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兰科石斛属植物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晶帽石斛醋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3,5′-二羟基-3′,4-二甲氧基联苄(2),柚皮素(3),对羟基苯甲酸(4),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二十四烷基酯(5),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二十八烷基酯(6),反式阿魏酸二十六烷基酯(7),豆甾醇(8)和胡萝卜苷(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齿瓣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齿瓣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凝胶和制备液相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齿瓣石斛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1),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2),3,4′,5-三羟基联苄(3),N-反式-香豆酰酪胺(4), 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5), 对羟基苯丙酰酪胺(6),N-顺式-香豆酰酪胺(7), 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8),2,4,7-三羟基-9,10-二氢菲(9),柚皮素(10),二氢松柏醇乙酸酯(11),对羟基桂皮酸乙酯(12),对羟基桂皮酸(13),对羟基苯丙酸(14),对羟基苯甲酸(15),原儿茶酸(16),erigeside Ⅱ(17),枸橼苦素(18),二氢丁香苷(19),leonuriside A(20),腺苷(21),β-谷甾醇(22),胡萝卜苷(23),(+)-丁香脂素-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蔗糖(25)。结论 化合物1~21,24~25均为首次从齿瓣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5、7、11、12、18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李静娟  任福才  胡江苗  周俊 《中草药》2020,51(7):1819-1824
目的研究大苞鞘石斛Dendrobiumwardianum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薄层色谱对照等鉴定化合物结构;MTS法检测部分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愉悦石斛素(1)、钩状石斛素(2)、反式-阿魏酸二十烷基酯(3)、反式-阿魏酸二十二烷基酯(4)、对香豆素酸二十四烷基酯(5)、4-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6)、二氢松柏醇(7)、3,7-二甲氧基-5-羟基-1,4-菲醌(8)、3-乙氧基-5-羟基-7-甲氧基-1,4-菲醌(9)、4-甲氧基-9,10-二氢菲-2,7-二醇(10)、5,7,4′-三羟基二氢黄酮(11)、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2)、苜蓿素(13)、3,5,4′-三甲氧基-4-羟基联苄(14)、3,5,3′-三甲氧基-4′-羟基联苄(15)和3,3′-二甲氧基-4,5′-二羟基联苄(16)。对所得化合物3、6、8、9、11、14、15进行了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6、8有一定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3、5、6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14、15为首次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大苞鞘石斛活性成分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种色谱手段从杯鞘石斛Dendrobium gratiosissimum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杯鞘石斛酚A(1),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2),3,4-二羟基-5,3′,4′-三甲氧基联苄(3),4-羟基-3,5,4′-三甲氧基联苄(4),鼓槌石斛素(5),3,4′-二羟基-4,5,3′-三甲氧基联苄(6),3,4,4′-三羟基-5,3′-二甲氧基联苄(7),3-羟基-5,3′,4′-三甲氧基联苄(8),4′-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9),3,5,3′,4′-四甲氧基联苄(10),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1),杓唇石斛素(12),3,4-二羟基-5,4′-二甲氧基联苄(13),石斛酚(14),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5),2,6-二羟基-4-甲氧基-9,10-去氢菲(16),4,5-二羟基-2,6-二甲氧基-9,10-二氢菲(17),3,4-二羟基-5,4′-二甲氧基二苯乙烯(18)和4-羟基-3,5,4′-三甲氧基二苯乙烯(1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0,16,18和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药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_(50)为10.15μmol·L~(-1));化合物7和12对HIV病毒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9.35,9.15μmol·L~(-1);化合物10对IAV病毒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_(50)为8.90μmol·L~(-1)。  相似文献   

5.
研究铁皮石斛乙酸乙酯部分中联苄类化学成分。运用大孔树脂、MCI、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C-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铁皮石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联苄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endrocandin X(1)、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2)、6″-de-O-methyldendrofindlaphenol A(3)、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4)、dendrosinen B(5)、3,4,4′-三羟基-5-甲氧基联苄(6)、3,3′-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7)、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8)、杓唇石斛素(9)、石斛酚(10)、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1)、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12)、3-O-methylgigantol(13)、dendrocandin U(14)和dendrocandin N(15)。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首次在石斛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首次在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二氢白藜芦醇(2),dendromoniliside E(3),denbinobin(4),2,4,7-三羟基-9,10-二氢菲(5),钩状石斛素(6),(-)-loliolide(7),腺苷(8),尿苷(9),鸟苷(10),蔗糖(11),5-羟甲基糠醛(12),反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13),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14),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15),胡萝卜苷(16),β-谷甾醇(17),十六烷酸(18),三十一烷醇(19)及十七烷酸(20)。结论:化合物1~20均为首次在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重唇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兰科石斛属植物重唇石斛Dendrobium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重唇石斛全草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α-三羟基-5,3′-二甲氧基联苄(1)、4,α-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2)、4,5-二羟基-3,3′,α-三甲氧基联苄(3)、4,3′-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4,4′-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5)、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6)、原儿茶酸(7)、香草醇(8)、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9)、丁香脂素(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重唇石斛素A,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晶帽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对兰科石斛属植物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晶帽石斛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5′-羟基-3,3′,4-三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即山药素III)(3)、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4)、山柰酚(5)、6″-O-(3′′′-羟基-3′′′-甲基戊二酰)牡荆苷(6)、乌苏酸(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尿苷(9)、丁香脂素(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钩状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钩状石斛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用IR,MS,1H-NMR,13C-NMR和HMBC等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n-triacontyl