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携紫杉醇(Pac)和注射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Herceptin)高分子造影剂(Pac-PLGA-HER)联合超声体外寻靶能力及显影效果.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载Pac靶向高分子造影剂.将MCF-7细胞种植于12个培养皿中,培养24 h,分为4组,每组3个:非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组)、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HER组)、靶向造影剂+超声组(Pac-PLGA-HER+超声组)和抗体封闭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高分子造影剂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观察体外显影效果,并用DFY型定量仪进行定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粒径为(596±12) nm,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可与MCF-7细胞大量结合.体外显影实验示靶向与非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声强分别为(134.50±10.19)和(135.11±11.49) dB,平均灰阶分别为147.83±11.12和148.50±12.63,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均为-0.097,P均>0.05).结论 携Pac和Herceptin的高分子造影剂对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在体外显影实验中有较好的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叶酸受体靶向载紫杉醇(PTX)高分子造影剂(FOL—PLGA—PTX)的体外寻靶能力与超声显影情况。方法通过单乳化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叶酸受体靶向载PTX高分子纳米微球,利用Malvern激光仪检测造影剂平均粒径和表面电位,用HPLC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造影剂表面叶酸连接情况及和荧光抗体的结合率。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观察靶向造影剂与细胞的结合情况,评价其体外寻靶能力。考察靶向造影剂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增强超声显影特性,并以DFY型定量仪进行定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结果叶酸受体靶向载PTX高分子超声造影剂的平均粒径为(244.43±13.32)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86.23±1.23)%和(8.62±0.12)%;流式细胞术测得FOL—PLGA-PTX表面叶酸平均连接率高达(98.49±1.28)%,体外细胞寻靶实验中FOL—PLGA-PTX与SKOV3细胞平均结合率为(84.32±4.25)%,高于非靶向造影剂组(16.45±2.89)%(F=289.45,t=10.654,P〈0.01)和游离叶酸干预组(36.33±3.23)%(t=8.923,P〈0.01);FOL-PLGA—PTX经HIFU体外辐照前后平均灰度值分别为39.32±3.64和126.44±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9,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叶酸受体靶向载PTX高分子超声造影剂,其包封率与载药量均较高,具备良好的体外寻靶能力与HIFU辐照增强超声显影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携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单克隆抗体的超声微泡造影剂(microbubble,MB)在评价小鼠原位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边界识别中的作用。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靶向微泡(MBv),体外鉴定其性质。建立小鼠GL261胶质瘤模型,分别注射MBv和普通微泡(MB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成功构建偶联抗小鼠VEGFR2单克隆抗体的MBv,造影结果表明MBv较MBc能更好地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边界。结论:MBv是良好的肿瘤靶向造影剂,应用MBv可较好地实现术中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更好地辅助术中超声导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具有超声和磁场双重响应特性的磁性微泡.方法 采用声振空化法制备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微泡超声造影剂(ST68),用多元醇法制备表面带负电荷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以微泡为模板,通过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使聚乙烯亚胺和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微泡表面交替沉积,制备磁性微泡.搭建体外超声造影装置,对比注入磁性微泡(3×108个/ml)前后装置中硅胶管的超声图像,并观察对硅胶管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的运动情况.对比注入磁性微泡前后新西兰大白兔肾脏的超声图像,以评价磁性微泡的体内超声造影效果.