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公藤多甙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观察了雷公藤多甙及联合环孢霉素A对植片存活时间和移植抗原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多甙组、环孢霉素组和两种药物联合组植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移植抗原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也显著受到抑制;其中联合组的作用又大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组。结果提示:雷公藤多甙具有显著延长角膜移植存活和防止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作用;与环胞霉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多甙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Ⅱ)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大鼠-Wistar大鼠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0.02%TⅡ滴眼液组、C组为0.03%TⅡ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SD大鼠同种间对照组、E组为SD大鼠自体对照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RI),包括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程度,并比较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和E组两对照组之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Ⅱ滴眼液可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0.03%比0.02%TⅡ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多甙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主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志杰  李辰 《眼科研究》1996,14(2):76-78
用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观察了雷公藤多甙及联合环孢霉素A对植片活时间和移植抗原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FK—506抑制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FK-506抑制全角膜移植术(包括带环形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疗产。方法 对76例(76只眼)全角膜移植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试验组(FK-506组)及对照组(CsA组)各38例(38只眼),观察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全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FK-506可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随访期内,治疗组(FK-506组)移植片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FK506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济奎  李辰 《眼科研究》1996,14(4):217-219
采用纯系大鼠正位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观察FK506结膜下注射成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FK506能显著延长大鼠角膜移植片的存活时间,缓解植片混浊,但不能阻止新生血管的发展,组织学观察提示,治疗组植片内浸润的细胞明显减少,FK506注射部位有药物结晶折出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相似文献   

6.
FK506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Lü L  Zhang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21-24,I001
目的 研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细胞和某些相关免疫分子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阐明了FK506的免疫抑制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K506,环胞霉素A及对照组角膜植片中CD^+4,CD^+8,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的表达。结果 排斥的角膜组织大表达上述免疫细胞和分子,FK506可  相似文献   

7.
申济奎  李辰 《眼科研究》1997,15(2):76-78
目的;研究FK506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视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病盲人复明的最主要手段,但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医院也不断增加.而如何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提高植片的长期透明率,是摆在众多从事角膜移植医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持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长期透明的核心问题是重视术后随诊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本文主要从我国角膜移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措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目前角膜移植术后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以达到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由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的再次致盲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FK -5 0 6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应用前瞻性评估研究方法 ,将行高危角膜移植术 (全角膜移植术、带巩膜环的全角膜移植术、血管化角膜的角膜移植术及角膜再移植术 ) 5 6例 (5 6只眼 )患者按随机原则进行分组 (投药组及对照组 ) ,投药组 (2 8只眼 )滴用 0 5mg/ml的FK -5 0 6滴眼液联合典必珠滴眼液 ,对照组 (2 8只眼 )滴用 1%CsA滴眼液联合典必殊滴眼液 ;平均随访 8 1个月 ,以术后视功能、植片透明维持时间、植片新生血管、水肿及混浊程度作为临床主要评估指标。结果 :随防期内投药组及对照组角膜移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3 6%及 95 2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72 ,P <0 0 5 )。用药期间未发现该药有任何毒副作用。