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的脑电图特点。方法:对42例1989年9月至2001年4月我院住院患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①90%的患脑电图出现θ、δ波。②脑电图异常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系。③多灶性梗塞所致痴呆患的脑电图大多呈弥漫性改变,单灶性梗塞所致痴呆以局限性改变为主。结论:脑电图可评定血管性痴呆患的脑功能损害程度和梗塞部位。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一慢性进行性疾病,过去把VD作为脑梗塞的一个亚型,1974年Hachiski等人用多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Deme...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病后产生的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症。是世界范围内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现将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22例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22例,男13例,女9例,发病年龄52-78岁;病程三个月至五年。经CT及临床确诊为血管性痴呆。其中轻度痴呆9例,中度痴呆10  相似文献   

4.
对37例Alzheimer型痴呆(AD)及42例血管性痴呆(VD)进行了临床及脑电图比较。结果表明AD病人78%有精神症状,而VD病人90%有精神症状;痴呆程度AD病人重于VD病人,脑电图AD病人主要是双额叶及双枕叶的节律改变,以δ、θ波为主要活动;而VD病人以不对称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6.
血管性痴呆:临床与分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st.  L Brun  A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5):276-279
脑血管性疾病,是导致神经残疾与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更为突出。脑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与其大脑损害的类型与部位相关。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精神科表现是谵妄,痴呆,人格改变,失语和言语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偏执及其它精神病性反应。本文侧重于血管性痴呆,又称动脉硬化性痴呆(ICD-10,1992,DSM-,1994)[1,2]的分类与临床表现。大脑的功能活动与大脑的代谢和血流息息相关。有证据表明大脑血流受代谢、化学及神经源性的复杂机制调控(Salerno,1995)[3]。这一机制受到衰老、药物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无论体循环血压…  相似文献   

7.
崔青松 《医学信息》2010,23(17):3254-3254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致的痴呆综合症,出现痴呆,包括记忆障碍,智力减退,定向障碍,人格障碍。病人表现为记忆,语言,注意力,知觉,逻辑思维等障碍,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通常伴有人格和情感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中风伴痴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一般治疗和哈伯因片200μg/d及中草药口服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和哈伯因200 μg/d口服8周.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和ADL Batthel指数来评定治疗前后痴呆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智能缺损评分升高显著(P<0.01,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治疗后智能缺损评分也有明显好转(P<0.05),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智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ADL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均无死亡.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D、VD病人的认知障碍及精神病症状出现率,特点以及AD组的不同点,方法:80例AD病人、65例VD病人,作MMSE、HDS、HIS、ALD量表及WAIS、WMS量表对精神病性症状进行分析。结果:AD组的WAIS、MMSE、HDS量表分比VD组低,有显著差异。精神病情症状出现率AD组77.5%,VD组84.6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情感脆弱出现率VD组比AD组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认知损害是AD病人的基本症状,较D病人严重,AD、VD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常见,情感脆弱多见于VD病人。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常用的神经心理测查量表的评定,评价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MMSE,ADL,DS,HIS,HAMD量表分别对32例脑血管性疾病患者(VD)和26名对照组进行测评,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1)VD组MMSE中时间定向力(2.44±1.13/4.73±0.60,t=9.15,p<0.01),地点定向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00±1.11/5.00±0.00,t=4.6,p<0.01);语言即刻记忆评分(2.69±0.54/3.00±0.00,t=2.97,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注意和计算(2.03±1.31/4.42±0.95,t=7.81,p<0.01)以及短时记忆能力(1.53±0.92/2.73±0.45,t=6.00,p<0.01)与对照相比明显减退;语言复述能力(0.88±0.34/1.00±0.00,t=1.29,p<0.05;2.50±0.72/3.0±0.00,t=3.54,p<.01;0.38±0.66/0.96±0.19,t=2.25,p<0.01)也较对照组差,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0.09±0.29/1.00±0.00,t=15.58)较对照组明显衰退(p<0.01).(2)倒背能力较对照组(2.44±1.13/4.00±1.20,t=5.05,p<0.01)明显减退;(3)ADL量表的测查表明VD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衰退(p<0.01);(4)HAMD测查结果表明VD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结论VD病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的障碍,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能力的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脑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智能损害综合征。其发病原因除脑血管损害等病理因素外,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apo ε、notch3、Cystatin C基因、ASA-PD基因、ICAM-1中的Kd69E基因及pon 2等基因自身的突变以及与其他基因或环境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脑损伤可以继发认知或行为障碍。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涉及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相似的危险因素。在发病机制上存在联系,均包含了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的微梗死、微血管改变、局部神经元萎缩和神经退行性变均可能是继发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但是,两者相关的具体机制仍然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3.
14.
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老年认知功能量表对41例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病灶容积、年龄、受教育年限、神经功能缺损、抑郁状态与认知障碍高度相关。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糖尿病患者病程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Ⅰ组(病程≤5年,40例)、Ⅱ组(5年<病程≤10年,40例)、Ⅲ组(病程>10年,4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数字广度测验(DS)评估患者的智力。结果表明,Ⅲ组患者MMSE评分、DS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增加会导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1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22例CVD(脑血管疾病)不伴有痴呆者及22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对此检测结果与VD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范燕  杜卫 《医学信息》2007,20(7):1246-1248
目的 评价甘糖酯联合针刺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VD病人随机分为甘糖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接受甘糖酯治疗,对照组接受雏脑路通治疗,此外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定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康复评定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甘糖酯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 甘糖酯合并针刺对VD具有显著的康复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 ( VD)、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方法 :观察老年血管性痴呆 ( VD)患者 45例、脑血管病患者 3 5例的血液流变性状况 ,对其结果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同时 ,对 VD不同智力障碍程度的血液流变性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及其不同程度的级别与脑血管对照组比较 ,全血粘度值在高切值 ( 15 0 s- 1 )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 ( P均 <0 .0 5 ) ;血浆粘度值又明显低于脑血管病组 ( P<0 .0 5~ 0 .0 1) ;VD患者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显著低于脑血管病组 ( P<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性变化对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诊治不失为有用的临床参考指标 ,红细胞的老年性改变参与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采木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AD、VD病人的认知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特点以及 AD组 VD组的不同点。方法  80例 AD病人、65例 VD病人 ,作 MMSE、HDS、HIS、ALD量表及 WAIS、WMS量表对精神病性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AD组的WAIS、MMSE、HDS量表分比 VD组低 ,有显著性差异。精神病性症状出现率 AD组 77.5 % ,VD组 84.61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情感脆弱出现率 VD组比 AD组高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认知损害是 AD病人的基本症状 ,较 VD病人严重 ,AD、VD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常见 ,情感脆弱多见于 VD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ERP)在阿尔茨海默病 (AD)、血管性痴呆 (VD)、帕金森病痴呆 (PDD)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应用ERP检测方法对 2 4例AD患者、2 2例VD患者、16例PDD患者及 30位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ERP的内源成分 :P30 0电位 (即P3波 )三组间异常程度不同 ,呈梯度变化。VD组P3潜伏期最长 ,AD组次之 ,PDD组再次之 (均P <0 .0 5 ) ;②ERP的外源成分 :三组N1波改变各异 ,VD组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 ;AD组仅波幅降低 ;PDD组正常 ;③峰间期 :AD、VD两组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 ,PDD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 :AD、VD及PDD三种疾病听觉ERP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 ,上述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