结果 制得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带有稳定的负电荷(-24.6±6.7)mV,组装得到的磁性微泡中超过98%的微泡粒径小于8μm,满足对超声造影剂大小的基本要求.注入磁性微泡前,硅胶管无回声信号;注入磁性微泡后,硅胶管内呈实性回声;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向磁场方向定向迁移.兔体内超声造影结果示推注磁性微泡前,超声图像不能显示肾;推注后肾脏影清晰.结论 制备的磁性微泡磁靶向和超声造影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磁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RGD超声微泡造影剂,探讨其在体外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b End.3)靶向黏附效果,为肿瘤血管新生超声分子成像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体系制备出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分为10μg/ml RGD肽封闭组和30μg/ml RGD肽封闭组,未携带RGD肽微泡造影剂作为空白对照。粒径分析仪、普通光镜下进行表征或检测。体外培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多肽封闭静态黏附实验验证靶向性和黏附效率;应用平行板流动腔芯片,设置不同流体剪切力,观察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动态黏附效果。结果测得的RGD靶向微泡粒径为(4.09±0.07)μm。单个细胞表面黏附的微泡个数RGD肽封闭组与RGD-MBs组比较,1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2.98±0.35)个(P<0.05),3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1.78±0.23)个(P<0.001)。10μg/ml和30μg/ml RGD肽封闭实验表明,黏附在单个细胞表面的微泡数量分别降低54.64%和67.00%。在剪切应力1.5 dyne/cm2下,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随着剪切应力增大而增加(P<0.05)。当剪切应力为1.5 dyne/cm2时,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为(48.72±4.26)个,继续增大剪切应力,黏附率降低(P<0.05)。结论 RGD靶向微泡造影剂能特异性地黏附血管内皮细胞,有望作为超声分子探针检测评价整合素ανβ3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表达,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检测。  相似文献   

6.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翼  修建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59-1361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的靶向治疗是当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到达靶组织后,在超声能量作用下,因"空化效应",能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定向释放内部包裹的基因或药物,使局部浓度大大增高,达到靶向治疗目的。本文就其在抗肿瘤、溶栓和炎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载多西他赛、吲哚菁绿的聚吡咯纳米壳微泡超声造影剂,评价其理化特性并考察其体外寻靶能力。方法 应用机械震荡法制备携药聚吡咯超声/荧光造影剂。检测并观察造影剂微泡的形态、造影剂粒径和表面电位。将造影剂放置在4℃保存,在1天、3天、5天不同的时间观察造影剂的稳定性。应用显微镜观察前列腺癌细胞摄取吲哚菁绿的情况。结果 新制备的造影剂外观圆整,颗粒直径范围为875~1516 nm,表面电位为(-22.4±1.75) m V,分布较均匀。在制备3天后,密封保存在4℃的造影剂浓度缓慢的下降,5天后其浓度明显下降。显微镜观察到前列腺癌细胞摄取吲哚菁绿成像呈绿色荧光。结论 制备的携药聚吡咯超声/荧光微泡相关理化性能较好,稳定性较高,能够被前列腺癌细胞摄取,为前列腺癌的精确诊断和光热消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的靶向制备技术;评价携CD54单抗的超声造影剂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靶向价值和意义.方法整合CD54单克隆抗体及白蛋白微泡制备靶向超声造影剂.新西兰大白兔20只,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两组,分别使用普通和靶向造影剂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视频密度法评价两种造影剂对腹主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增强效应.结果两组造影后血管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视频峰值与造影前视频基础值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1).第1、2组实验对象分别使用普通和靶向造影剂造影后,两组对应的血管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峰值视频密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携CD54单抗造影剂对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及斑块有靶向显影价值,可提高超声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肿瘤生长中活体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评价分子靶向微泡(MB)和超声的应用在无创性评估3种血管源性标记物αvβ3整合蛋白、endogl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0.