结论 :局部应用FK -5 0 6可有效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Leflunomide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华  陆晓和  徐宁 《眼科》1999,8(3):168-171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变化,阐明Leflunomide的免疫抑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环孢霉素A、Leflunomide及对照组角膜移植片中CD4^+细胞、CD8^+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排斥的角膜组织大量表达上述免疫细胞和分子,Leflunomide可以对这些细胞和分子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毒性T细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 To determine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Australia. Methods : A questionnaire was circulated to attendees at the 1998 Eye Bank Meeting in Adelaide. Twenty‐four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nalysed. Results : All respondents used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for routine prophylaxis and to treat established rejection episodes. Prednisolone acetate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prescribed topical corticosteroid. Systemic non‐steroidal immunosuppression was prescribed almost exclusively for high‐risk grafts. Seventy‐five per cent of surgeons used systemic antivir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graft re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Conclusion : There was a wide variation amongst surgeons in the choice of therapy for routine prophylactic immunosuppression as well as for the treatment of established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诱导供体特异性的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ACAID)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眼角膜建立碱烧伤眼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正常角膜常规角膜移植组(正常对照组);B:碱烧伤常规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对照组);C:正常角膜诱导ACAID的角膜移植组(正常诱导组)。D:碱烧伤后诱导ACAID的角膜移植组(碱烧伤诱导组)。B,D组进行左眼碱烧伤,烧伤后1mo进行角膜移植。C,D组在角膜移植前2wk于右眼前房注入可溶性抗原以预先诱导供体特异性ACAID。A,B组右眼前房注等量平衡盐溶液。术后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情况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角膜固定、包埋后制作切片行HE染色。结果:A、C组角膜植片长期存活,碱烧伤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25.13±0.64d,碱烧伤诱导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8.25±1.28d。与碱烧伤对照组相比,碱烧伤诱导ACAID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两组植片存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诱导供体特异性ACAID可以延长碱烧伤高危眼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FK506胶原药膜抑制兔角膜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FK5 0 6胶原药膜治疗和预防兔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严重的碱烧伤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然后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将全部大白兔的右眼定为实验组、左眼定为对照组 ,术后右眼用缓释胶原药膜载FK5 0 6给药 ,左眼局部滴FK5 0 6眼液 ,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测定术后 1、2、4、8、2 4、72h的角膜、结膜、房水的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 ;观察植片不同时期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 ,平均随访 3个月。结果 实验组 1h角膜浓度 (84 .1±2 0 .6 )ng·g-1、结膜浓度 (2 9.2± 10 .3)ng·g-1、房水浓度 (2 5 .6± 6 .8)ng·L-1,4h后分别为 (2 30 .2± 2 6 .6 )、(15 4 .5± 19.4 )、(15 .3± 5 .7)ng·L-1;72h后分别为 (2 3.5± 11.2 )、(13.8± 9.3)、(11.2± 2 .4 )ng·L-1,而对照组的 1h角膜、结膜、房水的药物浓度分别为(4 1.2± 11.6 )、(30 .5± 10 .5 )、(8.2± 2 .1)ng·L-1,4h后分别为 (17 8± 6 .5 )、(18.5±6 3)、(6 .7± 1.2 )ng·L-1;8h以后检测到药物浓度非常低 ,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在实验期间 ,实验组的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上皮愈合质量 2个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FK5 0 6缓释胶原药膜可明显提高并较长时间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含量变化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利用缝线诱发新西兰白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后,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模型4组,术后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ICAM-1的表达。 结果:排斥组植片平均存活12.4±1.3d;正常房水和血清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sICAM-1,它们的浓度分别为(16.6±3.6)ng/L(,95.2±6.3)ng/L。术后排斥组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最高水平分别为(53.9±19.2)ng/L,(378.8±30.6)ng/L,在观察期内维持高水平,排斥反应发生时,免疫组化染色ICAM-1呈强阳性表达。 结论:ICAM-1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外周血中sICAM-1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病原菌感染性角膜溃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P)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  3组 ( 2 87例 )不同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角膜溃疡行PKP术后随访 8~ 48个月 ,观察比较其免疫排斥发生率及首次排斥反应发生时间。结果 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细菌感染和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组 (P <0 0 5 ) ,细菌感染和HSK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首次排斥反应发生时间集中于术后 3个月 ,较其它 2组提前。结论 持续严重的炎症反应 ,植片较大及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受限是真菌性角膜溃疡PKP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和反应时间较早的原因。建议对真菌性角膜溃疡PKP术后应仔细观察 ,发现已无真菌复发的危险时 ,要抓住时机及早抗排斥治疗。  相似文献   

16.
