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了解肠道内、外分离气单胞菌菌种分布及毒力基因谱的差异,探究该菌致病性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急性腹泻患者及肠道外标本来源的气单胞菌156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其18种毒力基因hlyA、aerA、act、alt、ast、aexT、ascV、aopP、asc F-G、gcat、tapA、fla、Ser、exu、ahyB、epr CAI、lip、laf,并统计分析肠道内、外来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谱的差异。结果 156株气单胞菌中肠道内气单胞菌79株,以豚鼠气单胞菌为主(51.9%);肠道外气单胞菌77株,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48.1%)和豚鼠气单胞菌(39.0%)。gcat、act、fla、ahyB、exu、lip基因在肠道内、外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高(45.57%),而aexT、aopP、asc F-G、ascV则较低(20.78%);gcat、ahyB、laf、ast、exu、lip、hlyA、aerA在肠道内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肠道外(P0.05);嗜水气单胞菌gcat、ahyB、exu、lip、epr CAI、hlyA在肠道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肠道内(P0.05);豚鼠气单胞菌lip、hlyA在肠道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肠道内(P0.05),而aopP反之;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在肠道内、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内、外气单胞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携带的毒力基因谱存在差异,临床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嗜水豚鼠气单胞菌的治疗要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嗜水豚鼠气单胞菌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93岁男性,因发热、呕吐1 d入院。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多发)20余年,慢性阻塞性肺病30余年。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发热呕吐原因待查:胃肠型食物中毒?电解质紊乱、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慢性阻塞性肺病。予相关治疗后效果欠佳,后行血培养及血厌氧菌培养均阴性,痰培养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水豚鼠气单胞菌(++)。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因患者高龄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嗜水豚鼠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发重症感染,预后差,提高对该病原菌感染的认识,尽快明确病原菌类型并进行药敏试验,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嗜常温气单胞菌(亲水气单胞菌、寡源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的种属鉴定,常需大量生化试验确定。曾有不少研究者鉴定特定的种的标志。因此,有人提出用先锋酶素Ⅰ敏感性作为寡源气单胞菌的表现型标志:以CAMP 反应确定需氧和厌氧来区别三个嗜常温的气单胞菌.对于使用种-特异生物学现象来快速鉴定嗜常温气单胞菌,作者提出用自杀现象与产气性和七叶苷水解联合的方法。当气单胞菌在含有0.5%葡萄糖的肉汤培养基生长时,由于供给的葡萄糖抑制三羧酸循环,结果乙酸盐积累而导致细菌细胞死亡呈  相似文献   

4.
豚鼠气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感染人和动物及水生生物。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水产品日渐增多,另外有些地区有食生鱼片的习惯,因此豚鼠气单胞菌食物中毒时有发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GB4789—2003中没有相应的检验方法。为了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需要,我们参考文献资料研究建立了本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气单胞菌不同菌种胆汁的耐受特征,探讨嗜水气单胞菌与其他气单胞菌感染部位不同的原因。  方法  挑取8个种共20株气单胞菌,测定这些菌的胆汁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描述常见气单胞菌的在不同胆汁浓度下、厌氧或需氧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  气单胞菌不同菌种对胆汁的耐受能力不同,维氏气单胞菌及肠棕气单胞菌对胆汁适应性最好,MIC为9%~11%,MBC为11%~12%;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及双壳类气单胞菌对胆汁适应性较差,MIC为4%,MBC为6%~10%。 达卡气单胞菌不同来源菌株间胆汁耐受有差异。增加气单胞菌的初始菌量,气单胞对胆汁耐受性增加;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对胆汁的耐受性最好。 厌氧环境更利于气单胞菌早期对胆汁的适应。  结论   气单胞菌不同菌种对胆汁的耐受能力不同;初始菌量及氧气影响气单胞对胆汁的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多位点系统发育分析(MLPA)、质谱仪和生化仪鉴定气单胞菌的效果,为气单胞的种间分型和分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患者及门诊腹泻患者气单胞菌分离株,利用VITEK MS质谱仪、VITEK 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MLPA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气单胞菌经MLPA分析分为维氏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达卡气单胞菌、肠棕气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圣雷利气单胞菌、台湾气单胞菌、双壳类气单胞菌及异嗜糖气单胞菌10种。 质谱仪对气单胞属的鉴定率为100.0%,在种型鉴定上,鉴定率为16.2%,对肠棕气单胞菌的正确鉴定率为83.3%(5/6),对中间气单胞菌的正确鉴定率为50.0%(1/2)。 生化仪对气单胞属的鉴定率为89.2%,在种型鉴定上,鉴定率为0,均为不确定或错误鉴定。 结论 MLPA对气单胞菌属和种型鉴定最准确,而质谱仪在气单胞菌属和种型鉴定上均优于生化仪,质谱仪对少见肠棕气单胞菌及中间气单胞菌有一定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消毒剂及磺胺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选择分离自肝病患者及腹泻患者的耐药气单胞菌19株,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了耐消毒剂及磺胺药基因(qacE△l-sull)。[结果]19株气单胞菌90%为多重耐药,以氨苄西林、头孢美唑、复方磺胺甲嗯唑及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均在60%以上,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者。19株多重耐药气单胞菌中qacE△l-sull的阳性率为36.8%,包括3株嗜水气单胞菌,2侏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蔺和维隆气单胞菌各1株。[结论]我围首次检测到气单胞菌中的qacE△l-sull基因,而且携带率辅高,需引起医院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两种气单胞菌致创伤混合感染一例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检验科(650032)王根春,耿际泉,白庆燕,王丽颖从一例创伤感染患者创口中同时分离出豚鼠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患儿,男,4岁,被车撞伤致左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伴左小腿皮肤广泛撕脱伤。