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为原发性肾积水最常见原因.UPJO的术前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治疗选择取决于梗阻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近年来影像和医疗设备技术的进步,特别是B超的广泛普及和CT的升级换代以及腔镜技术的开展,极大促进了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UPJO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开放肾盂成形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顺行及逆行肾盂内切开术或扩张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56例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梗阻者46例(82.1%),其中3例为双侧;粘连带压迫者3例(5.3%),输尿管肾盂高位连接者4例次(7.3%),异位血管压迫者3例次(5.3%)。共行手术59例次,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47例次,肾盂Y—V成形术4例,纤维条索松解3例,异位血管切断3例,肾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除2例肾切除者外,余54例均于术后3个月至1年进行复查随访,50例痊愈。总治愈率92.8%。4例(7.2%)发生再狭窄,二次行肾盂成形术后均痊愈。结论 IVU和RU是诊断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主要方法,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2例UPJO患者的40例行开放手术,1例行输尿管镜下狭窄部扩张术,1例行输尿管镜肿瘤激光切除术.术毕均植入双"J"管.回顾性分析42例UPJO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随诊42倒患者,随诊时间6个月~3年.42例患者解除梗阻后无复发,全部治愈.结论 UPJO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肾分泌造影、逆行尿路造影及MRI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孤立肾患者需慎重.术式选择需根据梗阻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2例外伤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因腹部合并伤掩盖了UPJ损伤的表现,剖腹手术未探查肾脏造成误诊,分别于伤后4个月和15个月行输尿管-肾盂(或肾盏)吻合术,随访4年和2年肾功能已恢复,作者认为保肾手术是治疗本病恰当的方法,以恢复排尿通路和维护肾功能,文中对UPJ损伤的机理,有关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继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方法:采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 34例患者。结果:34例中一次性行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切开取得成功的有31例,3例行二次手术取得成功。其中肾周尿外渗的发生率为5.9%,大出血的发生率为5.9%。结论: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熟悉局部解剖,熟练掌握手术和腔镜操作技巧,术中精细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通过逆行肾盂造影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进行诊断。方法在B超和IVP基础上.发现一侧肾积水,又来找出梗阻原因情况下,进行逆行肾孟造影。结果总结我院发现诊断先天性肾孟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病例16例,多发生在左侧肾脏,仅1例发生在右侧肾脏。逆行肾盂造影可以顺利无阻碍地插入患侧肾盂,表现出中度或重度肾积水征像。结论通过逆行肾盂造影并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可以诊断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狭窄。 相似文献
9.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腔内肾盂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时切口部位和方向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狭窄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测34具成人防腐尸体(死因均非泌尿系统疾病)的68侧UPJ跨越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与UPJ的毗邻关系。结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至肾下极水平面的距离:左侧均数为(2.85±1.53)cm(-1.0 ̄4.5cm),右侧均数为(2.85±1.45)cm(-1.5 ̄5.5cm),(P>0.05)。UPJ前方有血管跨越者,占57.3%(39侧);UPJ后方有血管跨越者,占22%(15侧)。结论:(1)UPJ跨越血管的存在并不完全是UPJ梗阻的必然因素。(2)行腔内肾盂切开术时应根据UPJ是高位型还是低位型,高位型应选择沿侧壁切开,低位型若UPJ后方无血管时应沿后壁或后侧壁切开,若UPJ后方有血管时应沿侧壁切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本组48例中,26例采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2例行肾切除,20例行非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其中9例行V-Y肾盂成形术,6例单纯粘连带切断松解术,5例粘连处松解加肾盂裁剪).结果:本组中40例随访3个月~2a,包括非离断性肾盂成形术16例,其中10例治愈(62.5%),4例无效,2例加重;离断性肾盂成形术24例,其中21例治愈(87.5%),3例加重.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迷走血管与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迷走血管与该处梗阻引起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的因果关系、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高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8-2003年收治12例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肾积水诊断治疗随访情况.结果全部病人经开放手术证实,术后随访无复发.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管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有迷走血管存在与无迷走血管存在的小儿先天性肾积水中病理改变基本相同.结论该病中迷走血管存在可能不是引起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始动因素.手术必须在转换盂管交界与迷走血管位置同时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切除病变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病理检查的结果为术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尿路梗阻性疾病为尿路任何部位发生结构改变而导致尿流排出不畅的一组疾病。这种梗阻性疾病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肾实质造成损害,发展为梗阻性肾病[1]。梗阻性肾病可由完全梗阻及部分梗阻所致,临床上除极少结石病例及手术意外结扎输尿管外,大都表现为部分梗阻[2]。而部分梗阻与完全梗阻的病理生理进程又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部分梗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导致梗阻性肾病重要病因之一,输尿管部分梗阻(partial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PUUO)近年来一直 相似文献
13.
