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孕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的调查,同时进行血压、血糖的测定,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不同体重指数(BMI)分组的孕期增重.结果 乌鲁木齐市孕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9)kg/m2;孕期增重(16.89±6.52)kg;不同BMI分组,维、汉族孕妇间孕期增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孕产妇产次、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isson相关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与年龄、孕次、产次和孕前BMI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乌鲁木齐市妇女孕期增重过多,维、汉民族孕妇孕期增重无差异,孕期增重与年龄、孕次、收缩压和孕前BMI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及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 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妇孕期增重指南为标准,分析1 151例孕妇(流动人口302例,非流动人口849例)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结果:非流动人群与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流动人群孕妇中,不同孕前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30,P=0.119),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为消瘦、肥胖及超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者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4,P<0.01);非流动人群孕妇中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口孕妇中,仅有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流动人群中,孕期增重不合理者较多,非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影响新生儿体重,流动人群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 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 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 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19.2 kg/m2为孕前低体重,19.2≤BMI≤22.9 kg/m2为孕前正常体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元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肥胖的标准的规定,按照孕前体质指数(BMI)将45例孕妇分为A、B、C三组,A组为孕前超重组,BMI≥25。B组为孕前正常体重组,18.5≤BMI≤25。C组为低体重组,BMI18.5。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科学院(IOM)的孕期增重推荐值(2009)为依据:肥胖孕妇5~9kg、超重孕妇7~11.5kg、低体重孕妇为12.5~18kg,将45例孕妇分为D、E、F三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巨大儿出现4例,发生率8.8%。巨大儿发生率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的是A组,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巨大儿出生率与孕前BMI、孕期增重紧密相关,对围产期孕妇体重进行合理控制,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代谢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孕妇45例,根据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分为3组,对照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高BMI组: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适宜;高孕期增重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过度。检测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以及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新生儿瘦素、胰岛素水平分别与孕妇瘦素、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SOCS3、STAT3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过度增重可以通过影响胎儿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新生儿的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总增重、孕中晚期增重速度的现状及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收集了部分于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正常产检并分娩的孕妇进行前瞻性纵向研究.结果 ①孕中晚期增重速度及孕期总增重超出IOM标准组大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低于IOM标准组.②孕中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439,P< 0.001)呈正相关.孕晚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224,P<0.001)呈正相关.结论 孕中晚期增重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建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加强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的宣教及孕期体重的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457名孕妇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期增重过多120人(26.26%);平均年龄(26.99±5.89)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低孕妇孕期增重及巨大儿发生率的膳食和运动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末次月经2010年7月1日~2011年3月1日,2011年10月之前分娩,共计1355例.其中能接受每周电话随访及膳食指导,并定期监测体重的孕妇为实验组,纳入研究对象681例,失访55例,剩余626例.同期于我院分娩,未做以上指导者743例作为对照组.自孕16~20周始,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根据公式计算每日能量需要量,按照膳食宝塔中所标示的各类食物建议量,及碳水化合物55%~65%,蛋白质20%~30%,脂肪20%~30%的原则,从中选择适当的食物重量及种类搭配制定一天能量摄入及运动量,并分为4组:偏瘦型:BMI<19.8; 适中型:BMI 19.8~26; 轻度肥胖型BMI 26~29及肥胖型BMI>29,按食物交换份法,据能量摄入需求,严格计算食物种类及重量,随时调整方案.结果 当BMI分组为19.8~26时,指导组与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P=0.037) 、孕期增重(P<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BMI分组为>26~29时,指导组与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P=0.049) 、孕期增重(P=0.02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比较,指导组与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P=0.007) 、孕期增重(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期全程膳食及运动指导可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减少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该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孕前18.5≤BMI≤23.9的150例孕妇,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增重过多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发生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控制孕期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幅度,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孕前BMI、孕期增重对学龄前儿童肥胖测量指标的影响,为孕期妇女体质量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产检的1769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与医院电子医疗系统收集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GWG)等信息,使用《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进行儿童期随访收集学龄前儿童喂养方式、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产前诊断、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及指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分娩的129例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110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孕周、孕产次、孕前BMI、分娩并发症及孕期体重变化等情况。结果 巨大儿组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产次、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期糖尿病、产次的增加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高BMI、孕期增重、产次的增加、孕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胎儿体重预测应根据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母婴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心理状态、体重指数及其增长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孕妇304例单胎足月的孕妇,测量其孕前心理状态、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产后抑郁.结果:①孕期焦虑、抑郁者产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孕期无焦虑或抑郁者;②超重和肥胖组孕妇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孕期增重在15~20kg组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最低的,孕期增重≥20kg后,随孕期增重的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增高.结论:孕期心理状态、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产后抑郁的的重要因素,孕期焦虑、抑郁、超重和肥胖产妇、孕期增重过多产妇比正常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应将其作为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BMI增幅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5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身高、基础体重和产前体重计算出孕妇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根据孕前BMI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BMI为18.5 ~25)和肥胖组(BMI ≥25),根据孕期BMI增幅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MI增幅<4)、B组(BMI增幅4~6)、C组(BMI增幅≥6),记录各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孕前肥胖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C组和B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A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小(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明显影响孕妇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间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4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孕前BMI分组与孕期增重分组,按孕前BMI水平分为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与肥胖组...  相似文献   

17.
体重指数与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萍  罗来敏  吴氢凯 《上海医学》2004,27(11):840-84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 (BMI)、孕期BMI增加值 (ΔBMI =分娩期BMI -孕前BMI)与妊娠期糖尿病 (GDM )、糖耐量异常 (GIGT)、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 333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随机分为消瘦组 (15 8例 )、正常组 (15 2例 )及肥胖组 (2 3例 ) ,对GDM、GIGT、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作前瞻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妊娠期GDM +GIGT及PIH发生率较正常组及消瘦组明显升高 (P值均<0 .0 1) ,肥胖组及消瘦组的GDM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阴道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发生GDM、GIGT及PIH孕妇的孕期ΔBMI与无并发症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终止妊娠者孕期ΔBMI的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发生巨大儿与未发生巨大儿者孕期ΔBMI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孕前BMI与妊娠期GIGT、PIH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 ,孕前控制体重可减少PIH、GDM和巨大儿的发生 ,而控制整个孕期体重增加更可减少巨大儿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朱建国 《中国病案》2022,(7):109-11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及其他因素对单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收集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分娩的430例巨大儿孕产妇及同期860例正常体重新生儿孕产妇病例,记录孕妇的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等数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孕妇孕期BMI、孕期增重、孕期血脂等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巨大儿组产妇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甘油三酯(TG)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儿组甘油三酯(TG)平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平均水平均低于正常体重儿组孕产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24.0(OR:1.688,95%CI:1.223~2.329)、孕期增重过多(OR:1.645,95%CI:1.245~2.173)、孕晚期总胆固醇(OR:1.189,95%CI:1.023~1.382)、孕晚期甘油三酯(OR:1.168,95%CI:1.037~1.136)、糖尿病(OR:1.66,95%CI:1.205~2.287)、初经产(OR:1.664,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