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广州市无偿献血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检索自199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献血者年龄、性别、献血组织形式(单位、个人)、献血场所(集体、街头)、主要流动献血点的血液采集情况等,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无偿献血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6.978,P=0.000)。男性献血者1次献血400ml的情况明显好于女性(P〈0.001);无偿献血人数比例最高的是25~岁组,男女性均超过30.00%,18~39岁献血者所占比例高达84.31%;在所有参加献血者中,10年期间只献血1次的人数最多,达到77.6%;献血10次以上的献血者仅有0.35%;街头献血人数增长比较快,在1998-2008年间参加单位(集体)献血的人数与参加街头献血的人数相比为1:0.95,2009年则为1:1.78。结论广州市无偿献血的重点人群是青年群体。在重点发展街头无偿献血的同时,集体招募无偿献血也是保证广州市临床血液供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沧州各县市无偿献血者的区域分布情况,为扩大无偿献血队伍和制定招募固定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统计2010年、2011年、2012年各县市无偿献血者人数及比例。结果①每年无偿献血者总人数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②无偿献血人数和无偿献血比例各县市差异很大。3.55%以上无偿献血者集中于少数几个县市。结论①对于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的县市,积极推进招募固定无偿献血者。②对献血比例低于1%的县市必须广泛深入的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统计了51025人次采血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并就采集全血和机采成分血发生的献血反应和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对比分析.其中采集全血50193人次,占献血人数的98.4%;机采成分血832人次,占献血人数的1.3%.经过统计分析说明:献全血者与机采成分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献全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比例稍高.采血人员应充分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采血时做到态度和蔼、操作轻柔准确、全程密切观察并为献血者创造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对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及时、认真处理,确保献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对248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了全程心理分析和心理施护,收到了双重效应,既提高了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的认识,又消除了献血者的恐惧、紧张、忧虑等心理障碍,使其安全、轻松、愉快、顺利地完成献血,同时也保证了血液质量,又有助于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的血液免疫四项(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情况,为进一步评价不同献血目的人群的血液传播疾病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至11月所采集的29935例献血者的免疫四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献血者种类将献血者分为无偿献血组与互助献血组,对两组献血者的免疫四项结果的阴阳性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互助献血组14940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628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4.20%.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2.23%、0.72%、1.14%、0.10%.无偿献血组14995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154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1.03%.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42%、0.35%、0.02%.互助献血组与无偿献血组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Anti-TP不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互助献血来源的血液安全性远低于无偿献血来源的血液.  相似文献   

6.
唐福明 《医学信息》2020,(1):185-187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中心1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及献血前、中、后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前、中、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8.14±1.00)分、(92.65±7.11)分及(93.45±2.35)分,高于对照组的(74.51±6.29)分、(75.00±4.81)分及(70.28±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血液合格及献血安全,有助于提高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林红艳 《医学信息》2008,(11):59-61
目的帮助初次献血者做好自我心理调整,有效降低献血者因对献血环境和献血过程的陌生及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献血不良反应。方法医护人员针对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时、献血后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成功实施无偿献血。结果95.59%的初次献血者顺利完成献血,4.41%的初次献血者出现生理心理不良反应。结论做好初次献血者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血站工作效率,为最大程度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 320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对干预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住院治疗2~4周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其干预差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前两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明显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门诊手术病人焦虑、疼痛的影响。方法对178例门诊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对照组94例。对观察组全程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操作,分别于手术前、后30min进行焦虑自评量表、“视觉模拟量尺”及疼痛分级评定并作比较。结果观察组心理干预后焦虑、恐惧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人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门诊手术病人实施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6—2011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构成特点,为今后东莞市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2006—2011年无偿献血人群一般情况及献血情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无偿献血共396984人次,献血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8:1;献血者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分别占总人数36.52%及27.01%:献血者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者最多,占22%。2007—2011年每年2月献血人次为当年最低。固定献血者具有男性献血者多、捐献血小板者多、单次献血量较大、检验合格率高的人群特征。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的重点人群是工人,应加强对非工人人群(如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的无偿献血宣传,鼓励更多的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确定梅毒感染低危人群,为安全输血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数据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采用ELISA试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标本采用TPPA试验确认。结果1226507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为0.45%。其中单位员工、大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员和其他献血人员(包括无偿机采成分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4%、0.14%、0.69%、0.29%;年龄在20~39岁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5126例,占梅毒抗体阳性者的93.4%;梅毒阳性率不同年龄和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无明显上升趋势。大专院校学生和单位员工为梅毒感染低危人群,可作为主要献血人群,发展献血者队伍。采供血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无偿献血筛查工作,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无偿献血是指献血者在献血后不领取任何报酬的一种献血方式。无偿献血的实施程度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我国从80年代初首倡无偿献血,迄今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但时至今日,这一奉献他人、造福社会的善举还远未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献血并非献生 这是一个早已被医学界证明的定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献出200毫升血液后,并不会给健康带来影响,因为献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解公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情况,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这个新事物的发展,确保临床医疗急救病人的用血供应.方法 我们在2006年10月和今年5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分别对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认识、献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两次调查表的回收率相差甚微,为627/643(62.7%/64.3%).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知情况,两次调查结果相差非常显著531/622(87.6%/98.9%);对已参加献血或预约献血人员的统计,两次调查结果也相差非常显著411/593(67.8%/94.3%).结论 必须要继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知识和献血知识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各新闻单位要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宣传;着力对公民进行忘我奉献爱心的精神,对需血者的关怀与责任心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血站要为献血者提供热情、周到、放心的服务;做好献血后的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无偿献血者报销用血费用,树立诚信形象.  相似文献   