FK-506抑制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FK-506抑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应用前瞻性评估研究方法,将角膜缘移植术后病例64只眼按随机原则分投药组及对照组各半,投药组应用0.5%FK-506滴眼液,对照组应用1%CsA滴眼液。平均随访期半年,以术后角膜缘植片新生血管、水肿、混浊及溶解程度为临床主要评估指标。结果:随访期内在新生血管指数、上皮排斥发生率、移植排斥指数及假性胬肉指数四项指标投  相似文献   

17.
高晓唯  李霞  任兵  赵勇  李慧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581-1583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血液和房水中的含量变化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缝线法诱发兔角膜新生血管化(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后,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模型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C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D组:新生血管化穿透性角膜移植组。术后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和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ELISA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ICAM-1的表达。结果:B、C组在观察期内未见排斥反应发生。D组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12.4±1.3d,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最高水平分别为53.9±19.3ng/L,378.8±30.6ng/L,在排斥反应发生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角膜组织中ICAM-1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血液和房水中的ICAM-1含量可以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术后监测ICAM-1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眼科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眼科1993/2003年间,212例患者,224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r's方法计算其预期10a植片存活率及10a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眼总预期10a存活率和预期10a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粘连、虹膜后粘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a)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90min).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O.01)和虹膜前(RR=2.76,P=0.05)及虹膜后粘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Oa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粘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K506(他克莫司)滴眼液对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对全角膜和亚全角膜受损毁的50眼进行全角膜移植。术后病人分两组,0.05%FK506滴眼液联合0.1%地塞米松滴眼液的FK506治疗组和1%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滴眼液联合0.1%地塞米松滴眼液的CSA治疗组,比较它们预防和治疗移植排斥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6m±6.2m(6~27m)。总的眼球保存率96%,角膜植片总透明率42.9%。术后,23眼视力超过0.02,3眼视力超过0.3,最好视力1.2。FK506组与CSA组相比,明显降低和推迟移植排斥(P=0.005和P=0.036)。FK506组最终视力和术后植片透明率均高于CSA组(P=0.001和P=0.017)。FK506组术后6m和12m的植片透明率分别是74.1%和60.5%,而CSA组分别是42.1%和24.1%。结论通过早期联合表面应用FK506和皮质类固醇,后期单独表面应用FK506,全角膜移植不仅可以挽救角膜和眼前段严重受损的眼球,而且使多数病人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对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评价其对角膜植片存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近交系F344大鼠15只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30只为受体。方法 受体大鼠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贝伐单抗组(B组)、地塞米松组(C组),每组10只。B、C组分别于术后0、3、6、9天结膜下注射40 μl贝伐单抗注射液及20 μ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A组不做处理。术后裂隙灯下观察14天,记录排斥指数(RI,为植片水肿、混浊、新生血管长入评分合计)和新生血管侵袭面积(IA)。术后14天,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植片中CD4+、CD8+免疫细胞的表达。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免疫排斥时间,免疫细胞的数量。结果 术后7天IA分别为:A组(22.50±3.67)mm2,B组(14.21±2.79)mm2,C组(15.38±0.84)mm2;A组明显多于B组及C组(P=0.00和0.01),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9)。术后14天IA分别为:A组(27.96±0.50)mm2,B组(18.76±2.73)mm2,C组(23.74±2.14)mm2。A组及C组多于B组(P=0.000)。免疫排斥时间A组8天,B组11天,C组13天。B组及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均长于A组(P均=0.000)。免疫细胞: CD4+阳性细胞数:A组(13.2±2.94)个,B组(6.14±1.07)个,C组(3.5±1.78)个;CD8+阳性细胞数:A组(14.4±2.44)个,B组(4.5±1.51)个,C组(3.38±1.68)个。术后14天,B组、C组角膜植片中CD4+、CD8+细胞亦明显少于A组(P均=0.000)。结论 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生长,并可能通过此作用延缓移植排斥反应,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但贝伐单抗抗移植排斥反应疗效略逊于地塞米松。(眼科,2017, 26: 101-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