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反”字表示症状、脉象或治法的反常不同,“复”字在《伤寒论》中主要是说明某些内容的叠加,或表示产生同一结果,或指所导致结果的病因病机一致,很多时候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通过“反”“复”比较可以看出,二者意义迥判,除了在避复修辞中互用外,其他条文中用法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邹旭峰  戴维  郁保生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53-1055,1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某些关键字词在全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字就属于这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为了透彻了解该字在书中的含义及作用,更加精准地领悟这一经典著作,掌握辨证论治的关键,本文在全面分析《伤寒论》398条原文的基础上,总结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反”字,整理出了所有含该字的条文及其在各个篇章的分布,然后依据其含义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大致归纳为5类并且列举了某些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抄写、刊印等诸多形式,诸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对于某些形近字的误写.本文追溯《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搏”字之本义,对于“搏”误解为“搏击”的条文进行分类、列举、解释、对比.认为“搏”在当时表示“索取,获得”,通“捕”;也可作“至”解,而非如今理解之“搏击”.《黄帝内经》中“搏”字其多为“摶”字之误写,特别指出“相搏”之用法多不可解,解释为“相摶”则文义通畅.并逐条分析了“搏”字用法以及意义.希望可以在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教学上正本澄源,并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在叙述脉证治的时候,应用了很多“反”字,如“脉反沉迟”、“反恶寒”、“反不渴”、“小便反少”、“面反瘦”、“反言胸中痛”、“医反下之”等等。计有三十八条用了“反”字(做为病名的“胃反”之“反”除外,全书共用“反”字达四十六个。对该字的理解,大部分条文可按“异平常理之义”作“反而”解释得通,但有的条文则解释不通。对用“反而”解释不通的,注家将“反”字释为传写之误,应为“及”或应无“反”字。但究竟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5.
五、同义词与反义词(一)同义词:古汉语意义相同的词很多,但真正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多。所谓同义词,实际是把某些近义词也包括在里面。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专书——《尔雅》所用的互训同义词,就是这样处理的:《诗经·大雅》“周余黎民”的“黎”,“庶民子来”的“庶”,“天生蒸民”的“蒸”,“戎丑(?)行”的“丑”,“曾莫惠我师”的“师”,《诗经·鲁颂》“敦商之旅”的“旅”,都有“众”的意心,所以《尔雅》把这些字放在一起,释为“众也”。  相似文献   

6.
《内经》为祖国医学理论之渊薮,其受到了战国秦汉时鼎盛文风的影响,文辞华美,句式丰富,意味深邃,因此研究《内经》的语言,对深入研读古籍和挖掘祖国医学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从一隅谈谈其中凝固句式的九种形式规律(亦称之为九法),以资一反三。一、有所、无所:是由动词“有”“无”和特殊指示代词“所”作它的宾语而构成的动宾词组.“有”、“无”是对“所”字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据明代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13404字397条中。作为辨证论治的鉴别者有70个“反”字。此出自历代祖述,至仲景识用精微。作者以其医疗实践经验积累,在大论中,画龙点睛,这一个“反”字成为指导辨证的关键词。来如容易却艰辛,它不仅鉴别其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而同时提示了逆反治法,不仅是宜熟读深思的典范文字,而且举隅反三,更在于启发无数的辨证法门。兹从《伤寒论》中摘出部分有关“反”字的条文,予以断层分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一份医古文考试卷,其中有一道题,问:“巨室某翁有女,待字闺中”的“字”做何解。字,乃文字也。有些考生不加思索做了如此的回答。其实,“字”做文字解,是后来的事。它最初的意义并非是这样。“字”本来的意义是当“生育”讲。何以言之呢?李阳冰在《说文解字》“子”字条下注云:“子在襁褓中,并足也。”“宀,”和“子”合在一起,意思是说,孩子总是要在屋子里面生的。可见“字”字的创造不是为了表达文字义。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古书中找到根据。《说文解字》中说: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有很多的字,看来极普通,然容易发生误解。必须详细辨别,才能了解他的真正意义。现举以下一些字说明之: 1.不不字有几种读音与含义。《素问·四气调神论》:“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无“不”字。《素问·调经论》:“皮肤不收。”《甲乙经》、《太素》皆作“皮肤收。”二篇句例相同。王冰于前句解释为“害气伏藏而不散发。”张志聪于后句解释为“寒湿之阴邪,伤人阳气,是以皮肤不收”。二  相似文献   