14.
安全输血首要的任务是保证献血者安全,二是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这两点与体检医师的职责密切相关.在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整个献血过程中,体检医师既负责献血者的招募,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又要负责健康咨询、体格检查、处理献血不良反应,向献血者解释不适宜献血的各种疾病,在整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自从我国将献血立法以来,再加上献血工作者的积极宣传,无偿献血已经成为献血队伍中的中流砥柱.但是,随着无偿献血者人数和采集血工作量的逐渐增加,其中显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慢慢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出现的问题有,与献血者在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反馈过程中的沟通方式及献血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本文将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二种术式再次剖宫产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以期改良现有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选取我院二种不同术式的再次剖宫产患者134例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前次是新式剖宫产;对照组70例,前次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再次手术相比:①两组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胎头娩出困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观察组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对照组重度粘连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⑶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拆线和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切口愈合均良好.结论 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新式剖宫产再次手术时手术时间延长,胎头娩出困难率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术后病率增加;引起重度粘连率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高,对再次手术增加了困难,但新式剖宫产发生粘连率低,拆线早,住院天数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少.对有可能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笔者认为选择下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朱锦裳 《医学信息》2010,23(15):2792-2793
目的为了解公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情况,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这个新事物的发展,确保临床医疗急救病人的用血供应。方法我们在2006年10月和今年5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分别对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认识、献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两次调查表的回收率相差甚微,为627/643(62.7%/64.3%)。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知情况,两次调查结果相差非常显著531/622(87.6%/98.9%);对已参加献血或预约献血人员的统计,两次调查结果也相差非常显著411/593(67.8%/94.3%)。结论必须要继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知识和献血知识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各新闻单位要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宣传;着力对公民进行忘我奉献爱心的精神,对需血者的关怀与责任心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血站要为献血者提供热情、周到、放心的服务;做好献血后的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无偿献血者报销用血费用,树立诚信形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18~50岁)无偿献血人员首次献血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电话回访测试记录方式,对106名首次献血者和106名多次献血者进行SCL-90有意义清单的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 调查人员首次献血后的心理状态可分为3种:(1)健康状态;(2)不良状态;(3)心理障碍;不良心理表现为怕痛,担心献血后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结论 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无偿献血服务和技术操作要切实做到自然、热情、周到、可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HIV感染流行趋势及人群特征,为安全输血和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121例HIV抗体阳性情况,利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5/10万、21/10万、32/10万、45/10万和51/10万,平均感染率为34/10万,各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9,P〈0.05)。男性感染率为44/10万,女性感染率为9/10万,男性高于女性(X2=27.31,P〈0.05)。36-岁组感染率为49/10万,为各年龄组最高(X2=12.94,P〈0.05)。初中以下学历感染率为43/10万,与高中/中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5)。再次献血者感染率低于首次献血者(X2=17.47,P〈0.05)。集体组织献血与个人献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P〉0.05)。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供血机构在严格进行抗-HIV筛查时,还应加强献血者特别是低学历青壮年男性的献血前健康征询。  相似文献   

20.
卜文英 《医学信息》2008,21(2):276-277
对献血的恐惧心理会阻碍人们参加献血,而一旦发生献血反应,是否会加重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呢?献血反应是否会直接影响献血者再次前来献血呢?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