨髓千细胞移植的疗效在85%-90%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领导的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凡一领导的研究组共同完成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相似文献   

15.
1组织工程软骨目前是否已经在临床应用?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工程骨和组织工程皮肤等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都有多种产品上市。目前FDA批准了6种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如Apligraf、Dermagraft、OrCell等,以及一种组织工程软骨Carticel,还有多种产品处于临床试验之中。组织工程软骨还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进入了临床试验或试用。欧盟、中国等也批准类似的组织工程皮肤和软骨产品。  相似文献   

16.
1目前人工关节置换的最薄弱点? 无论是髋关节还是膝关节,最常见的置换后失败均与松动和磨损有关。而松动和磨损两者常是相关联的,植入初期解剖(前倾角、颈干角、长度等)位置差,软组织平衡不良,不稳定的假体均易受磨损的影响,导致进一步的松动。虽然磨损过程和松动发生在髋关节和膝关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关节面的磨损和假体的初期不稳都是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应用的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以及人工合成的骨移植替代材料。使用自体骨移植效果可靠,经一项脊柱后凸畸形10年,临床随访资料验证,骨融合率为95%以上,并且长期随访效果也甚佳。但自体骨在获取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和限制因素,如取骨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操作,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取骨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到30%左右,获取骨量也有限。应用异体骨可提供骨支架,是很好的骨传导性材料,但植入后新骨的爬行替代过程缓慢,骨不愈合率较高,还有可能传播疾病,引起宿主反应。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引起免疫反应,并能促进骨再生的人工材料作为骨替代物已应用于骨科临床植骨中,医用硫酸钙骨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来源充足,灭菌方便,已广泛应用于骨缺损填充以及脊柱创伤、矫形和退变的脊柱融合的治疗中。医用硫酸钙骨于1996年6月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委员会论证,并在同年获得欧洲CE商标。医用硫酸钙骨所产生的骨组织在质量上与自体骨相似、生成骨组织的强度与自体骨填塞应力强度无差异。研究表明,医用硫酸钙骨作为填充骨缺损的植入物有许多优点,稳定、易得,吸收速度同新骨生长速度相当,适合于修补较大块骨缺损,是治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同时医用硫酸钙骨可以和自体骨复合,增强其成骨性能,还可与抗生素复合,治疗感染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1目前临床上常采取哪几种腰椎融合技术? 腰椎融合术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腰椎创伤、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及腰椎间隙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1适宜人工种植牙的材料? 牙种植体又称人工牙根,通过外科手术将其植入人体缺牙部位的颌骨内,愈合后在其上部修复假牙的装置。种植义齿修复后,能全面恢复牙颌缺损病人的咀嚼、语言等功能,其咀嚼效率可达正常人的60%-90%。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准确评估病人肢体局部条件的意义? 局部条件主要指髋关节本身畸形与活动功能,局部骨质情况,以及对侧髋关节或两侧膝关节以及脊柱功能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