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例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吴明永1992年4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经多次电击除颤及并用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最后经静脉注射硫酸...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北京电力医院陈新根,张兰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是AMI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认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能减少或阻止AMI恶性VA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c离散度增大与室性心律的失常的关系(摘要)杜方荣,冯志存,任芙蓉本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c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包括Lown分级Ⅲ-Ⅳ级室早、室速、室颤)及心性猝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AMI52例,男38例,女14...  相似文献   

4.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及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颤)及心室颤动(室颤)。持续时间少于30秒的室速称非持续性室速,超过30秒称持续性室速,有时需电击终止。按室速形态可分为单形性及多形性室速。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也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水一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应用某些药物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激动(微折返及大折返)及自律性异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1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c间期,J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并与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为AMI时早期原发性室额患者QTc显著高于无室颤者(QTc488.63±39.36ms与405.88±22.31ms,P<0.01);JTc异常组与QTd>60ms组室速、室颤及猝死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表明QTc,JTc延长及QTd增加者室颤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心衰)时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极为常见,尤其成对和多形性室性早搏发生率高达刀%~9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达28%~80%[1]。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变异性较大(如阵发性室速变为持续性室速,单一型室速发展为扭转性室速,室速发展为室颤),而发生猝死率极高,现就心衰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病后24小时内几乎100%病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至出院时仍占70%。急性期使用利多卡因、吡二丙胺、普罗帕酮、美西律、妥卡胺及普鲁卡因胺常可减少室性早搏。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能够减少原发性室颤,但可引起心脏停搏,然而仍为首选药物。急性期使用β阻滞剂和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可减少原发性室颤,但有异议。出院前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对无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的预后价值未定,而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的患者具有预后价值。缺血性心脏病慢性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室颤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猝死原因。室颤的机理有二个(1)心肌缺血,致死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结果 (1)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2)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室性早搏(室早),其他室性心律失常(室性融合波、室性逸搏、室性自身节律和心室停顿等)多数是心电图上的诊断或是继发于某些心律失常。本文重点讨论室速及室早的临床诊断和处理策略,而心室颤动(室颤)则是另一个诊断和治疗的大问题,本文只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性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可导致猝死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室速和室颤。本文重点介绍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和室颤研究进展。1经射  相似文献   

11.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道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一周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VA)44例,其心室晚电位(VLP)阳性率29.5%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峰值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心梗部位无关。室速(VT)和室颤(VF)组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室早组(P<0.05)。但两组的CK,CK-MB比值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室晚电位(VLP)阳性50例,于第7天做电生理检查来预测AMI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猝死。程序电刺激诱发出单形持续性室速15例(30%),室颤4例(8%),无心律失常发生31例(62%)。经6~12月随访,结果示:电生理检查阳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简称事件)发生准确率为94.4%,发生事件18例,其中电生理检查阳性者17例,表明VLP阳性加电生理检查阳性日后发生事件远比VLP阳性但电生理检查阴性者高(分别为94.4%和5.6%,P<0.001)。通过本研究证实,两者结合起来对预测AMI事件及猝死的发生更为准确,同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4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其中23例患者给予索他洛尔治疗(2010年1~7月),对21例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2010年5~11月)。结果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对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两种药物之间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种药物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应用硫酸镁抢救老年AMI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11例报告曲绪祥,陈卓元(解放军第149医院连云港222042)老年期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应用硫酸镁治疗老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59例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CHD住院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常规口服β1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时口服胺碘酮,出现室速、室颤时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钾镁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或配合电击复律。结果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9.8%。无效6例(10.2%),均死于反复室速、室颤。结论CHD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主要为:终止急性发作或减慢心室率,预防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室颤)。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2个目的:减轻相关症状和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显然,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这一目的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76例老年大面积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及B组(25例)每天静脉点滴25%硫酸镁10-15ml和极化液,12-14天,A组同时利多卡因72小时(首剂50-100mg静脉注射后按2-3min静脉点滴);C组(21例)静脉 点滴极化液12-14天,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加用利多卡因(用法同A组)。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