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小儿下腹部手术病人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B组).记录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氯胺酮、丙泊酚用量降低(P<0.05),术后苏醒时间缩短(P<0.05).结论 与B组相比,A组氯胺酮、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清醒迅速.  相似文献   

2.
我院目前骨外科上肢手术,常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于受本院条件设备所限,在臂丛神经麻醉效果欠佳时,常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麻醉取得良好效果.经临床观察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的最佳麻醉药物剂量。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手外科6~12岁的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各12例,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A组0.25 mL/kg、B组0.2 mL/kg、C组0.15 mL/kg、D组0.10 mL/kg,术中根据麻醉情况追加氯胺酮。根据神经阻滞情况评价麻醉效果,观察麻醉持续时间、全麻药物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 组阻滞30 min后各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相当,均比D组的麻醉有效率高、追加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阻滞时间短于其他各组,氯胺酮追加最多,且阻滞起效、完善时间均长于其他3组(P<0.05),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组有2例转为全麻。4组均未发生麻醉药物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分支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药用量为0.15 mL/kg即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涂盎然  李璐  叶静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4,46(6):1286-1287+1357
目的:探究左旋布比卡因在上肢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 2020年 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择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 122 例上肢骨折患者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组(B组,0.375%布比卡因),每组 61 例.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指标、给药 30 min后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指标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6.00%vs 10.00%)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给药 30 min 后改良 Bromage 分级优于 B 组(Z=2.239,P=0.025).结论:采用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上肢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供较满意的运动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海中 《医学信息》2006,19(12):2173-2174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骶管阻滞复合异丙酚静注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斜疝修补术或睾丸固定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用0.25%左旋布比卡因0.7ml/kg骶管阻滞复合异丙酚2~4mg/kg.h静脉麻醉。B组以0.1%氯胺酮复合异丙酚2~4mg/kg.h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儿在麻醉前、术中探查时、MAP、HR、的变化,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苏醒后烦躁哭闹的发生率和术毕苏醒时间。结果B组在术中探查时的MAP、HR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苏醒后烦躁哭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术毕苏醒时间明显比A组延长(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骶管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一种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颈臂丛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将拟行肩锁部手术60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30例.A组颈臂丛注射0.3%甲磺酸罗哌卡因共30ml,B组颈臂丛注射0.25%布比卡因共30ml.观察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常规监测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5min、10min、30min、60min及术后1h的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 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维持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A组显著长于B组(P<0.05).两组BP、HR和SaO2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布比卡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相当,而甲磺酸罗哌卡因毒性低,使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AP)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行开胸肺癌根治术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SA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SP组,108例)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情况;记录2组患者切皮前5 min(T0)、切皮即刻(T1)、切皮后30 min(T2)、缝皮时(T3)及术后1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4、6、12、24 h的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的时间及需要地佐辛补救镇痛的患者例数;记录术后24 h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并计算D1/D2值;记录SAP阻滞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穿刺部位血肿、气胸、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GA组相比,SP组在T1~T4时点的MAP明显较低、HR明显较慢(P 0. 05); SP组在术后2、4、6、12 h的静态及动态VAS评分明显较低(P 0. 05); SP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较少(P 0. 05); SP组术后首次按压PCIA泵的时间明显较长,需要地佐辛补救镇痛的患者例数明显较少,D1/D2值明显较高(P 0. 05); SP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的发生率明显较低(P 0. 05)。SP组患者SAP阻滞起效时间为(9. 3±1. 5) min,阻滞范围可达(5. 2±0. 5)个节段,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气胸、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较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20例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单纯全麻组(Ⅱ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麻醉开始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气腹后、拔除气管导管时各时点MAP、HR变化;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拔管后30min内伤口疼痛情况.结果 拔管即刻Ⅱ组MAP、HR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均能迅速苏醒和拔管,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但Ⅱ组苏醒期躁动和术后疼痛例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长时间输注体内无蓄积,有利于术后清醒和拔管;复合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及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预防小儿上肢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上臂下段及远端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自控静脉镇痛组(PI组)与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PN组),每组40例。记录2组患儿动态疼痛评分、静态疼痛评分、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静态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动态疼痛评分PN组优于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比较方面,PN组在6 h内镇静评分与P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以上2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家长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PN组均优于PI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臂丛神经阻滞可为患儿术后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司慧芳 《医学信息》2010,23(4):1052-1053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70岁以上患者髋关节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70~90岁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CSEA组(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观察并记录术中输液,输血量,麻醉平面上升速度,局麻药用量,达到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术中MAP,HR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10阻滞时间为(3.9±0.6)min,明显短于B组的(13.0±1.5)min(P<0.01).A组给予硬膜外试验后未再追加局麻药,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患者对术中镇痛均感满意,B组有6例患者对术中镇痛不能接受,麻醉满意率A组100%,B组为76%.