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翰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11):75-77
3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疾病,好发于20~50岁。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约为胃溃疡的五倍。溃疡从黏膜开始并侵及黏膜下层,常深达肌层,其直径多为5~20mm,深为5~10mm。溃疡口部周围呈炎性水肿。慢性溃疡如深达浆膜层时,称穿透性溃疡。如浆膜层被穿破且穿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后壁溃疡易致慢性穿孔,与网膜、胰等粘连甚至穿入其中。溃疡周围具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性溃疡。溃疡愈合后,常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严重者可使胃和十二指肠变形或狭窄。溃疡常单发,少数为多发。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称为胃合…  相似文献   

2.
王健 《福建医药杂志》2004,26(4):119-119
针刺可使胃肠蠕动紧张者得以缓解,缓慢者得以增强,并可解除幽门痉挛。我们对46例胃肠道疾病患者采用针刺足三里的方法配合胃肠钡餐造影观察胃部机能变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1,8(3):236-236
192 3年 ,德国外科医生Fischer首先在结肠造影中用双对比方法进行检查。国内大部分医院从 80年代初中期开始运用该方法进行检查。本文就我院 1991~ 1998年来进行的结肠双对比造影检查中 ,资料比较完整的 62例 67处结肠癌的双对比造影检查X线征象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对结肠癌的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 ,男 3 6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77岁 ,2 0~ 2 9岁 4例 ,3 0~ 3 9岁 7例 ,40~ 49岁 11例 ,5 0~ 5 9岁 18例 ,60~ 69岁 15例 ,70岁以上 7例。1 2 方法 肠道准备 :造影检查前 1天吃软质易…  相似文献   

4.
1939年,Gershon-Cohen首先介绍了小肠双对比造影。1967年,Bilbao与Dotter设计了带导丝的“B-D管”。1981年,吉冈宽康等提出钡气灌注后静脉注射副交感神经阻断剂行小肠双对比检查,获得满意效果。国内1983年张铁梁首次报告70例小肠双对比造影。1986年8月至1988年8月,我院运用国产导管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气钡双对比造影的X线检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峰  王福海 《河北医药》2003,25(6):439-43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 ,发病年龄多在 2 0~ 40岁之间 ,约占 70 %左右 ,以女性稍多 ,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腹痛、腹泻、便血与便秘交替进行。病程均在半年以上 ,其中男 2 2例 ,女 2 8例 ;年龄 17~ 65岁 ,平均 3 6.5岁。1 2 造影方法 于造影前 1日早 8点嘱患者口服硫酸钡 3 0g ,并饮水约 10 0 0~ 15 0 0ml,晚 8点再次口服硫酸钡 3 0g ,饮水约10 0 0~ 15 0 0ml ,并口服果导片 4片 ,饮食以少渣食物为主 ,检查之日早晨食少量高热量无渣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钡餐造影及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内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进行影像表现分析。36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并随机将患者分成钡餐组和CT组,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36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20例(55.6%),定性诊断正确34例(94.4%);而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31例,正确率达到了86.1%,定性诊断正确22例(61.1%)。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在定位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结合钡餐造影诊断的准确率为97.2%。结论钡餐造影能够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定位准确率较高,而CT扫描检查可以对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性,定性率较高。二者在临床上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与普通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按照前来就诊时机器型号的不同将10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检查医师完成所有患者数字化成像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工作,研究组给予平板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给予普通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记录两组胃肠道疾病患者数字化成像造影术检查结果,将图像质量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经平板数字化成像造影所得甲级图像率为56.00%,丁级图像率为0.00%,对照组经普通数字造影甲级图像率为20.00%,丁级图像率为10.00%。两组胃肠道疾病患者经不同方法检查后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不符合率(P<0.05);研究组造影检查与病理检查符合率高达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病理检查符合率(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似胃肠道疾病患者给予平板数字化成像胃肠道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其疾病检出率,有效降低误诊、漏诊概率,有利于患者获得积极的治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儿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方法的改进,探讨其实用价值。方法从钡剂的调制到检查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钡剂调制成200%(W/V)浓度混悬液,用开水配制,连续搅拌5min以上。检查前口服产气粉一袋,用5ml温开水服送,以后前式站立位服下量好的30ml钡剂,立即将床放平后迅速左转成仰卧位点片,再向左转成后斜位点片,向右转成右斜位点片,爆光时嘱咐患儿深吸气后呼尽气闭住气。然后服完全部钡剂透视观察胃,十二指肠的充盈相。结果50例胃内产气充分,胃黏膜皱襞表层上钡剂涂布均匀,附着好;胃壁线、十二指肠球壁线,胃小区、胃小沟及病灶的对比相显示效果良好。仰卧位,左后斜位为避免十二指肠充盈的最佳体位;30ml钡剂是第一口服下的最适容量,即使钡剂在胃黏膜皱襞表层上涂布均匀,以能防止钡剂在胃窦部积滞。结论本方法对小儿上消化道钡双重造影检查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双对比相显示效果良好及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三年来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明确诊断治愈的小肠病变共53例,分两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53例都做了传统口服钡剂法和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传统法只发现病变18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发现病变35例,而有17例是二次检查才发现病变.我们收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插管造影法的病变检出率是66%,而传统口服法小肠造影,病变检出率是34%,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该方法插管及造影时患者痛苦小,时间短,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高,适应症广.内镜与造影检查结合,互为补充,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是一种现阶段较为有效的小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疗前后钡餐造影的X线影像学变化。