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以防止梗死延展或再梗死,降低AMI的死亡率。方法:对79例AMI患者发生PI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有Q波梗塞PIA发生率25%,无Q波梗塞PIA发生率50%,心功能Ⅰ~Ⅱ级者PIA发生率25%,Ⅲ~Ⅳ级者PIA发生率53.3%,2周内PIA的发生率为83.3%。结论:大多数PIA发生在2周内,无Q波梗塞发生PIA高于有Q波梗塞、心功能减退,无Q波梗塞、持续心肌缺血是PIA易患因素,积极抗心肌缺血,及时行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术可降低AMI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影响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对1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作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波动、伴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心力衰竭、休克、梗死部位、溶栓治疗、心肌酶、血脂、白细胞及死亡等可能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此结果为根据进行讨论。结果:病例组有情绪波动、有心力衰竭和广泛前壁及下壁梗死,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是53.5%、60.6%和69%,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5%、30.8%和44.2%(x^2分别为5.729、3.994和3.929,P分别为0.017、0.046和0.047),差异均有显著性。并得出OR分别为3.287、2.615和2.813,均大于1,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40~8.711、1.018~6.714和1.011~7.823,其内均不包含1;而男性和溶栓治疗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是64.8%和39.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6.9%和86.5%(x^2分别是5.600和14.683,P分别为0.018和0.000),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并得出OR分别是0.271和0.116,均小于1,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92~0.799和0.039~0.349,其内均不包含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女性、有情绪波动、有心力衰竭、广泛前壁和下壁梗死和不溶栓治疗均可增加心律失常发病率,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很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范围大小及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对合并症的救治是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措施。笔者根据近年救治AMI严重合并症的经验谈几点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24例AMI至少有一种严重合并症,全部符合WHO诊断标准,男19例,女5例;60岁以下者11例,61岁以上者13例;广泛前壁梗死10例,多部位梗死6例,下壁梗死5例,前壁梗死3例;合并严重心律失常19例,其中危险室性早搏9例,高度传导阻滞4例,室速、室颤各2例,快速心房纤颤2例;合并心功能不全16例,按KiLLiP分级: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5例,心功能Ⅳ级2例;合并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32例糖尿病合并AMI(观察组)与58例无糖尿病的AMI(对照组)患者发病时状态、梗死部位、易患因素等进行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有何不同。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病年龄较早,静息状态下发病多、无痛型多、血脂高、常合并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结论2型糖尿病并AMI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0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120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对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青年AMI男性患者占82.5%,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3%,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休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5%、4.2%、24.2%,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参方法对48例老年人AMI(A组)的梗死部位、有无2次梗死、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与67倒非老年人AMI(B组)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13例(19.71%);肺部感染:A组发生18倒(37.5%),B组发生11例(16.42%);心功能分级限Killip)Ⅲ~Ⅳ级:A组20倒(41.67%),B组15例(22.39%);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速A组发生22例(45.83%),B组发生9例(13.43%);室速+室颤:A组发生11例(22.92%),B组发生6例(8。96%);多部位梗死:A组发生16例(33.33%),B组发生11例(16.42%);二次梗死:A组发生13例(27.08%),B组发生6例(8.96%);住院死亡率:A组死亡11例(22.92%),B组死亡6例(8,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老年人AMI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应重视其预防、诊断厦治疗。  相似文献   

7.
冯愉态 《广东医学》2002,23(9):955-956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对连续收治的216AMI患者,分农村组(68例)与城镇组(148例)比较城乡病例的特点。结果 农村组发病率低,发病距就诊时间长,常合并泵衰竭、心律失常、伴发慢性胃肠道疾病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危险因素首位及吸烟,并易误诊。结论 农村地区AMI与吸烟、体力劳动密切相关,误诊迟诊导致合并症多。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很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范围大小及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对合并症的救治是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措施。笔者根据近年救治AMI严重合并症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刘少奎  初南  刘莹  应晓扬 《现代医学》2002,30(3):148-15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尿病对梗死前心绞痛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137例AMI患者分成4组,I组:DM伴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14例);Ⅱ组:DM伴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18例);Ⅲ组:不伴DM的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43例);Ⅳ组:不伴DM的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62例)。比较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峰值、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Ⅲ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身血分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组无心源性休克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病死率最低,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不伴DM的AMI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但DM伴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的心肌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梗死范围和心肌梗死后相关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在本研究里,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浆BNP水平,观察BNP与AMI患者梗死范围、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壁+/前间壁及侧壁梗死患者BNP最高(222.66±200.60pg/ml);AMI患者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与LVEF呈负相关(r=-0.828,P=0.000);合并室速的AMI患者BNP水平最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结论AMI发生后,血浆BNP水平是左室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LVEF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13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7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活9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69.2%。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心绞痛(PIA)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症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中PIA的发生率为29.4%(15/51),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失常的发生与PIA的发生率无关;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PIA的发生率有关。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睡眠状况进行观察,研究其规律性及与心肌梗死发生、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75例AMI患者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观察和评估。结果 AMI患者按睡眠质量总分分组后,高得分组(≥5.06分,40例)的平均住院时间、梗死面积、合并症数目均明显高于低得分组(〈5.06分,35例),而低得分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却明显高于高得分组(P〈0.05)。结论 AMI患者有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并影响其梗死面积、合并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张思团 《实用新医学》2006,7(8):728-7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东。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AI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了解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0-2001年9月收住入院的40例70岁以上老年(AMI)进行回顾性临床调查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66:1.0。有典型心前区痛者占40%,无胸痛者占35%;多部位并下壁梗塞占78.3%,并发心衰占45%,心律失常占45%,休克占25%,75%行保守治疗,25%行溶栓治疗成功;病死率40%。结论:老年(AMI)患者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性别比例逐渐缩小。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效果。②方法: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病人80例,观察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Ⅲ级血流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出院时左心室功能、住院病死率。③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为98.7%,达TIMIⅢ级血流73例(92.5%),无复流者6例(7.5%),1例术中死亡。出院时左心室排血分数平均57.5%。住院病死率2.5%。④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