从外地转入我院时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rpoD和gyrA基因对气单胞菌进行种水平的鉴定,比较两者分类结果的差异,同时对本研究中187株气单胞菌进行较为准确的种水平的分类。方法 对生化鉴定的187株气单胞菌进行rpoD和gyr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测序,将序列与种特异的参考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187株菌经rpoD基因鉴定为7个种,经gyrA基因鉴定为9个种,还有一个未定种。两者鉴定最多的3个种一致,即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豚鼠气单胞菌和水族馆气单胞菌。gyrA基因鉴定增加的2个种是异嗜糖气单胞菌和简氏气单胞菌。rpoD和gyrA基因对气单胞菌鉴定一致的有174株(93%),但有13株菌(7%)两者鉴定不一致。结论 rpoD和gyrA基因能够对大部分气单胞菌进行准确一致的分类,对于两者鉴定不一致的菌株,应增加管家基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HT5"SS〗了解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药敏试验和基因检测技术,对某医院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该医院从临床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气单胞菌86株,以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为主,构成比分别为41.86%和34.88%。此两种气单胞菌对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接近甚至超过50%,未发现对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从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中共检测出5种毒力基因型,有50%的嗜水气单胞菌至少携带一种以上的毒力基因。结论 该医院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对部分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毒力基因型复杂,应重视气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中气单胞菌的流行及抗生素耐药特征。方法 2014年,在辖区内11家临床机构采集腹泻病例样本进行包括气单胞菌在内的腹泻多病原菌的检测,应用改良K-B法检测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对12种抗生素纸片的耐药性。结果基于腹泻病例的实验室多病原诊断从1846份腹泻样本中共确认73例气单胞菌感染病例:单一型感染42例(57.6%),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嗜水)8例、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温和)26例、豚鼠气单胞菌(豚鼠)8例;混合型感染31例(42.4%),总感染阳性率为4.0%。感染优势菌型为温和(P0.05),感染峰值为年度6—8月间(9.0%),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的年龄组以0~4岁和40~91岁人群居多。有65.8%(48/73)的气单胞菌对至少1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8.4%)和四环素(34.2%)的耐药率为最高,发现的3株多重耐药(MDR)株均为温和气单胞菌,其中1株对6种抗生素多重耐药(包括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结论浦东新区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气单胞菌病例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现象,发病有显著的季节特征,5岁以下幼儿和中老年人较为易感,温和气单胞菌是优势菌型,其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水平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中气单胞菌的流行及抗生素耐药特征。方法 2014年,在辖区内11家临床机构采集腹泻病例样本进行包括气单胞菌在内的腹泻多病原菌的检测,应用改良K-B法检测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对12种抗生素纸片的耐药性。结果 基于腹泻病例的实验室多病原诊断从1846份腹泻样本中共确认73例气单胞菌感染病例:单一型感染42例(57.6%),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嗜水)8例、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温和)26例、豚鼠气单胞菌(豚鼠)8例;混合型感染31例(42.4%),总感染阳性率为4.0%。感染优势菌型为温和(P0.05),感染峰值为年度6-8月间(9.0%),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的年龄组以0~4岁和40~91岁人群居多。有65.8%(48/73)的气单胞菌对至少1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8.4%)和四环素(34.2%)的耐药率为最高,发现的3株多重耐药(MDR)株均为温和气单胞菌,其中1株对6种抗生素多重耐药(包括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结论 浦东新区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气单胞菌病例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现象,发病有显著的季节特征,5岁以下幼儿和中老年人较为易感,温和气单胞菌是优势菌型,其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水平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气单胞菌不同种的流行及耐药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加强对气单胞菌感染的认识,我们分析了141株气单胞菌不同种感染的分布特点、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不同种耐药率的比较.为临床估计病情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有感染的临床表现者标本常规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同时用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气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气单胞菌的构成占肠道外分离菌的6.9%.占肠道感染菌的3.2%。气单胞菌主要来源于血液,其次为粪便和腹水。141株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54株(38.3%)、温和气单胞菌53株(37.6%)、豚鼠气单胞菌19株(13.5%)及简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等其他气单胞菌15株(10.6)。主要发生夏秋季.71.6%产生β-溶血素。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以氨苄西林最严重为78.3%,其次为头孢唑林48.0%、复方磺胺甲噁唑28.8%和头孢美唑30.5%,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菌素也有一定程度的耐药。肠道感染的气单胞菌虽然均为院外感染,但除对氯霉素、磷霉素及左氧氟沙星外的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上。气单胞菌3个种的耐药率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气单胞菌感染以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为主.易发生于夏秋季节,致病性强.对抗生素的耐药较普遍,气单胞菌3个种的耐药率比较多无明显差别。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1991年5~10月,从上海瑞金医院3162份腹泻标本中分离出779株弧菌科细菌(检出率24.6%),其中弧菌属517株(占66.4%);气单胞菌属226株(占29.0%);邻单胞菌属32株(占4.1%)。种的分布以副溶血弧菌最多(共413株,占53.0%);依次是豚鼠气单胞菌(98株,占12.6%),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非O_1群霍乱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溶藻弧菌,河弧苗,拟态弧菌等。另外还有较少见的弗尼斯弧菌3株,哈维弧菌4株,海龟弧菌2株。  相似文献   

15.