超声分子成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一代医学超声成像方法,在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疗效评价方面有重大应用前景. 超声分子成像研究的重点和先决条件是超声分子探针的研制.所谓超声分子成像探针,一般为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或具有声信号源作用的微米或纳米颗粒.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是将目的分子的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以构筑靶向超声造影剂,使超声造影剂结合到靶组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观察靶组织的解剖和功能,以反映靶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液态氟碳(PFOB)纳米脂质微粒与全氟丙烷气体(C3F8)纳米脂质微泡,比较两者一般理化性质及体外显影效果.方法 分别制备PFOB纳米脂质微粒与C3F8纳米脂质微泡,检测2种造影剂形态、粒径、表面电位、浓度及稳定性,并进行比较.制备生物素化(外膜标记生物素)及空白(外膜未标记生物素)的PFOB脂质微粒及C3F8微泡造影剂.以高频探头观察各组造影剂加入亲和素前后的显影效果,并运用Matlab软件获得图像平均灰度值,再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同一样本多个时间点观察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同一样本加入亲和素前后的显影强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PFOB脂质微粒与C3F8脂质微泡粒径分别为(152.30±35.99) nm和(774.59±108.59)nm,前者明显小于后者(t=-24.327,P<0.001);表面电位分别为(-40.90±6.51)mV和(-14.80±3.97)mV,前者明显大于后者(t=-15.308,P<0.001).(2)PFOB脂质微粒造影剂的浓度及粒径在整个观察期间内无明显改变[C0h:(2.28 ±0.64) ×1011/ml,C1周:(2.06 ±0.53)×1011/ml; D0 h:(152.30±35.99) nm,D1周:(178.80±63.07)nm].C3F8脂质微泡造影剂制备后放置12 h,浓度[C0h:(4.08±0.96) ×1010/ml,C12 h:(3.25±1.02)×1010/ml]尚未发生明显改变,而放置24 h、2d、4d及1周后浓度明显减低[C24h:(2.28 ±0.73)×1010/ml,C2d:(1.56±0.54)×1010/ml,C4d:(1.03±0.37) ×1010/ml,C1周:(0.74±0.24)×1010/ml;F=78.515,P<0.01];C3F8微泡造影剂放置2d内粒径[D0h:(774.59±108.59) nm,D2d:(1020.68 ±223.64) nm]未见明显变化,放置4d及1周后粒径明显增大[D4d:(1391.67 ±268.65) nm,D1周:(1532.41±326.25) nm,F=50.772,P<0.01].(3)加入亲和素前,空白及生物素化PFOB脂质微粒均未见明显显影,而空白及生物素化C3F8脂质微泡均有较高的显影强度(31.34 ±7.03与28.75±7.18);加入亲和素之后,生物素化PFOB脂质微粒造影剂显影明显增强(2.18 ±0.71和82.19±15.68,t=-15.698,P<0.001),而空白PFOB脂质微粒及2组脂质C3F8微泡显影情况无明显改变.结论 与C3F8脂质微泡造影剂相比,以PFOB为核心的纳米脂质微粒造影剂在粒径优化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更好的可控性,且具有独特的显影特性,有利于制备靶向功能的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模块化思想,通过将具有荧光成像特性的量子点复合到具有超声响应特性的高分子微泡中,制备超声/荧光双模态医学造影剂.方法 将500 mg聚乳酸、50 mg樟脑、0.5ml油酸修饰的硒化镉/硫化锌量子点(CdSe/ZnS,2.3 μmol/L)溶解分散于10 ml二氯甲烷形成有机相,用碳酸铵溶液构成内水相,用聚乙烯醇溶液构成外水相,采用双乳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兼具超声/荧光双模态成像功能的荧光微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微泡形貌,以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发光性能进行表征.搭建体外超声/荧光成像装置,以推注生理盐水的声像图为对照,观察装置中硅胶管注入荧光微泡后的超声对比增强情况和荧光增强情况及两者同步成像效果.评价荧光微泡在体内超声/荧光双模式下对新西兰大白兔肾脏的成像效果.结果 荧光微泡呈规则的球形,具有中空结构,平均粒径为(1.62±1.47) μm,超过99%的微泡直径小于8μm,能够满足超声造影剂大小的基本要求;荧光微泡的荧光发射峰位于632 nm,并能维持量子点良好的发光特性.体外超声/荧光成像结果示:管腔充满生理盐水时,声像图呈完全无回声;推注荧光微泡后,有造影剂的部分回声增强;紫外灯照射下,有造影剂的液柱见明亮红色荧光.推注荧光微泡后,兔肾脏在声像图上清晰显影.结论 成功制备基于聚合物微泡的超声/荧光双模态造影剂,该造影剂具有良好的回声特性和荧光成像能力,可以弥补单一造影剂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VEGFR2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结肠癌新生血管的成像效果.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特异性结合VEGF主要受体KDR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靶向微泡,用同样方法将对照肽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对照微泡.以KDR阴性表达的人结肠癌LS174T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只荷瘤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注射靶向微泡、对照微泡,2种微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靶向微泡后5 min和注射对照微泡后5 min荷瘤鼠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组微泡在肿瘤组织造影增强情况,测量肿瘤组织的声强度(Ⅵ).另取6只荷瘤鼠预先注射K237肽后再注射靶向微泡,观察微泡的成像效果.靶向微泡组、对照微泡组、小肽预先封闭组肿瘤组织的Ⅵ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在肿瘤组织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了靶向微泡.注射超声微泡后5 min超声检查显示靶向微泡组肿瘤组织超声造影明显增强,对照微泡组及小肽预先封闭组仅见轻度的超声造影增强.3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0,P<0.01).靶向微泡组与对照微泡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8±9.56与8.28±4.74,t=6.91,P<0.01);小肽预先封闭组Ⅵ值与靶向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3.44与30.18±9.56,t =4.9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鼠结肠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较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荷瘤鼠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特异性黏附并有效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 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 μm之间.BST2 -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 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 ±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 -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靶向超声微泡靶点和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1]是利用超声微泡表面的固有生物学特性或将靶向病变组织特定分子的特异配体连接于微泡外壳构建成靶向超声微泡,并采用对比超声产生靶组织分子水平显影的一种新兴的超声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6.
