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2月 ̄2003年5月采用改良M ullan技术[1]治疗27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其中男131例,女143例;平均年龄65.3岁。疼痛位于左侧121例,右侧151例,双侧2例。家族性三叉神经痛3例。Ⅰ支痛3例,Ⅱ支痛73例,Ⅲ支痛68例,Ⅰ+Ⅱ支痛25例,Ⅱ+Ⅲ支痛76例,Ⅰ+Ⅱ+Ⅲ支痛29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及已经产生并发症者。均行CT或M RI检查以排除肿瘤等相关疾病。曾行微血管减压手术6例,射频热凝神经根切断术14例,伽玛刀治疗2例。1.2手术方法病人仰卧位,异丙芬诱导气管内插管全麻,监测血压和心率。穿刺及充盈球囊过程中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4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28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第二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并适当调整术中球囊参数,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皮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PMC治疗6例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病人三叉神经痛均完全缓解.随访6~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个月因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9个月复发1例,但较术前减轻;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1对象与方法2004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采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4229例,术后疼痛未即刻缓解156例(2.9%),其中男70例,女86例;年龄23~87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Dyna-CT在穿刺卵圆孔,确定球囊位置及形态,进而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使用Dyna-CT进行三维重建治疗20例三叉神经痛的病例资料,在穿刺时确定穿刺针与卵圆孔的关系及角度,在压迫时确定球囊的位置、形态,测定体积,并进行随访.结果 穿刺针在正位与中线成角15.17°~35.48°,平均25.28°,侧位与Reid基线成角37.46°~ 53.18°,平均46.09°.球囊的体积为568.2 ~891.4 mm3,平均766.1 mm3.20例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4例出现咬肌无力合并面部轻度痛觉减退.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所有病例无复发,术后并发症消失.结论 Dyna-CT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能够不依赖患者体位,方便地观察卵圆孔,确定穿刺方向,准确地对穿刺针方向及深度进行调整,立体全面地观察及测定穿刺针的角度、球囊的位置、形态和容量,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球囊形状对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PMC方法治疗的一组9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成功率为88%;44例球囊呈梨形者全部获成功治疗,另49例球囊形状不理想者中11例发生早期治疗失败。4例术后疼痛复发及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外展神经功能丧失者全部发生于球囊形状不理想者。结论PMC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球囊形状在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疼痛复发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心脏停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医生和麻醉师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从外科和药物方面做好处理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与伽玛刀术(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组51例,伽玛刀术组45例。对比2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PMC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94.18%、90.20%、90.20%、88.24%)均显著高于GKS组(13.33%、62.22%、66.67%、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术后24 h、6个月有效率(98.04%、98.04%)均显著高于GKS组(68.89%、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总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比伽马刀术起效快、操作简单,更适用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9.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Mullan等[1]在改良Shelden[2,3]技术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期首先报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MC三叉神经节技术。该技术自问世即同时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及广泛采用[4,5]。本文旨在介绍采用改良Mullan方法,治疗一组27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体会。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0年12月6日至2001年1月16日,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27名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行PMC治疗。男性15例,女12例;年龄为41~79岁,平均年龄59.7岁;病程1~26年,平均为7.4年。2.疼痛部位:疼痛最常发部位为三叉神经第Ⅲ支,为7例,占25.9%;按顺序其次为:Ⅱ+Ⅲ支6例(22.2%);Ⅰ+Ⅱ+…  相似文献   

10.
正三叉神经痛(trige minal neuralgia,TN)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仍未明了,后者多继发于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目前,口服药物是首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度病人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率为182.8/10万人群,治疗方法众多,但复发率很高。我科2002年对6例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的病人采用改良Mullan方法进行治疗,现谈一下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采用MVD治疗(MVD组),35例采用PMC治疗(PMC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疼痛,0~4为疼痛缓解。结果 术后当天,MVD组疼痛缓解率(95.1%,39/41)与PMC组(88.6%,31/3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8个月,MVD组疼痛缓解率(90.2%,37/41)与PMC组(94.3%,33/35)无统计学差异(P>0.05)。MV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3%,12/41)明显低于PMC组(85.7%,30/35;P<0.05)。结论 MVD和PMC均是治疗PTN的有效方法,但PMC的并发症较多,在无手术禁忌症情况下,建议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 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ckel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 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 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颅神经疾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根治性手术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但对于高龄、复发或伴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相对微创、风险低的方法成为首选,早期射频热凝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局麻等优点被广泛推广适用,但近年来临床针对其随访研究发现,患者对于治疗过程有恐惧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BC)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10—2018-09采用PBC治疗的59例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有效率98.3%,术后患者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住院3~7d,平均4.8 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PBC是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高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DSA引导下行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并有效随访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球囊形态、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和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100%。随访期间9例疼痛复发,短期复发率18.0%;治愈44例,治愈率88.0%;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患者年龄、性别、患侧、病程、球囊形态与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创、有效。术后面部麻木程度≤Ⅱ分和疼痛复发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现同侧面部轻度痛觉减退2117例(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3.4%),同侧咀嚼肌无力2128例(98.5%),复视4例(0.2%);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108例(5.8%),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3.2%),角膜溃疡2例(0.1%),咀嚼肌无力、复视等均恢复正常。结论该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