方法 收集单纯放疗的食管癌病例30例,对比分析放疗前后的的钡餐造影片。结果 食管癌放疗后其X线表现发生变化,主要为:病变范围缩短,边界不清楚;管壁变柔软、规则;粘膜皱襞恢复;充盈缺损或龛影缩小甚至消失。结论 食管癌放疗前后钡餐造影可以显示食管癌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可以动态观察食管癌的放疗效果,对比分析放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对于帮助判断疗效、了解有无并发症及初步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加饮水冲洗法在食管细小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误食鱼刺患者178例的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加饮水冲洗法的检查结果。结果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发现异物45例,饮水冲洗后发现异物84例;未见异物的94例未作特殊处理,在回访1~7d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加饮水冲洗法不仅能确定食管有无异物,并能明确食管异物的大小、位置及刺入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食管细小异物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破坏中断、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诊断正确率达67.74%;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及斑点状钙化,病变区均匀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管壁局限性增厚和转移病变,诊断准确率达83.87%。结论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和管壁功能性改变及管腔狭窄、胃肠道受压推移等具有优势,而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在慢性阑尾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阑尾炎的患者,采用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诊断慢性阑尾炎,分析显像清晰度、分辨率及病变检出率.结果 阑尾未显影3例;17例有管腔粗细不均、边缘毛糙、分节样改变;13例有程度不等的充盈缺损;15例压痛点可随阑尾位置改变而变化,12例压痛点固定;9例阑尾呈形态扭曲;4例阑尾异位.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阑尾显影时间30 min~5.2 h,平均1.4 h.本组30例慢性阑尾炎影像学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所有确诊病例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慢性阑尾炎,检出率高.显著提高图像清晰度、分辨率、病变检出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慢性阑尾炎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慢性阑尾炎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阑尾炎的结肠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结果:阑尾不显影8例,阑尾充盈不全16例,阑尾粘连固定10例,盲肠阑尾根部炎性浸润或痉挛14例,检查过程中右下腹麦氏点压痛12例.结论: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在慢性阑尾炎诊断中,影像表现明确,具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慢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对比效果。方法对经组织病理确诊的40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30例,无转移10例)的临床螺旋CT与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气钡双对比造影的符合率达到了90.0%,其诊断阳性为36例;CT诊断阳性的符合率达到了95.0%,其诊断阳性为38例。虽然CT的诊断符合率高于消化道造影,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气钡双对比造影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为96.6%和6.67%,而CT转移诊断的为81.8%和26.3%,CT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比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要高得多,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由于气钡双对比造影在于对胃癌的诊断方面取得的诊断效果和螺旋CT取得的效果差不多,对晚期胃癌具有比较可靠的诊断方面的价值,所以,值得推广到临床方面。但对胃癌转移、胃壁浸润、腔外情况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早期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诊断出早期贲门癌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采取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做出的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后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26例,其中隆起型12例,溃疡型8例,平坦型6例。误诊2例(1例为胃底静脉曲张,1例为炎性息肉)。结论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因为经济、方便、无创,它是早期贲门癌最直接、有效的检查方法,如果结合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特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4年来对均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的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6例,总结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特殊价值,并与结肠镜、气钡双对比造影、B超等3种检查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与气钡双对比造影、结肠镜对病灶的发现率几乎一致,明显高于B超。多排螺旋CT检查对发现患者浆膜层受侵及腔外肿块、腹腔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等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检查手段。并且多排螺旋CT(结直肠充气后)扫描于工作站进行三维处理后对受侵肠管范围可以进行大致测量,比较直观显示病变形态范围,为术前手术计划制定提供参考。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对结直肠癌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应作为结直肠癌术前必备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气钡双对比造影方法诊断早期胃恶性淋巴瘤,提高胃肠钡餐诊断率。方法 病人检查前10~15分钟肌注654-210mg,然后口服160~200%硫酸钡50ml,适量产气粉。结果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早期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X线表现与病理的关系,X线诊断与X线检查方法。气钡低张双对比造影的X线表现为:①多发散在结节,息肉样环状影;②表浅不规则龛影;③病变局部胃粘膜面隆起。结论 运用气钡双对比造影方法,对早期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12例食管胃连接部癌气钡双对比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连接部是消化道癌肿好发部位。传统的充盈法检查时该区病变易被遮蔽,压迫法时又因其位于肋弓下不能施行,常导致漏诊误诊,所以一直被认为是X线检查的一个难点。现代的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DC,double contrast radiography)易显示胃底贲门和食管远端病变时出现的黏膜皱褶,小区和贲门区、腔壁线的异常变化。笔者收集近年来采用现代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发现食管胃连接部癌共112例,全部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