豚鼠气单胞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一例菏泽地区医院李翠英,王平,陈玉霞我们从一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豚鼠气单胞茵。患者,男,62岁,农民,因高烧、抽搐、昏迷,以化脓性脑膜炎收治入院,血液检查:WBC,16.4×109/L,N,0.88;L,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7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来源气单胞菌的流行特征、毒力基因特征及耐药状况。方法2017年对来自马鞍山市监测的海水产品、包装食品、生活用水、游泳池水样、食物中毒样本等进行气单胞菌分离检测,采用管家基因rpoD序列分析进行种水平鉴定,PCR检测气单胞菌6种毒力基因(Fla、Elastase、hlyA、ast、act和ascF-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分子型别,药敏试验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共检测样品869份,气单胞菌检出率为7.6%(66/869),检出率最高的是农村生活用水、食物中毒样品和海水产品。 66株气单胞菌分为7个种,最多的种是维氏气单胞菌(36.4%,24/869)、嗜水气单胞菌(19.7%,13/869)和简氏气单胞菌(19.7%,13/869)。 64株气单胞菌携带至少1种毒力基因,Fla和act总检出率最高(53.1%),Fla在豚鼠气单胞菌中检出率最高(83.3%),act在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最高(69.2%)。 66株气单胞菌分为64个PFGE带型,表现为多样性。 药敏实验显示,气单胞菌对头孢替坦等7种抗生素100%敏感,对头孢唑啉等5种抗生素部分敏感(耐药率1.5% ~ 21.2%),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高达90.0%。结论2017年马鞍山地区气单胞菌污染较为严重,携带较高比例的多种毒力基因,并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应该加强对气单胞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气单胞菌为水中长居菌,可引起人类肠道内外感染。多见于人类的肠道内感染,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肠道外感染主要为败血症蜂窝组织炎,伤口感染等。我们从一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中连续二次分离出一株豚鼠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现为多重耐药,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引起急性腹泻的致病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夏秋季急性腹泻中的2病性弧菌的感染情况,从2000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致病性弧菌380株,检出率19.3%,其中副溶血弧菌8例,河弧菌56株,溶藻弧菌35株,致伤弧菌33株,霍利斯弧菌与非O1群霍乱弧菌为9株,拟态弧菌8株,费尼斯弧菌6株,梅氏弧菌3株,豚鼠单胞菌6株;温和气单胞菌41株,亲水气单胞菌32株,类志贺氏邻单胞菌6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泻患者粪便气单胞菌的流行趋势、药敏实验等。方法:1993年8月到2000年8月,我院消化科与小儿科肠道门诊收治420例腹泻患者,在粪便中分离出气单胞菌,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从93年8月2000年8年间,气单胞菌引发的腹泻疾病逐年增加;检出气单胞菌共57例,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Ah)检出30例占52.63%,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21例占36.84%,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Ac)6例占10.53%;57株受试菌株对氟哌酸敏感率为100%(57/57),头孢哌酮敏感率为78.94(45/57)。结论:从1993年开始观察到2000的,八年间本菌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是持续升高,虽未引起大的流行,但可显示出气单胞菌在兰州地区腹泻患者中已成为腹泻的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肠外感染气单胞菌的分布和来源,并分析其毒力基因,为防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和基因测定技术,对某医院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本次共收集50株气单胞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其次是豚鼠气单胞菌,分别占52%和32%。标本来源以尿液和胆汁分居前2位,构成比分别为44%和38%。标本采集科室主要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和肝胆外科。检出1种或1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占检出总数的98%,有3株气单胞菌所含11种毒力基因全部都有检出,同时检出9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26%。结论 肠外感染的气单胞菌有较大的致病力,不同来源、不同种型的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存在差异,应加强监测和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