11.
陈道瑾、薛渭涛两先生编著的《江苏历代医人志》(以下简称《医志》)中,对于淮安医人的介绍,存在某些疏漏之处,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补订,供《医志》再版时参考。一、《医志》72页:“石寿棠,字蒂南,清安东县人。”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清安东县即今涟水县。据此,《医志》附表中应将石氏列为今“涟水县人”。另,文中“蒂”字为“芾”字之误。  相似文献   

12.
据《甲乙》载,肓门穴主治“妇女乳余疾”;《千金》又“主心下大坚”(《甲乙》属肓俞主治),《外台》合为一条:“主心下大坚,妇人乳余疾”;《圣惠方》于“下”后多出一“肓”字,“乳”后多出一“有”字;至《聚英》则作“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类经图翼》又作“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有余”。对这些差异应作如何解释呢?我们就以上文献按先后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其中的错误:一误在《圣惠方》的增“肓”“有”二字;再误在《聚英》的增“便”字,去“余”字;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4.
“清”、“浊”二字是一组意义相对的词汇,在《内经》中出现较多,然其所代表的意义却不相同。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解释。现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经,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但《内经》中有很多的字,看来极普通,然容易发生误解,必须详细辨别,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意义。现举以下一些字说明之:1.[不]不字有几种读音与含义。《素问·四气调神论》:“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无不字。王  相似文献   

16.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17.
“反治法”出自《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谓“从者反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方法,因而又叫“从治”。疾病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往往出现外在症象与其性质不一致,也就是某些症象不能如实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如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以及至虚见盛候,大实有羸状等。为了顺应这些寒热虚实的假的症象,  相似文献   

18.
反治与反佐,具有不同的涵义,但历来不少中医书籍却把二者混淆了。如《本草纲目》说:“反佐,即从治也。”《中医大辞典》说:“反佐,反治法之一。”《中医学概论》(南京中医学院主编)说:“反佐法,虽与上面所讲的治法(按:指反治法)意义与作用不尽相同,但亦属反治的范围。”《中医方剂学讲义》(二版教材)说:“有因病情复杂,在寒药中佐以热药,或热药中佐以寒药,或热药冷服,或寒药热服等,这都属于反治的范围。”等等。这些混乱现象已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为了正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笔者  相似文献   

19.
《异体字整理表》将“并”与“”、“”作为一组异体字,“并”字规定为通行的“正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根据对成本《伤寒论》(据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并”与“”、“”三字用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字含义明显不一,且用法各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组字并不属于异体字。下面就“并”与“”、“”三字在《伤寒论》中的用法加以辨析。1《伤寒论》中“并”与“”、“”的用法(33例)1·1“并”字在成本《伤寒论》中共出现20次,皆是合并、兼具、连同之义1·1·1“…  相似文献   

20.
《素问》中的平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对于平衡方面的论述颇多 ,如《至真要大论》曰 :“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 ,而致和平” ;“以所利而行之 ,调其气使其平也”。《平人气象论》也云 :“平人者不病也”等等 ,均是说明“平”字的生理意义及怎样才能“平” ,并以“以平为期”为指导 ,制定了许多治疗原则 ,诸如“调整阴阳”、“正治与反治”、“扶正与祛邪”等。细辨之 ,这些治则具有一个共同思想 ,即怎样能使生理机能平衡。现余不揣浅陋 ,就《素问》中平衡思想作一浅述 ,敬请同道们指正。1 损其有余以求平衡损其有余一词的原义出自《素问·至真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