载药超声微泡的靶向治疗是当前医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载药微泡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迅速聚集于靶组织,在超声作用下微泡产生的空化效应和声孔效应,能使其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定点释放内部包裹的药物,使局部浓度大大增高,达到靶向治疗目的。本文就载药超声微泡的分类、特点、作用机制、制备及应用等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超声造影和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不仅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工具,而且更扩展了治疗领域.新型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超声医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就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肺癌靶向性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磁共振靶向纳米造影剂在早期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1.5T MR对直径为2~4mm的鼠肺癌模型做三种不同靶点纳米造影剂成像效果研究.结果:①靶点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的纳米造影剂Pal-F56-Lip-Gd可以使肿瘤信号于15min迅速升高88%,1h为90%,2h为25%,3h为10%;②靶点为整合素αvβ3的Pal-RGD10-Lip-Gd可以使肿瘤信号于15min升高100%,1h达到160%,2h为120%,3h为70%;③靶点为VEGFR-2的Pal-K237-Lip-Gd可以使肿瘤信号于15min迅速升高91%,1h达到142%,2h为111%,3h为30%.结论:磁共振靶向纳米造影剂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以特异性地发现微小肿瘤结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携带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2Rα)单抗靶向超声微泡和对比超声结合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抗IL-2Rα靶向超声微泡(MBIL-2Rα)和携同型抗体对照微泡(MB)。10只左肾缺血50min的小鼠,再灌注24h后,随机先后注入MBIL-2Rα和MB(间隔30min),分别于注入5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并测量肾的声强度(VI)。结果对比超声图像显示MBIL-2Rα组左肾造影显著增强,VI值高达21.6±4.8U,而在MB组左肾仅见轻度造影增强,VI值为9.7±2.9U,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是MBIL-2Rα组还是MB组左肾VI值均明显高于右侧肾脏VI值(3.8±1.5U,3.7±1.7U,P<0.05)。两组右侧肾脏之间VI值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MBIL-2Rα和对比超声相结合能够有效评价肾IRI,从而对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作用下脂质超声微泡对反向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TFO)的细胞吸收率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合成针对切应力反应元性基因序列的GT21-apsTFO),并构建携带TFO的脂质超声微泡.将ECV304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SSRE)组,仅接受切应力作用6h;TFO超声辐照(TFO+U)组,取60μl TFO(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同时给予超声辐照30s;TFO-脂质微泡(TFO-M)组,取60μl携带TFO脂质超声微泡(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TFO-脂质微泡+超声辐照(TFOM+U)组,取60μl携带TFO脂质超声微泡(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同时给予超声辐照30s.后三组进行TFO转染后24h接受切应力(压强1.2Pa)作用6h.荧光显微镜观察TFO的细胞吸收率,免疫荧光法和RT-PCR分别检测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TFO-M+U组的TFO转染效率(38.83%±6.52%)高于TFO-M组(9.50%±2.88%)和TFO+U组(12.66%±3.01%,P<0.01),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与SSRE组比较,TFO+U组、TFO-M组和TFO-M+U组中TF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P<0.01);TFO-M+U组明显低于TFO+U组和TFO-M组(P<0.01),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超声介导下,TFO脂质超声微泡可明显增加细胞对TFD的吸收率,从而增强TFO对TF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