单侧输尿管梗阻( unilateral ureter obstruction,UUO)是尿路梗阻性病变的一种主要类型,梗阻的长期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输尿管损伤。梗阻和损伤的相互作用常可引发输尿管狭窄、纤维化,进而加重尿路梗阻、引起尿液输送异常、最终导致肾脏功能受损。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系的多能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作用对输尿管损伤进行修复,并且能够促进输尿管组织工程支架的血管新生,抑制支架的再发梗阻及纤维化,在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潜力。本文在介绍输尿管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的同时重点阐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对输尿管损伤的修复及MSCs在输尿管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新认知及进展,为临床上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趋向老龄化,老年人胆道梗阻的治疗,在外科领域里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普外科自1984年1月至1996年10月对90例65岁以上的胆道梗阻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就其临床特征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内支架对人肾盂及膀胱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经皮肾取石术 (PCNL)术后 ,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对患者的肾盂压及膀胱压的影响 .方法 测定PCNL术后 5天 ,留置内支架患者在非灌流状态下以及在经肾造瘘以 10ml/min的灌流量状态下的肾盂压及膀胱压变化 .结果 留置内支架后 ,肾盂压及膀胱压均较正常明显升高 .反流时 ,膀胱压相对较低 ;反流时的肾盂压最大值很高 .结论 正常的上尿路 ,内支架是一个梗阻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探讨磁压榨吻合技术治疗输尿管远端梗阻的可行性。 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6只,以丝线结扎右侧输尿管远端,制作输尿管远端梗阻模型。4周后开腹确认输尿管扩张至5 mm以上为模型制备成功。在输尿管上段纵向切开输尿管长约5 mm,经此切口用软质导管缓慢推送子磁体至输尿管远端。在膀胱体部行荷包缝合后打开膀胱,切口长约5 mm,将母磁体置入膀胱,推送母磁体向子磁体靠近,子母磁体自动对位吸合挤压输尿管壁和膀胱壁。术后X线监测子母磁体脱落入膀胱,输尿管膀胱吻合即建立。磁体置入术后1月开腹获取标本,肉眼观察吻合口情况。 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顺利实施手术,术后存活状态良好。磁吻合术后9~16 d子母磁体脱落入膀胱。标本肉眼观察可见吻合口通畅,黏膜愈合良好。 结论 磁压榨技术安全可靠,可用于临床治疗肾移植术后输尿管远端梗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大鼠建立UUO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只。在建立模型前2d分别给予10mg/kg全反式维甲酸或溶媒皮下注射,每天一次。观察模型第3、7、12d肾小管损害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数、肾间质增生肌成纤维细胞数和肾脏TGFβ-1mRNA表达。结果:UUO模型肾间质有显著肌成纤维细胞积聚和局部增生。在UUO模型第7d,维甲酸治疗组肾小管损害百分比和肾间质纤维化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5.9±2.0)%vs(27.3±2.2)%和(0.47±0.12)vs(1.65±0.18),P<0.01];而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数和增生肌成纤维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2)细胞/HPFvs(29.5±1.8)细胞/HPF和(1.4±0.6)细胞/HPFvs(4.3±0.8)细胞/HPF,P<0.01]。维甲酸治疗组肾脏TGFβ-1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甲酸能抑制大鼠UUO模型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局部增生和积聚,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PJ)的形态学定位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资料. 方法 取材于32例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双侧泌尿系标本,进行大体测量、组织学染色、神经纤维银染和图像分析. 结果 UPJ外径(3.12±0.81)mm和内径(2.26±0.15)mm分别小于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的各自相应值(P<0.05). UPJ神经纤维分布比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稀疏,胶原纤维较丰富.UPJ肌层厚度 (0.34±0.03)mm和管壁厚度(0.63±0.04)mm也分别小于肾盂中部和输尿管中部各自相应值(P<0.05). 肾倾斜角平均为61°,与肾倾斜角有关的UPJ位置平均在肾下极平面以上1.2~1.3cm处, 且肾倾斜角越大,UPJ位置相对越高. 结论 UPJ约位于距肾下极平面以上1.25cm处.UPJ存在生理性内、外径狭窄,神经纤维分布较稀疏,平滑肌较薄弱,且排列不规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