p-hydroxy-cis-cin-namate,Ⅰ),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defusc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aduncin(Ⅳ)、dengibsinin(Ⅴ)、dengibsin(Ⅵ)、chrysotoxone(Ⅶ)、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acid,Ⅷ)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结论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Ⅴ~Ⅸ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得,化合物Ⅳ和Ⅴ的碳谱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细叶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兰科石斛属植物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细叶石斛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α-二羟基-4,5,3′-三甲氧基联苄(1)、4,3′,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2)、4,4′-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3)、4,3′-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7-羟基-2-甲氧基-1,4-菲醌(5)、2,5-二羟基-4-甲氧基菲(6)、2,5-二羟基-4,9-二甲氧基菲(7)、nobilone(8)和crepidatuol B(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细叶石斛酚A;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波罗蜜叶中新的查耳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胜  闵知大 《中国天然药物》2005,3(4):219-223,i001
目的:研究波罗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ohadex LH-20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近代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波罗蜜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得8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黄酮化合物:波罗密查耳酮ZA(artonin ZA,1),波罗密查耳酮ZB(artonin ZB,2),isobavachromene(3),apigenin(4),pinocembrin(5),其余的为2,5-二羟基苯甲酸(6),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7),豆甾醇(8)。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栀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croymbosin(1)、槲皮素(2)、芦丁(3)、umuhengerin(4)、nicotiflorin(5)、异槲皮苷(6);8个为有机酸类,分别为绿原酸(7)、3,4-二咖啡酰奎宁酸(8)、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9)、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0)、3-咖啡酰-5-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1)、3,4-二咖啡酰-5-(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2)、3,5-二咖啡酰-4-(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3)、原儿茶酸(14)。结论:化合物2~6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3,5,6和14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短管兔耳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aldaccioside(1)、globularin(2)、10-O-[3,4-二甲氧基-(Z)-肉桂酰基]-梓醇(3)、10-O-[3,4-二甲氧基-(E)-肉桂酰基]-梓醇(4)、globularidin(5)、10-O-对甲氧基-(E)-肉桂酰基-梓醇(6)、兔耳草苷B(7)、6-O-(E)-肉桂酰基-α/β-D-吡喃葡萄糖苷(8)、松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9)、syringaresinol-4′-O-β-D-monoglucoside(10)、6-O-[3,4-二甲氧基-(Z)-肉桂酰基]-α/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2~4、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9、11首次从兔耳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喜树中两个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生物活性为向导在喜树中寻找天然的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方法:用各种层析方法和波谱方法从喜树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结果: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喜树碱(1),肌醇(2),喜果苷(3),3’甲基3,4O,O-亚甲基鞣花酸-4’-D-β-D-吡喃葡萄糖苷(4),2-氧-1,2-二氢.喹啉4酸(5),马钱子酸(6),4-甲基-1,2-环己烷二甲醇(7),strictosamide(8),獐芽菜苷(9),乙酰胺(10),氯原酸(11),strictosidinic acid(12),1-咖啡酰基奎宁酸(13)和10-羟基喜树碱(14)。结论:化合物4-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4的核磁数据在文献中有误,本文对其进行了重新归属。经体外活性测试,化合物1对DNA拓扑异构酶Ⅰ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14对DNA拓扑异构酶Ⅰ有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黄连的95%进行分离,根据其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UV,IR,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黄连的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落叶松树脂醇(2),原儿茶酸乙酯(3),小檗碱(4),丹参素甲酯(5),反式阿魏酰基酪胺(6),氧化小檗碱(7).结论:其中,化合物(3),(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槐耳Trames robiniophila Murrll.发酵液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槐耳发酵液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3,4-二羟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17.
昆明山海棠根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昆明山海棠根皮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甲基-表没食子儿茶素(1)、3,4-二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3)、(2R,3R)-3,5,7,3',5'-五羟基黄烷(4)、2-O-deacetyleuonine(5)、tripfordine C(6)、peritassine A(7)、hypoglaunine C(8)、雷公藤春碱(9)、雷公藤晋碱(10)、雷公藤碱(11)。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张朝凤  张勉  王峥涛 《中药材》2005,28(2):102-104
从天山橐吾全草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Aurantiamide benzoate(1),Aurantiamide acetate (2),二十八硬脂酸单甘油脂(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和阿魏酸(6).其中化合物1和2为该属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绿花鹿蹄草Pyrola chloratha Sw.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利用波谱解析及理化常数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7个化合物,分别为夹竹桃麻素(acetovanillion,1),1-四氢萘酮(3,4-dihydro-4-hydroxy-2,7-dimethyl-naphthalen-1(2H)-one,2),鹿蹄草素(to1uhydroquinone,3),梅等草素(chimaphilin,4),熊果酸(ursolic acid,5),胡萝卜苷(danco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海金沙草黄酮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海金沙草的化学成分作进一步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海金沙草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4-O-β-D(4'-甲氧基)-吡喃葡萄糖苷(3,4-dihydroxyl benzonic acid-4-O-β-D(4'-O-methyl)glucopyranoside)(Ⅰ)、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Ⅱ)、acacetin 7-O-(6'-O-a-L-rhamnopyranosyl)-β-sophoroside(Ⅲ)、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新西兰牡荆苷,6,8-di-glucosylapigenin or vinenin)(Ⅳ)、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Ⅴ)、2-anilino-1,4-naphthoquino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海金沙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