结论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术后情况良好,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7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并施行麻醉,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0例中18例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优),2例效果稍差(良)。麻醉前、麻醉后及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下肢手术时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上肢手术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行超声引导定位,对照组(n=30)行体表标志定位。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6.67%,麻醉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短麻醉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为3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D组和C组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1 ml(1μtg/kg)+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和生理盐水1 ml+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记录患者入室时(T0)、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 (T3)、30 min (T4)、60 min (T5)各时间点的心律(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9.8±3.2)min比(7.4±2.1)min;运动:(12.3±2.5) min比(8.2±1.6)min],作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延长(P<0.05).与C组比较,T1~T5时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术中有3例发生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镇痛时间,但需注意心动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的60例行下腹部手术患儿,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实验组给予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结果实验组患儿围手术期的MAP、HR变化明显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也明显少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要显著优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患儿上肢臂丛神经经腋路入路进行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因上臂骨折或前壁血管瘤首次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罗哌卡因0.30%组、0.40%组和0.50%组,每组各40例。均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总体积均为24 mL。观察指标包括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评估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和维持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和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罗哌卡因0.30%组明显长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4.123、4.568,P<0.05);而其他4个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在3个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时间方面,罗哌卡因0.30%组明显短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15.236、8.659,P<0.05)。麻醉效果发现,罗哌卡因0.30%组麻醉优良率低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χ^2=4.501、6.275,P<0.05)。但3组患儿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局部阻滞麻醉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0.40%罗哌卡因可作为较低浓度的最佳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80例,年龄25 ~ 65岁,体质量55~ 75 kg,身高155~ 175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40)和对照组(C组,n=40).D组于神经阻滞前1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继之以0.5μ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两组均注射0.5%盐酸罗哌卡因30ml.记录两组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辅助用药情况;记录患者入室时(To)、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 (T4)、60 min(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组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辅助芬太尼用药剂量均低于C组[止血带反应例数:8/40比14/40,止血带反应程度:2.4±0.8比60.2±20.4,辅助芬太尼用药剂量:(4.2±1.2)μg比(130.3±38.6) 1μg,均P<0.05],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迟于C组[(52.2±12.5)min比(30.2±11.8)min,P<0.05)].To时C组与D组两组H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5时D组HR较C组减慢(均P<0.05);T1~T3时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T5时点D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术中有4例发生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上肢神经阻滞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 μg/kg,继之以0.5 μ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可明显减少止血带反应例数、减轻止血带反应程度、推迟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10m1+1%盐酸利多卡因10m126例.B组0.375%盐酸布比卡因10ml+1%盐酸利多卡因10m126例,肌间沟阻滞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罗哌卡因组与盐酸布比卡因组在阻滞效果、维持时间、起效时间,不良反应上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两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在腋路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及对心肌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共210例,均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罗哌卡因浓度为0. 33%,B组为0. 40%,C组为0. 50%。对比3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通过血清肌钙蛋白(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患者心肌的影响;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最长,之后依次为B组和C组,A组镇痛维持时间最短,之后依次为B组和C组,A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最短,之后依次为B组和C组,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麻醉效果优率(100. 00%)较B组(88. 57%)和A组(82. 86%)高,C组良率(0)较B组(11. 43%)和A组(27. 14%)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给药后24 h时3组血清CKMB、c Tn I均显著升高,其中A组最低,之后依次为B组和C组。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浓度为0. 40%的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既能满足手术需求,具备良好麻醉效果,又能减少对心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对上肢外科创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60例上肢创伤需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收集进行回顾性的整理,分析,随机分成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组(实验组)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各130例,分别于麻醉前1h(T1)麻醉后2h(T2)、术后8h(T3)、术后24h(T4)四个时间点分别监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其他创伤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收集和处理数据,分析上述两种麻醉方法影响创伤应激反应形式和程度。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对比情况院实验组T2、T3和T4时心率、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组间MAP比较无明显差异。舒张压、经皮指脉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各组内及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创伤应激反应其他相关指标组间和组内对比:麻醉后2h、术后8h、术后24h对照组和实验组WBC、CRP于各组内对比均较麻醉前明显增加。T1时两组间GAS、COR、WBC差异均不显著,T2、T3及T4时实验组COR、CRP、GAS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COR于T2时最低,T3时略有回升,T4时又略微下降,GAS则进一步下降;实验组COR、GAS于T2时迅速降低,T3时略有回升,T4时又稍下降;两组T2时ANP均略有增高,T3、T4时均下降,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均具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相同时间点AN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可减轻上肢外科创伤后应激反应程度同时改善所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临床应用效果优于传统的单一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肘关节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7月我院60例行肘关节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常规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麻醉,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辅助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阻滞失败率。结果 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阻滞失败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